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交响曲?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3244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弗格尔·布莱恩(Havergal Brian)的交响曲《哥特式》(Gothic)完成于1927年,这部作品长达两小时。仅仅一年之后的1928年,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的单乐章交响曲问世,长度仅十分钟。马勒的《第三交响曲》有六个乐章,而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曲》仅有一个乐章。单单这些数据,就足以表明,以作品长度以及乐章数量对一种长达三百年历史的音乐体裁进行划分并非明智之举。
  那么,“交响曲”这个词汇一定有其他的涵义了?如果篇幅与长度不是决定要素,乐章数目不是关键问题,那么是什么令这些性质各异的作品具有相同的标识呢?
  每首交响曲看起来和听起来不相同的一个原因是,每位作曲家在音乐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考虑。对于马勒而言,一部交响曲包含的音乐材料多多益善。他对西贝柳斯说“一部交响曲就是一整个宇宙,它应该包罗万象”。因此,马勒的交响曲不仅篇幅长大,而且里面包含了生活中的各种声响——鸟鸣、牛颈铃、军号、闹市的嘈杂、葬礼进行曲——马勒认为人间世像、人生百感都应该在交响曲中得以体现。


彼得·马克斯威尔·戴维斯爵士

  如果交响曲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西贝柳斯的交响曲创作理念则显得有些落伍。对于欣赏者而言,西贝柳斯的交响曲听起来要简洁得多。西贝柳斯与马勒的对话充分暗示了他的交响曲创作思想:“我认为交响曲是一种凝练的形式,它足以创造所有动机之间内在相互联系的深刻逻辑。”
  尽管这听起来有点平淡无奇,但却是一种更加理性的解释。它提醒我们在评判交响曲作曲家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结构技术的使用以及音乐材料选择的层面。单就情感表达而言,西贝柳斯的《第四交响曲》与马勒的《第六交响曲》一样孤寂荒凉。而西贝柳斯的《第七交响曲》与马勒的《第九交响曲》相比,则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凝炼,但前者的长度仅是后者的四分之一,乐队编制也要小得多。
  这两位风格迥异的作曲家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在通过交响曲这种体裁提出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类存在等重大命题的审思。当然,并非所有的交响曲都涉及这样深刻的思考,但通常而言,交响曲这种体裁都具有严肃的目的。表达重要思想时首选交响曲形式早已成为作曲家们的共识。无论从技术、音乐还是智力层面,交响曲都是一种最理想的创作实践。
  彼得·马克斯威尔·戴维斯爵士,这位写了八部交响曲的资深作曲家,对交响曲这种形式推崇有加:“交响曲表达极其严肃的思想,也是体现作曲家音乐个性的重要形式。”海顿之后的交响曲走向何方了呢?海顿的交响曲风格有时非常幽默,特别是在最后一个乐章。戴维斯认为“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幽默,在海顿和莫扎特诙谐的风格中常常混杂着些许的悲剧感”。
  英国交响曲作曲家大卫·马修斯(David Mattthews)认同戴维斯的观点,他认为交响曲是能够满足作曲家所有创作理念的独一无二的形式。“当我想创作一种严肃的、本质性的、抽象的、不关乎任何附加的乐思的作品时,我会选择音诗。”
  最近,苏格兰作曲家詹姆斯·麦克米兰(James MacMillan)纠结于交响曲与音诗(tone poem)的鲜明特性中。“我正在创作我原本计划的《第四交响曲》,”他说,“但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不再使用‘交响曲’这个词,因为我发现在我的这部作品中,音诗的感觉更浓。”这再次表明,随着其他体裁形式的出现,交响曲的概念早已不是先前如强势货币或黄金法则一般高高在上,而成为一种更加松散、自由、更少成规定律的选择。


詹姆斯·麦克米兰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交响曲如此与众不同呢?作为一种体裁形式,它与音诗、序曲、管弦乐组曲(orchestral suite)和协奏曲究竟有何区别?部分的答案在于交响曲作曲家如何继承性地采用奏鸣曲式作为音乐组织的原则。奏鸣曲式的基本形式是:在呈示部展现对比性的音乐主题,在发展部将这些主题进行比较、对比和延展,最后在再现部中回顾和总结这些主题。在交响曲发展的早期阶段,海顿和莫扎特具有代表性地采用了这种范式。在整个交响曲发展的中期阶段,一部交响曲的首乐章采用奏鸣曲式成为常规做法,这足以证明奏鸣曲式对于交响曲发展的持久性和影响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为什么奏鸣曲式对于交响曲的发展至关重要?这里的关键词是对比和对话:奏鸣曲式是一种将两个(或更多)音乐主题组织在一起的独特艺术形式。这些主题通常在性格上很不相同,相邻的主题之间展开对比、对抗及论争。这是一种表现竞技、戏谑、变化及发展的完美的音乐形式——如音乐学家汉斯·凯勒(Hans Keller)所言,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的对比性的综合体”。它可以是喜剧性的,也可以是严肃的,还可以是一个混合体。无限的适应性使得交响曲成为一种最佳的综合创作题材以及最可靠的严肃音乐形式。
