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而要达此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讲”与“练”的关系。
“讲”与“练”,应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讲”要讲究突出重点难点,击中要害,使人易于领悟,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的渗沥,思维的开启;“练”要讲究扎实有效,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教会”学生,使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如果只讲不练或讲得多炼得少,学生不懂的要讲,懂的也要讲,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练习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读、写、听、说的实际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就无法真正“教会”学生。反之亦然,如果只练不讲或练得过多讲得过少,如不讲解学生不能明白的内容也不给学生讲,或讲得粗枝大叶简略不清,只是一味追求多练,也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有讲有练,把握好二者的合理的“度”,并使讲、练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教学过程,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举例来说,如作文教学,如果仅从作文本身的角度而言,则是“文无定法”,似乎无甚可讲。但如果要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则必须遵循由“有法可依”的“必然王国”而进入“文无定法,无法即法”的“自由王国”的规律,教师必须从讲解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入手,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首先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实践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具体地运用并验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二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和教师以作文批改和评讲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从实践的意义来看,语文课既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课,也不是单纯的能力训练课。不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能力则缺乏必要的基础,故传授知识很有必要;但仅仅传授知识而不训练能力,使学生不能“知”与“行”合一,则又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的“讲”与“练”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的。
但是讲、练的“多”与“少”,应该是相对的,要因课文不同而异,因学生实际而异,不能机械地看待。该讲的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清楚,讲透彻;不讲,就是欠缺。不该讲的决不讲;讲了,就是多此一举,就是浪费时间,同理,需要练的必须练,而且要练得扎实,练得到位,练多练少看实际需要。该练不练,误人不浅;无需练而练,练就成了花架子,成了一堂课的点缀,同样的是对时间的浪费。概而言之,“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补充和扩展。讲得要精、练得要实。
讲得“精”,不等于少讲或细讲;练得“实”,也决不是搞“题海战术”。要想做到“讲精练实”,必须要充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分布、练习题的设计目的等等。只有充分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特点、弱点,掌握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估计到其智力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要对教材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加工”,勇于取舍,斟酌讲什么,怎样讲;练什么,怎样练。也就是考虑具体的讲解内容和方法、步骤,考虑具体的练习目的,练习时机,练习次数等。总之讲,要把握全篇,突出“精要”,讲得精当;练,要心中有数,目的明确,练在实处。讲、练都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真正把学生“教会”。讲得精,学生印象深,领悟快,容易记住;因其“精”,方能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余地。练得实,多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有益于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因其“实”,故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讲得要精,练得要实,道理容易讲明白,可为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讲而不精,练而不实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教师的思想顾虑太多。比如说教一篇小说体栽的典范课文吧,尤其是名家名作,其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紧凑的结构、精彩的描写、行动精炼的语言……无一不是艺术的典范,再加上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等等,总之,可讲之处甚多,从教学角度进行取舍,甚感为难,总觉得这也该讲,那也该讲,怕顾此失彼,怕学生不懂,怕统考检查……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挣脱不开。于是讲课中求全求细,面面俱到,一讲到底,不留余地,偶或有点练习,也只是象征性的点缀而已。这种“老一套”的习惯教法,即使教者的态度再认真,也无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败坏他们的胃口,并造成被动学习的依赖心理。这样的教法,弊端甚多,危害不小,讲得再全面,再细致,学生真正所得也不会有多少。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此言不无道理。因此,要彻底摒弃只讲不练,只求全,不求精的旧教法,教师必须要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要放眼长远,不能只顾眼前,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只有突出精要,讲得精当。练在实处,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读、写、听、说的实际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领悟得更快,学得更好。
总之,改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其目的是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无论是“讲”还是“练”,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讲”,要讲教师自己的东西,讲出语文课的特色来,用以加强学生对中国语文的认知和感悟;“练”,要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能只强调“练”,甚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像知识抢答、智力测验游戏,或者搞题海战术,那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走入了改革的歧路。而不论是“讲”还是“练”,我们都要注意密切联系现实和社会人生,为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既要走出传统而又不失传统,从而努力开辟出一条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中学 812200)
