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死的那种姿势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破,家何在?太平日子何在?
  读蒋殊先生的散文《一碗饭,一条命》,我一次次在思索这个问题。回望上个世纪那场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国不国,家不家,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多少耻辱、多少血泪、多少绝望啊!
  作者选取的人物是“一介草民”,时间背景是宏阔的抗日战争,然而,她拒绝了大的叙述、大的描写,回忆了“曾祖父喝一碗和子饭”的故事。拼凑出这个完整的故事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曾祖母、爷爷、奶奶、姑姑和母亲三代人的回忆,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内核就是:曾祖父赴死的那种姿势——逆风而跑!回家吃饭!绝不当日本鬼子枪口下的饿死鬼!
  他藐视鬼子、仇视鬼子、辱骂鬼子、敢于赴死!他是铁骨铮铮的硬汉子,难掩男儿血性,可他毕竟是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只剩下自己一条老命,除了举家逃亡、骂骂敌寇、活活地任人宰割之外,他没有其他的选择。他不甘心哪!他就偏偏不相信鬼子能把手無寸铁的他怎么样!他后来就真的骂鬼子了,真的就不怕死了,变成一个不向鬼子低头的中国人了!这,相比那些真枪真刀的抗日将士,也是一种抗日的方式!
  中华民族无声的巨大的“怒吼声”!
  我非常佩服这个男人,明白了他为什么逆风而跑的原因。他一定是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他为什么又去赴死呢?作者寥寥几句,说“我的曾祖父,他不慌不忙,就在日本人面前,从容喝完那碗和子饭,如饮酒一般酣畅。之后,他摔碎那只给了他最后温暖的碗”,说“爷爷们发现他时,不粘一粒米的瓷片们,碎裂在他的腿边”,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他“一定是边倒下边痛骂,钢刀才越来越愤怒,直到血窟窿布满周身,直到他再也无法出声”,一个独特的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接下来,作者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假设曾祖父为什么回家吃饭的原因,假设老人家当时的心理:也或许,他还大喝一声:“即便死,也不能让亲手种下的粮食喂进狗嘴里!”我们可以感受了作者那一个字、一个字的想象的力量!无疑,“拼凑”加上“想象”,也让作者这个不曾亲历、敢爱敢恨的老人家的死,变得何等荡气回肠、气壮山河!
  还有一个细节:“灶台边的碎片”,作者在文中两处提到。她强忍住悲痛的泪水在告诉读者:如果把所有的碎片拼凑起来,那可是“曾祖父”摔碎了的碗。忘记历史,忘记苦难,等于忘记我们自己。记住耻辱,我们才能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
  所以我想,作者哪是在写“一碗饭,一条命”,分明在写“中华民族的碗,中华民族的命”啊!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一棵香樟,与江岸长长相守,浪花,是它笑脸舒展的模样。和江水一样痴情的,还有江面上來来去去的风。河水亲吻着岩石上的青苔,领着成双成对的鱼儿,躲进幽深的石缝。江面上,落叶像一艘艘远航的帆船,一头是大海的诱惑,一头是小河深情的挽留。  看着水草里游动的鱼儿,我不知道,它们将以什么样的姿势,避开河中密密麻麻的渔网?