  重要的是,与人类交流和情感表达的结构类似,奏鸣曲式是一个“自足”的过程。这使得它超越了音乐的娱乐功能,而表达深层次的哲思性问题,诸如爱与恨、生命与死亡、命运与自由。
  这也是为何交响曲既可以表现马勒纠结的痛苦和深刻的焦虑,也可以表达西贝柳斯理性且凝练的逻辑的原因,两者的创作风格迥异却同为交响曲。交响曲既可以是对政治的抗议(肖斯塔科维奇),也可以是高级的喜剧(莫扎特),还可以是强势的隐喻(贝多芬)、诙谐的睿智(海顿)以及痛彻心扉的悲剧(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几乎能够表达作曲家之全部所想,无所不能,随心所欲。   如今,其他结构和音乐材料组织形式的发展削弱了奏鸣曲式在交响曲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戴维斯爵士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在放弃使用奏鸣曲式进行交响曲创作时遭遇的尴尬。“我马上受到传统主义者的质疑,”他说,“我将一些材料变形成新的材料,而不是将原有材料进行发展,人们很难接受这种违背交响曲传统模式的创作。”
  然而,使用新方法组织交响曲材料的做法却被沿袭了下来。“不再有单一的交响曲形式。”麦克米兰认为。取代交响曲单一形式的是被麦克米兰称为“交响动机”的材料。“当代作曲家毫不犹豫地在交响曲这块领域里烙上自己的痕迹,”麦克米兰解释道,“尽管很多作曲家的头脑中还萦绕着交响曲的范式,然而,历史或传统的界限已经在慢慢消逝,被一种超越界限的篇幅长大的幻想曲式创作所取代。”
  篇幅长大的幻想曲——难道是二十一世纪交响曲的新定义?马修斯坚定地维护着交响曲的严格组织形式,以支持交响曲中的形式至上性(他认为相较于内容,“形式更重要”)。他还认为二十世纪很多作曲家采用的序列主义、十二音创作技法是对交响曲创作的一种损害。“我认为交响曲主要是一种以和声进行为基础的调性音乐形式。无调性音乐很难与调性音乐相比较。”
  马修斯关于调性音乐的评论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交响曲创作似乎偏离了被很多严肃作曲家奉为经典的范式。“几乎没有人再创作交响曲了。”他开玩笑地说。另外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二十世纪中接连两次野蛮而具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对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具有致命性的打击,无数暴行和冲突很难让艺术家创作出逻辑清晰、乐观积极的作品。在一个充满分裂、破碎、迷失、陌生、疏远的世界中,怎么可能运用以秩序、和谐、一体化为原则的经典的交响曲范式创作出作品呢?关于交响曲已死的陈旧观点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这话是对柴科夫斯基说的!”戴维斯认为“这种想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每一代作曲家的生活环境、创作语境、人生境遇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创作一定会与前辈不尽相同”。如麦克米兰所言,大作曲家仍然热衷使用交响曲这种形式进行创作。“在我们这个时代,交响曲仍然被主流的大作曲家所创作:汉斯·维尔纳·亨策、马克斯维尔·戴维斯、阿尔弗雷德·加里埃维奇·施尼特凯等。”
  戴维斯爵士义无反顾地继续着交响曲的创作。“音乐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疗伤、治愈、平复争吵,即使在很糟糕的语境中仍呈现出一种理性的观点。”他认为,交响曲就像音乐中的大教堂,这种庄重威严、设计精良的人类智力结晶直接通往升华、启迪和光明。“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继续着这种经典形式的创作。”
其他文献
《中国乐舞史料大典》  作者:孙景琛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这是一部怎样的评价都不为过的中国舞蹈史学基础史料巨著。”——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序言中写道。  本套图书第一次将中国古代至民国期间数千年的中国舞蹈史料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搜检、整理、汇总。书中汇集了大量二十五史中本纪、列传中的舞蹈资料,仔细地梳理了二十五史中“乐志”“礼乐志”,对散见于部分类书、杂录、笔记、艺文辑录