“讲”与“练”,应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相辅相成的。“讲”要讲究突出重点难点,击中要害,使人易于领悟,从而对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的渗沥,思维的开启;“练”要讲究扎实有效,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教会”学生,使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如果只讲不练或讲得多炼得少,学生不懂的要讲,懂的也要讲,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练习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读、写、听、说的实际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就无法真正“教会”学生。反之亦然,如果只练不讲或练得过多讲得过少,如不讲解学生不能明白的内容也不给学生讲,或讲得粗枝大叶简略不清,只是一味追求多练,也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有讲有练,把握好二者的合理的“度”,并使讲、练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教学过程,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举例来说,如作文教学,如果仅从作文本身的角度而言,则是“文无定法”,似乎无甚可讲。但如果要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则必须遵循由“有法可依”的“必然王国”而进入“文无定法,无法即法”的“自由王国”的规律,教师必须从讲解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入手,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首先学会运用这些基本的写作理论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其实践的意义有二:一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具体地运用并验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二是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和教师以作文批改和评讲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写作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因此从实践的意义来看,语文课既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课,也不是单纯的能力训练课。不传授一定的科学知识,能力则缺乏必要的基础,故传授知识很有必要;但仅仅传授知识而不训练能力,使学生不能“知”与“行”合一,则又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的“讲”与“练”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相互依托的。
但是讲、练的“多”与“少”,应该是相对的,要因课文不同而异,因学生实际而异,不能机械地看待。该讲的一定要讲,而且要讲清楚,讲透彻;不讲,就是欠缺。不该讲的决不讲;讲了,就是多此一举,就是浪费时间,同理,需要练的必须练,而且要练得扎实,练得到位,练多练少看实际需要。该练不练,误人不浅;无需练而练,练就成了花架子,成了一堂课的点缀,同样的是对时间的浪费。概而言之,“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练”是“讲”的补充和扩展。讲得要精、练得要实。
讲得“精”,不等于少讲或细讲;练得“实”,也决不是搞“题海战术”。要想做到“讲精练实”,必须要充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只有深入钻研,“吃透”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分布、练习题的设计目的等等。只有充分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他们的特点、弱点,掌握他们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估计到其智力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针对性。在“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基础上,要对教材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加工”,勇于取舍,斟酌讲什么,怎样讲;练什么,怎样练。也就是考虑具体的讲解内容和方法、步骤,考虑具体的练习目的,练习时机,练习次数等。总之讲,要把握全篇,突出“精要”,讲得精当;练,要心中有数,目的明确,练在实处。讲、练都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真正把学生“教会”。讲得精,学生印象深,领悟快,容易记住;因其“精”,方能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余地。练得实,多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有益于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因其“实”,故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讲得要精,练得要实,道理容易讲明白,可为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讲而不精,练而不实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教师的思想顾虑太多。比如说教一篇小说体栽的典范课文吧,尤其是名家名作,其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紧凑的结构、精彩的描写、行动精炼的语言……无一不是艺术的典范,再加上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等等,总之,可讲之处甚多,从教学角度进行取舍,甚感为难,总觉得这也该讲,那也该讲,怕顾此失彼,怕学生不懂,怕统考检查……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想,挣脱不开。于是讲课中求全求细,面面俱到,一讲到底,不留余地,偶或有点练习,也只是象征性的点缀而已。这种“老一套”的习惯教法,即使教者的态度再认真,也无助于学生学习的提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败坏他们的胃口,并造成被动学习的依赖心理。这样的教法,弊端甚多,危害不小,讲得再全面,再细致,学生真正所得也不会有多少。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此言不无道理。因此,要彻底摒弃只讲不练,只求全,不求精的旧教法,教师必须要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要放眼长远,不能只顾眼前,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灌输。只有突出精要,讲得精当。练在实处,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读、写、听、说的实际能力,学生一旦形成了这样的良好习惯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领悟得更快,学得更好。
总之,改革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其目的是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无论是“讲”还是“练”,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讲”,要讲教师自己的东西,讲出语文课的特色来,用以加强学生对中国语文的认知和感悟;“练”,要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能只强调“练”,甚至把一堂语文课上得像知识抢答、智力测验游戏,或者搞题海战术,那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走入了改革的歧路。而不论是“讲”还是“练”,我们都要注意密切联系现实和社会人生,为学生引入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我们既要走出传统而又不失传统,从而努力开辟出一条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中学 8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