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瞿秋白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长汀试院内的那间小屋,曾经囚禁过一个高贵的灵魂。我轻轻地坐到那把普通的木椅上,想象着当年瞿秋白伏案书写的情形——他凝神而思,应该不是奋笔疾书,而是从容不迫地书写着,这是他全部笔墨生涯中最特殊的一次书写,当然,也是最后一次。
  这篇文章就是《多余的话》。
  把压抑多年的心曲倾诉过后,他感到一身轻松,无比痛快。几天后,他神态自若、甚至带着几分潇洒,走向了刑场。在途经中山公园凉亭时,他昔日的学生、今日的“对手”宋希濂备下酒菜,想最后一次劝诱瞿秋白“回头”。瞿秋白淡淡地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只见他气定神闲地自斟自饮。饮罢,走到一处坡地,环顾四围,说道:“此地甚好!”遂背靠一块青石,盘腿而坐,饮弹就义。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就义时只有36岁。瞿秋白以异常的清醒和冷静,剖析自己的“文人”痼疾和种种不足,他条分缕析地写下自己种种不会做、不善做、不敢做的事情,也写下了自己种种没做到、没做好、没做成的事情。
  这个年轻的文人,可以把马克思、列宁的原著翻译得“信达雅”,可以把《国际歌》率先介绍到自己的祖国,可以在理论上为新生的共产党提供丰富而锐利的思想武器,可以主编《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参与编辑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向导》……
  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我党举行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那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首次“亮剑”;在1927年8月7日,他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就是在那次会议上,决定撤销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代之以瞿秋白、李維汉、苏兆征三人为政治局常委,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就是在那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决定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勇敢地高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也是在那次会议上,毛泽东被增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并被委派去组织秋收暴动……
  瞿秋白终究是一个文人——这是他在临终之时对自己一生的“定位”。他在《多余的话》中虽历数自己一生的种种可笑可叹可悲乃至可恨之事,却对自己以“文人”之心、司“文人”之事,表示出几分自许甚至几分欣慰。
  事实上,在瞿秋白最紧张最繁忙的岁月,他依然会分出精力去研究和思考文学问题——“只因为六年的‘文字因缘’,对于现代文学以及文学史上的各种有趣的问题,有时候还有点兴趣去思考一下,然而大半也是欣赏的份数居多,而研究分析的份数较少。”
  瞿秋白离开党中央领导岗位后,曾一度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的教育委员,他对这件文化事业非常上心,他写道:“最近一年来,叫我办苏维埃的教育。固然,在瑞金、宁都、兴国这一带的所谓‘中央苏区’,原来是文化非常落后的地方,譬如一张白纸,在刚刚着手办教育的时候,只是办义务小学校,开办几个师范学校,这些都做了。”
  这也就意味着,他终于部分地实现了自己当教员、办教育的梦想。对此,他颇为欣悦地写道,“近年来,感觉到这一切种种,很愿意‘回过去再生活一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曾受党的委派,与鲁迅先生一道谋划和领导“左翼作家联盟”的工作,这或许就是他暗指的那六年的“文字因缘”吧——那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却在文学上“得意”的宝贵时光。
  他们之间虽年龄差距甚大,但却心心相印,无话不谈。就在他返回苏区之前,一直是在鲁迅先生家里躲避着敌人的追捕,朝夕相处半年时光——那是一段多么难忘的时光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写给他的对联——我在汀州的瞿秋白纪念馆里见到了这副对联的真迹,这才发现鲁迅写的上下款都用了笔名——人生知己,斯世同怀,这是同为革命家的两个文人,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的最深沉最真挚的心灵告白!
  在临终之际,他宁可把自己所有的缺点、毛病、错误乃至他自称的“罪过”,统统剖开给世人看,也不愿“枉抛心力做英雄”——他说:“虽反正是一死,同样结束我的生命,而我决不愿冒充烈士而死。”从古至今,有谁曾在诀别生命之时,写下过如此襟怀坦荡、无虚无矫的文字?有谁能做到如此真诚地袒露自己心中的隐秘?又有谁能如此毫无惧色、无遮无掩、赤裸裸地把自己的灵魂呈交给历史的祭坛,听任时人、世人和后人的评判?
  这就是文人的品节,这才叫文人的风骨!