期刊
我喜欢在傍晚漫步,在远离喧嚣的郊外,心因此宁静,且悠然而行。  此时此刻,我只想让心归零,以属于自我的身影,走进芳菲无边的大地,融入浪漫多彩的云霞。  对于古人的壮游,如司马迁,我只能神往而已,他们都有一种明确的理想抱负,通过探山川之胜,秉天地豪气,访人问文见世情的阅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或如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浮洞庭,历襄阳,上庐山……游踪所及,几半中国”。他的足迹,是精神
期刊
“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没错,这是父亲写的对联。自从父亲当上村支书,10年来,每到过年我家堂屋门口就贴的这副对联,连不识字的邻居奶奶都背得滚瓜烂熟。  父亲才当选村支书的时候,我和哥哥兴奋得难以入眠。哥哥乐呵呵地说:“爸爸当上村里最大的官,以后咱家就过上好日子啦!”可好日子还没开始,父亲就给了我当头一棒。那天,我对父亲说:“还有一个月就要中考,我担心考不好。您能不能找关系让
期刊
那天回乡送别一位叔叔,在村外的地头看到一块块墓碑。仔细盯了上面的字看,是意料中的失望,没有那个刚刚得知却无比熟悉的名字。  直到今天,才知道,我的曾祖父竟死于一碗和子饭,乱刀扎遍周身!  我往上,只能延伸到我爷爷那里,所以,对于他的父亲我的曾祖父,未曾问过一丝一毫,更不知道在他身上还有如此血腥的往事。听母亲讲过曾祖母,她结婚后与这个寡居的奶奶住在一起,有六七年。还有我的姑姑,她也偶尔说到她的奶奶,
期刊
初秋的乡下,最靓丽的风景,莫过于村前屋后的丝瓜花了。檐前,路旁,田间,池塘边,篱笆墙头,草垛上,只要有适合的地方,就有它们的明媚的身影。  有的就在你脚边的草丛里蹲着,笑嘻嘻地看着你,藤藤蔓蔓,攀石援草,匍匐前行,再绕几个弯,聚成一地的叶绿果青花黄。丝瓜伸出尖细的叶子,呈椭圆形,像把把撑开的小伞。蔓儿伸向空中,如美女的兰花指,调皮地逗引着秋风。如果凑近去瞧,还会发现每一朵花瓣里,蜜蜂蚂蚁和许多不知
期刊
客家人或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吉卜赛人。他长期以一个族群的方式整体流动,从远古走到现代,自中原地域起源,开枝散叶,广布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似乎永远没有停留下来的打算。  客家人聚居地非山即海,皆荒山野岭,蚊虫肆虐,何哉?皆因历次迁徙途中,客家人不但典籍异册,且屡被当地官府民众歧视排斥。无奈何,只好栖身城郊野外,以至“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为防止外敌及野兽侵扰,砖瓦建筑因地制宜,星罗棋布。其中围垄
期刊
周末回乡下看望母亲。  新做的小楼敞开着,电视的戏曲频道大汗淋漓地唱着老腔调。母亲不在屋内。后门也敞开着,屋后坡那块花生地里,摆在院子里遮阳的大伞,此时撑在了地中间,母亲就坐在伞下,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怡然自得的摘着花生。  看我走近,母亲并没有停下来,“回来了!”七十多岁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我,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里,尚有未干的汗迹。  “回家歇歇吧,这么热。”我责怪起母亲来。  “不熱不热,我好得很
期刊
家乡的庄稼多以稻麦两熟为主。临近农忙,乡亲们望着那铺天盖地的比金子贵重的庄稼,兴奋的心情阳光灿烂般地呈现在脸上,彼此见了心里都觉得暖暖的。他们的脚步也比平日匆忙了许多,远远望去,村后的场面上是一片忙碌的身影。  农忙了,庄稼人首先须把场面抢出来。其实农忙就像一次战斗。乡亲们是用整个身体和汗水在和天斗、季节斗,场面就是庄稼人战斗的阵地。抢场首先得平整场面,全家老少先用锄头把场锄平,然后到河边挑水,把
期刊
去年10月10日,我好似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早上七点钟,我骑摩托车去上班,路过双济实验学校门口时,一骑电瓶单车的老妇人突然在我右前边掉头(之前毫无掉头或转弯迹象),我措手不及——紧急踩刹,但还是撞上了(这都还不算),我的摩托车歪上了左边的车道,迎面一辆盘式拖拉机疾驰而来,把我连人带车倒推十米开外,向外弹出,人车倒地,我后背着地,头翘起在空中(那天没戴头盔),双脚也翘起在车把手的上空。热心的群众围
期刊
“丰乐河的包子,转斗湾的酒,要吃酥饼往张集走。”这句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话足以说明大洪山下张集镇的酥饼非同寻常。很幸运,作为大学生代表的我们,暑假要到这个飘着酥饼香的小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天中午就餐,房东奶奶亲手为我们烙了两锅酥饼,一锅甜口味,一锅咸口味,甜的唇齿留香,咸的脆酥可口。这种脆香味美的纯手工酥饼,进口化、落口酥,它既可当主食又可作点心,不管是土生土长的本乡人,还是过路游客,几里之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