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历来被人们作为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词而吟诵品味,对此句意义和手法的解读难计其数,其间瑕瑜互见、彼此忤触者不一而足。实际上,此句表达了征夫于行军途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关键词】《采薇》追忆唱叹思乡之情
《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历来被人们作为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词而吟诵品味,对此句意义和手法的解读难计其数,其间瑕瑜互见、彼此忤触者不一而足。
有一较具代表性的理解是: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于是生出如下吟叹:当初出征时正值春天,家乡的杨树柳树依依飘拂,如今归来时已然隆冬,雨雪交加。又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而征夫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云云。
诗歌所写真的就是征戍战士一年之内的境遇么?从诗中“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句子可见,“莫止”到“阳止”,概念所反映的时序先后应是一目了然的。薇由“作”而“柔”而“刚”肯定不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否则,诗歌不就成了植物学家的观察记录了吗?“一月三捷”的战果并非不鼓舞人心,而对于并不反对战争,尚有保家卫国之心的战士们,为何征战一个年头就如此地伤悲了呢?诗中四五两段写战车的高大、战马的雄壮、战备的严谨、装备的精良,究竟是何用意?至于进一步理解为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吧?
关键在于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解读上。“行道”是行军之道还是归乡之道?我看应是前者。诗的前文一再抒发思乡之情,从“不遑启居”到“忧心烈烈”再到“我心孔疚”无不如此,那么,现在终于要回家了,既是“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归心似箭却又为何要“迟迟”呢?该“载欣载奔”才是啊。这时,什么军旅生活的劳顿,途路之上的饥渴,思念故乡的郁闷等等,一切都被抛在脑后,惟其如此,才能呼应前文,更强烈地表现出戍卒的乡愁之浓、思乡之切。也许有人会说:之所以“迟迟”(步履沉重)是因为故乡“雨雪霏霏”。那么如果把它理解为实写,这本是正常的节候特征,没什么好让人沉重的,相反,在归乡的戍卒看来,这一切似乎还如当初离家时“杨柳依依”一样,带有诗意特征呢;如解为虚写,是一年来故乡发生的沧桑变化,那是什么原因使家乡发生了如此糟糕的巨变了呢?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一月三捷”,战果累累,没有因外敌入侵或因内乱而致荒凉萧瑟的根据啊。只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家人包括妻儿们的生活变故或他们抛弃了久役未归的战士远离故乡,可这不是很荒唐的猜测么?“近乡情更怯”是可以理解的,但临近日思夜想的家乡,踏在回乡的路上,内心产生了忧伤乃至痛苦之情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我认为,两句诗都属虚写,是联想和想象。“杨柳依依”是战士对家乡美好的记忆。古代诗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是通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事景物来表达的,如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杜甫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等等。所以,虽然长年累月征战在外,但戍卒对家乡的记忆还是那么真切鲜明。在他的印象中,家乡的房前屋后、堤旁河边,每到东风吹起的时候,青青的杨柳随风飘拂,袅袅依依,别有一番情趣!也许,当初参军入伍时,恰好也逢春天,杨柳的姿容形态便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脑海。或许,也和王维的那树“寒梅”一样,“杨柳”寄寓了他丰富的情感内容,凡此种种。这样说来,“靡室靡家”因“猃狁之故”而“靡使归聘”,诗歌借依依杨柳表达戍子的乡愁才是合乎逻辑的,王夫之的“以乐景写哀”也才有了落实,否则,既得回归故乡,一偿许久以来思念之苦痛,那以乐衬哀不就悖谬了么?而“雨雪霏霏”是想象之景,象征之用,它与“杨柳依依”恰好形成对照,意在表明:虽思乡情切,怎奈“王事靡監”、“我戍未定”,何时归去,不得而知,真是归期遥遥,归途漫漫啊!用阴晦迷乱之景暗示“烈烈”“孔疚”之心,可谓恰如其分。而这种情感又是在行军途中,“载渴载饥”的情形之下产生的,所以,“迟迟”的举动就不足为奇了。注意,在诗的第二节就有“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句子,那可是行军作战途中而非归乡回家之时哦。怎么到此变成见到故乡竟感到饥渴难耐、寸步难行了呢?于情于理不合。
因此,我以为,此句表达了征夫于行军途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
【关键词】《采薇》追忆唱叹思乡之情
《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历来被人们作为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词而吟诵品味,对此句意义和手法的解读难计其数,其间瑕瑜互见、彼此忤触者不一而足。
有一较具代表性的理解是: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于是生出如下吟叹:当初出征时正值春天,家乡的杨树柳树依依飘拂,如今归来时已然隆冬,雨雪交加。又说“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而征夫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云云。
诗歌所写真的就是征戍战士一年之内的境遇么?从诗中“岁亦莫止”、“岁亦阳止”句子可见,“莫止”到“阳止”,概念所反映的时序先后应是一目了然的。薇由“作”而“柔”而“刚”肯定不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否则,诗歌不就成了植物学家的观察记录了吗?“一月三捷”的战果并非不鼓舞人心,而对于并不反对战争,尚有保家卫国之心的战士们,为何征战一个年头就如此地伤悲了呢?诗中四五两段写战车的高大、战马的雄壮、战备的严谨、装备的精良,究竟是何用意?至于进一步理解为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吧?