  (摘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大人物为什么“大”?自然,他们的“大”,是有规律可循、有根由可问的。  左宗棠卑微时,一次做侍人,被人恶意侮辱,左宗棠疾言厉色地反驳,对方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后来,朋友问左宗棠,你怎么敢顶撞权贵?左宗棠说:“穷困富贵,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状态罢了。要想安身立命、成就事业,就必须懂得在贫困中昂起头来争得尊严,在富贵时低下头去赢得尊重。”朋友评价说:“你有这种大胸怀、大智慧,将来必定成就一番大事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抗击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基层成为疫情联防联控的前沿阵地。那么,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在疫情防控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抗疫斗争中基层社会治理还存在哪些明显的短板?如何转“危”为“机”,完善我国的基层社会治
“杨家将”故事里,有一位杨四郎,是杨令公第四子。在宋辽“金沙滩之战”中,因奸臣潘仁美不加救援,杨门八子战死的战死,失踪的失踪,只有杨六郎一人全身而归,杨四郎则被辽人俘获,萧太后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又有一身好武艺,爱才心切,便将公主许配给他,招为驸马。十五年后,杨四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与家团圆。这个故事,被京剧及众多地方戏编为《四郎探母》。  “杨家将”传奇其实是后世底层文人虚构出来的故事,始见元代
玄武门之变当时无论是宫城内还是宫城外,主要的武装力量基本上都控制在李渊和宫府手中。而李世民能够有恃无恐地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反客为主,设伏袭击李建成和李元吉,又一举断绝内外交通,从容不迫地部署善后措施,可不是光靠胆子大就能做到的。  李世民手中有牌,心里不慌。这张牌,就是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守卫中郎将——常何。  估计在李建成死的那一刻,常何在他心中都是一个让他满意的好下属。  常何原本是李世民的部
当前大国关系正处于新一轮大调整进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一种超越现实迷雾的“历史眼光”,从历史比较角度得出更理性客观的结论。事实上,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即陷入激烈冲突的对立强国之间,曾经有着历时数十年的长期稳定关系,曾相互尊重、和睦相待。那么,如何理解两强之间维持关系稳定的基本条件和内在动力?这种稳定关系何以被破坏?世界史视角下的两强稳定关系走向破裂是否具有必然性?导
中国和平崛起的时间长度和中美关系的难度同时并存。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也成为中国和平崛起与中美关系的新变量。随着疫情不断加深,中美关系的外交危机还会升级,双边关系下滑明显,美国反华力度加大。但这是不是跨时代事件尚有争论。中国和平崛起的逻辑不会改变,美国压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和路径不会改变,甚至有全面施压的迹象。中国和平崛起是世界性议题,要超越中美两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必须从整个
“汗血宝马”,传说中的神奇动物。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曾记载过,大宛国盛产良马,流汗如血。说明古人口中的“汗血马”多半指的是大宛马。至于“汗血”,是一种寄生虫所致。  不过,汉武帝却曾经为了这种马,劳师远征大宛及西域诸国。让整个汉帝国付出了战争的代价,真的仅仅是为了马吗?一  汉武帝很喜欢良马。不过,他真的就是那种为了声色犬马而把整个国家拖下水的昏君吗?当然不是。再批评汉武帝的好大喜功,
严格来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跟着奈斯比特夫妇的“趋势”作品成长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把中国人点醒的《大趋势》,到1996年的《亚洲大趋势》,再到2010年的《中国大趋势》,奈斯比特夫妇已经单独写作或合著了9部“趋势”作品。  那么,未来新趋势的核心是什么?奈斯比特夫妇提出了他们的观点:“未来几十年里,单一的大趋势将转变成系统的、整体的、全球性的变革,不管是在政治意义上、经济意义上、社会意义上还
阿里巴巴在15年以前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今天可以和这么多大企业家进行交流。能够走到今天,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国家给了我们机会,社会给了我们机会,同事给了我们机会。  2010年6月,我参加一个创新论坛。当时主持人跟我说,你看我们多了不起,年纪这么大的企业家还在谈创新。这让我很焦虑。我认为,创新是年轻人的事情,尽管有几位老企业家干得不错,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年轻人干得更好。  我跟金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其巨大影响,一些历史人物真实形象被文学作品颠覆了,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我们透过陈寿的《三国志》来看,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和血性并富于军事韬略的英雄人物。  少年时代 便有过人之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