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语文新课如何开好头,这是语文教学同仁非常重视的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有效提高课堂效益打下坚实基础。课堂导入方式很多,我在学习前人的基础,根据十多年语文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法,供各位语文教学同仁资源共享。
一.由课文题目引入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如果我们在新课教学时能抓住课文题目进行有效的导入,那将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语文教材第五册)时,可就课文题目进行提问导入。提问:①鲁提辖是谁?②镇关西是谁?③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④鲁提辖怎样设法打镇关西?打了几拳?⑤每一拳把镇关西打得怎样?
前两个问题可让学生先回答,在弄清人物的各自身份后,再提出后面四个问题边学边议,学生就不难理解鲁达的性格特征及作品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了。
二.由故事引入
我国有许多优秀、令人启发的故事,它们如夜空里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语文课上,我们如果以故事为突破口,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或许更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认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教学周敦颐《爱莲说》(语文版第二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衬托”的手法,我首先讲了个故事:欧洲有个商人叫摩根,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生得小巧玲珑。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集市去卖。到那,男的卖,没人买,而女的卖,却一抢而空。究其原因,男的手大,放在手中的鸡蛋自然变小了;而女的手小,放在手中的鸡蛋自然就大了。原来,鸡蛋由于手的衬托最后销售结果竟大不一样了。这样一打比方,学生明显地对“衬托”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这样下文讲牡丹、菊花的作用就容易多了。
三.由插图导入
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对教师上课,学生学习都很有益处。适当地运用插图,让学生仔细欣赏,可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
例:教学马致远的《秋思》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对照插图,看图说话。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尤其对图中几组代表萧秋的景物的描述,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甚至心理描述得十分生动,借着“东风”,我的课堂讲解就轻松多了。大多学生能通过这几组代表萧秋的景物,体会出作者内心的悲戚,自然,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这一主题就自然揭示了。
四.巧设悬念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让学生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在新授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所教课文内容和性质,根据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作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教学《七根火柴》时,接二连三巧妙提出三个较为疑难的问题,以造成悬念,吸引学生深入钻研课文。问题是:①这篇文章主人公是谁?②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③既然是他,作者为什么花费许多笔墨写卢进勇?这一连串的悬念就迫使学生急切地去读课文,以加强对课文的学习。
五.摘录引入
即摘录有关课文中的一句话或关键性词语,通过学习分析,然后导入新课。
例:教学《谈骨气》一文时,教师可首先出示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在启发学生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把主体认识与课文的客体观点进行对比,从而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以上这些形象导语都有助于语文课堂的教学,除此,也还有作业、氛围、音乐、质疑等许多导入法,不管采用哪一种,都为了让课堂更具生色,让学生学到知识。
语文课的教学“教”“导”互助。“教”是门艺术,“导”更是门艺术。教学中必须注重“导”的艺术,“导”把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应精备课,巧导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添语文课堂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独放光彩。
曾庆梅,教师,现居贵州绥阳。
一.由课文题目引入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因此,如果我们在新课教学时能抓住课文题目进行有效的导入,那将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例: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语文教材第五册)时,可就课文题目进行提问导入。提问:①鲁提辖是谁?②镇关西是谁?③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④鲁提辖怎样设法打镇关西?打了几拳?⑤每一拳把镇关西打得怎样?
前两个问题可让学生先回答,在弄清人物的各自身份后,再提出后面四个问题边学边议,学生就不难理解鲁达的性格特征及作品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了。
二.由故事引入
我国有许多优秀、令人启发的故事,它们如夜空里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语文课上,我们如果以故事为突破口,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或许更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认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教学周敦颐《爱莲说》(语文版第二册)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衬托”的手法,我首先讲了个故事:欧洲有个商人叫摩根,长得高大魁梧,他的夫人却生得小巧玲珑。夫妇俩运了一大批鸡蛋到集市去卖。到那,男的卖,没人买,而女的卖,却一抢而空。究其原因,男的手大,放在手中的鸡蛋自然变小了;而女的手小,放在手中的鸡蛋自然就大了。原来,鸡蛋由于手的衬托最后销售结果竟大不一样了。这样一打比方,学生明显地对“衬托”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这样下文讲牡丹、菊花的作用就容易多了。
三.由插图导入
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对教师上课,学生学习都很有益处。适当地运用插图,让学生仔细欣赏,可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
例:教学马致远的《秋思》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对照插图,看图说话。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尤其对图中几组代表萧秋的景物的描述,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甚至心理描述得十分生动,借着“东风”,我的课堂讲解就轻松多了。大多学生能通过这几组代表萧秋的景物,体会出作者内心的悲戚,自然,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这一主题就自然揭示了。
四.巧设悬念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让学生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在新授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所教课文内容和性质,根据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作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教学《七根火柴》时,接二连三巧妙提出三个较为疑难的问题,以造成悬念,吸引学生深入钻研课文。问题是:①这篇文章主人公是谁?②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③既然是他,作者为什么花费许多笔墨写卢进勇?这一连串的悬念就迫使学生急切地去读课文,以加强对课文的学习。
五.摘录引入
即摘录有关课文中的一句话或关键性词语,通过学习分析,然后导入新课。
例:教学《谈骨气》一文时,教师可首先出示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在启发学生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把主体认识与课文的客体观点进行对比,从而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以上这些形象导语都有助于语文课堂的教学,除此,也还有作业、氛围、音乐、质疑等许多导入法,不管采用哪一种,都为了让课堂更具生色,让学生学到知识。
语文课的教学“教”“导”互助。“教”是门艺术,“导”更是门艺术。教学中必须注重“导”的艺术,“导”把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更应精备课,巧导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添语文课堂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独放光彩。
曾庆梅,教师,现居贵州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