关键在于对“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解读上。“行道”是行军之道还是归乡之道?我看应是前者。诗的前文一再抒发思乡之情,从“不遑启居”到“忧心烈烈”再到“我心孔疚”无不如此,那么,现在终于要回家了,既是“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归心似箭却又为何要“迟迟”呢?该“载欣载奔”才是啊。这时,什么军旅生活的劳顿,途路之上的饥渴,思念故乡的郁闷等等,一切都被抛在脑后,惟其如此,才能呼应前文,更强烈地表现出戍卒的乡愁之浓、思乡之切。也许有人会说:之所以“迟迟”(步履沉重)是因为故乡“雨雪霏霏”。那么如果把它理解为实写,这本是正常的节候特征,没什么好让人沉重的,相反,在归乡的戍卒看来,这一切似乎还如当初离家时“杨柳依依”一样,带有诗意特征呢;如解为虚写,是一年来故乡发生的沧桑变化,那是什么原因使家乡发生了如此糟糕的巨变了呢?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一月三捷”,战果累累,没有因外敌入侵或因内乱而致荒凉萧瑟的根据啊。只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家人包括妻儿们的生活变故或他们抛弃了久役未归的战士远离故乡,可这不是很荒唐的猜测么?“近乡情更怯”是可以理解的,但临近日思夜想的家乡,踏在回乡的路上,内心产生了忧伤乃至痛苦之情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我认为,两句诗都属虚写,是联想和想象。“杨柳依依”是战士对家乡美好的记忆。古代诗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是通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事景物来表达的,如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杜甫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等等。所以,虽然长年累月征战在外,但戍卒对家乡的记忆还是那么真切鲜明。在他的印象中,家乡的房前屋后、堤旁河边,每到东风吹起的时候,青青的杨柳随风飘拂,袅袅依依,别有一番情趣!也许,当初参军入伍时,恰好也逢春天,杨柳的姿容形态便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脑海。或许,也和王维的那树“寒梅”一样,“杨柳”寄寓了他丰富的情感内容,凡此种种。这样说来,“靡室靡家”因“猃狁之故”而“靡使归聘”,诗歌借依依杨柳表达戍子的乡愁才是合乎逻辑的,王夫之的“以乐景写哀”也才有了落实,否则,既得回归故乡,一偿许久以来思念之苦痛,那以乐衬哀不就悖谬了么?而“雨雪霏霏”是想象之景,象征之用,它与“杨柳依依”恰好形成对照,意在表明:虽思乡情切,怎奈“王事靡監”、“我戍未定”,何时归去,不得而知,真是归期遥遥,归途漫漫啊!用阴晦迷乱之景暗示“烈烈”“孔疚”之心,可谓恰如其分。而这种情感又是在行军途中,“载渴载饥”的情形之下产生的,所以,“迟迟”的举动就不足为奇了。注意,在诗的第二节就有“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句子,那可是行军作战途中而非归乡回家之时哦。怎么到此变成见到故乡竟感到饥渴难耐、寸步难行了呢?于情于理不合。
因此,我以为,此句表达了征夫于行军途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