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并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学前教育的内容兼具启蒙性和全面性,涉及到认知、情感、态度、审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学前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儿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活动;探索
一、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意义
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天然需要,儿童游戏没有什么理性的目的。他们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娱乐,就是因为好玩。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游戏也是儿童最热衷、最主要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中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戏,儿童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可见,儿童是在生活中成长的,也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是他们的生活,其存在状态就是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传统观念,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影响到目前还是存在的。一些教师总担心让儿童游戏就会放任他们,影响其发展。殊不知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课程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而且,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人儿童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儿童全面发展
就游戏活动本身来说,游戏具有真实性、进步性、社会性。儿童虽然会将他们所观察到和认识到的生活、成人、社会反映到游戏当中去,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在游戏中会展开想象,借助象征物创造情景和组织游戏。虽然是假装游戏,但当儿童忘我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时,他们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是真实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当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时,游戏也随之发展,儿童发展与游戏的进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达到游戏目的,儿童还需要调整自己与伙伴、游戏材料、环境和谐相处,学会协作与社会交往。由此可见,游戏,这一贯穿儿童成长过程的基本活动,其功能和价值体现在锻炼性、愉悦性和教育性上。在游戏活动中,一方面,儿童的身体得以锻炼,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儿童通过游戏材料、环境、伙伴再现和体验他们的已有的感知和认识,并在体验中克服生活创伤、补偿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重温现实中感受到的快乐,从而享受到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心,有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
三、提供豐富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环境
就科学层面来说,一方面,游戏材料配置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要与相应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相吻合;另一方面,游戏材料要符合儿童在身体、心理、智力、语言、审美、品格、社会性等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游戏材料方面,要品种多,数量足,成型玩具与未成型玩具比例投放,有梯次地及时更新。既要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又要让幼儿手脑并用,还要随着游戏水平的进步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在游戏环境方面,一要注意通过造型、图案、文字、色彩、布局等创设开放、自然、优美、欢快、神秘、富有童趣的游戏大环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二要考虑到儿童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等多种游戏活动的需求,创建开放而方便的游戏区域,减少儿童在游戏中的冲突;三要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在园活动、焦点事件等及时创设主题情景,不断更新游戏热点,增强幼儿游戏中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四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五、游戏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
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理念。正是由于游戏可以使儿童体验到自主、自由、创造、与伙伴交往的快乐与满足,游戏才成为贯穿儿童时期成长的基本活动。因此,儿童教育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主线不可偏颇。一方面,游戏活动要以儿童为本,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自主、自由地组织游戏,充分彰显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做好观察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协助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指导儿童的健康发展。一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理念,摒弃“游戏就是玩儿…‘玩儿不是学习”“游戏是不学无术”的错误观念;二要明白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价值,避免对儿童游戏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避免把儿童放在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避免只把儿童的自由游戏当作课间休息、放松的活动,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和机会;三要处理好游戏活动和教学游戏的比例和关系,避免把教学游戏与游戏活动混为一谈,甚至把教学游戏当作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游戏的意义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儿童想玩、要玩才游戏,没有外在的目的性。教学游戏以传递、强化和巩固知识、机能为目的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儿童在这种学习中失去了自主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与符合儿童天性的游戏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总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贯穿学前儿童教育的主导性教育方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科学性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环境,均衡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建立游戏活动评估体系,保证游戏活动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还儿童以快乐权和发展权,保障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培养教育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快乐权和发展权,为儿童营造丰富优质的游戏环境,关注、协助、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活动;探索
一、在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意义
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天然需要,儿童游戏没有什么理性的目的。他们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娱乐,就是因为好玩。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游戏也是儿童最热衷、最主要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中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戏,儿童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可见,儿童是在生活中成长的,也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是他们的生活,其存在状态就是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传统观念,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影响到目前还是存在的。一些教师总担心让儿童游戏就会放任他们,影响其发展。殊不知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课程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而且,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人儿童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是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儿童全面发展
就游戏活动本身来说,游戏具有真实性、进步性、社会性。儿童虽然会将他们所观察到和认识到的生活、成人、社会反映到游戏当中去,但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在游戏中会展开想象,借助象征物创造情景和组织游戏。虽然是假装游戏,但当儿童忘我地投入到游戏当中时,他们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是真实的,否则他们就不会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当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时,游戏也随之发展,儿童发展与游戏的进步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达到游戏目的,儿童还需要调整自己与伙伴、游戏材料、环境和谐相处,学会协作与社会交往。由此可见,游戏,这一贯穿儿童成长过程的基本活动,其功能和价值体现在锻炼性、愉悦性和教育性上。在游戏活动中,一方面,儿童的身体得以锻炼,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儿童通过游戏材料、环境、伙伴再现和体验他们的已有的感知和认识,并在体验中克服生活创伤、补偿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重温现实中感受到的快乐,从而享受到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会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心,有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品格。
三、提供豐富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环境
就科学层面来说,一方面,游戏材料配置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要与相应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相吻合;另一方面,游戏材料要符合儿童在身体、心理、智力、语言、审美、品格、社会性等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游戏材料方面,要品种多,数量足,成型玩具与未成型玩具比例投放,有梯次地及时更新。既要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又要让幼儿手脑并用,还要随着游戏水平的进步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提高。在游戏环境方面,一要注意通过造型、图案、文字、色彩、布局等创设开放、自然、优美、欢快、神秘、富有童趣的游戏大环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二要考虑到儿童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等多种游戏活动的需求,创建开放而方便的游戏区域,减少儿童在游戏中的冲突;三要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在园活动、焦点事件等及时创设主题情景,不断更新游戏热点,增强幼儿游戏中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四要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五、游戏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
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理念。正是由于游戏可以使儿童体验到自主、自由、创造、与伙伴交往的快乐与满足,游戏才成为贯穿儿童时期成长的基本活动。因此,儿童教育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主线不可偏颇。一方面,游戏活动要以儿童为本,让儿童成为游戏的主人,自主、自由地组织游戏,充分彰显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做好观察者、帮助者、参与者、引导者,协助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指导儿童的健康发展。一要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理念,摒弃“游戏就是玩儿…‘玩儿不是学习”“游戏是不学无术”的错误观念;二要明白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价值,避免对儿童游戏统得过多、管得过死,避免把儿童放在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避免只把儿童的自由游戏当作课间休息、放松的活动,剥夺儿童的游戏权利和机会;三要处理好游戏活动和教学游戏的比例和关系,避免把教学游戏与游戏活动混为一谈,甚至把教学游戏当作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游戏的意义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儿童想玩、要玩才游戏,没有外在的目的性。教学游戏以传递、强化和巩固知识、机能为目的的趣味性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儿童在这种学习中失去了自主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与符合儿童天性的游戏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
总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贯穿学前儿童教育的主导性教育方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科学性地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环境,均衡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关注儿童个体差异,建立游戏活动评估体系,保证游戏活动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还儿童以快乐权和发展权,保障儿童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培养教育儿童全面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快乐权和发展权,为儿童营造丰富优质的游戏环境,关注、协助、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