期刊
《歌咏乡愁》是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合奏团最新的音乐大碟。“乡愁”可能是整张专辑里最需要放大的一个理念了。何为“乡”,何为“愁”,其实一直是人类文明所寻觅的,古今中外围绕这一主题所创作的各类作品可谓多如牛毛,但无论人类如何苦苦追寻“乡愁”的解释,最终的结果总是不能让我们释怀。  《歌咏乡愁》里的十三首作品就是想用世界音乐的角度去再度探索。这些作品融合了世界各国的音乐元素与各种不同民族的乐器,录音过程中除
期刊
与“七”后作曲家杜咏相识,缘于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资助项目——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华诗词研究院、和景文化古典音乐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意象·净土——民族管弦乐原创作品音乐会”的前期筹备阶段。那天,项目的总策划王燮老师告诉我,有一位青年作曲家找她谈作品委约的事,问我要不要去见见他。恰好我最近正在关注青年音乐家的研究,于是欣然前往。  初次见面,没有聊闲,几句寒暄后,切入主题,我们交换了关于当下中国民族
期刊
最近听到了一部新颖的交响乐原创作品。它气势如虹,壮丽无比,拥有自然与音乐相融合的神奇力量。它就是《大秦岭》,一部歌颂锦绣中华的“龙脉之声”。  《大秦岭》是一部由八个标题性乐章组成的大型交响音画,由五位作曲家共同创作。如同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一样,它的每个乐章也都是一幅独立的交响音画,而合在一起时,则是一篇庞大的、波澜壮阔的交响音诗。  创作《大秦岭》,是陕西省音乐家多年来的心
期刊
本期Naxos发行的这张专辑是柴科夫斯基宗教音乐的合唱作品,名为《圣约翰·克里索斯通的礼拜》(Op.41)。这是为无伴奏人声而作的俄罗斯东正教礼拜仪式的十六段合唱配乐,柴科夫斯基充分汲取了教堂音乐的风格,在他的这部合唱作品中,人声合唱层次分明,如在云端般壮丽,又带着悠远的神秘感。  无伴奏人声合唱发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唱诗班。在中世纪的教堂里,所有音乐都是用人声清唱的。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
期刊
2015年10月15日,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座无虚席,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组建的“上海馨忆民族室内乐团”举行了建团十周年庆典音乐会。音乐会在乐团“回忆”与“创新”中,在观众的掌声中顺利落下了帷幕。  短短两个小时的音乐会,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乐的魅力。耳目一新的创作和改编,将传统元素、观众审美与时代精神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这是一次民乐演奏多元化的视听盛宴,也是一部实现民乐梦的时代进行曲。  经典
期刊
世纪之交,历经五十载辉煌岁月的“飞利浦”唱片品牌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曾以不一般的魄力推出《莫扎特作品集》(含一百八十张CD)和《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含两百张CD)等多套录音史上鸿篇巨制的著名品牌,从那时起成为停留在乐迷脑海中的一份美好记忆。幸而飞利浦过往大量录音中的经典之作并未随该品牌一起淡出公众视线,而由同属“环球唱片”旗下的“迪卡”接手,继续发行。  2012年底,飞利浦在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
期刊
音乐演出团队职业化后在面临市场的抉择时做法不一,所透射出的艺术旨趣、学术追求与文化品位也不同。普遍或常见的做法是,适应市场之需而创演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之作,走亲民之路,送戏下乡,送乐惠民,也不失为良策,甚至还能搭上和谐社区构建的顺风车。但陕西爱乐乐团在其2014-2015音乐季却出其不意地以学术性较高的创演内容让同行及乐迷为之侧目,这是它第二个演出季的系列十二套音乐会的特色之处。也许正如作
期刊
国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他在学时主修的是西班牙语,工作是主持流行音乐类节目,是国际台号称王牌直播的《开车现场秀》当家主持,曾获全国十佳最受欢迎的电台节目主持人称号,年轻粉丝如云。  就是这样一位时尚主持人,一旦喜爱上了古老的中国乐器——古琴,便一发不可收了。他竟耗时十余年,访遍国内各地数十位老琴家或其家属及弟子,收集了老一辈已故琴家散佚录音与录像资料近万首,时间跨度近百年。现今,他从庋藏
期刊
2015年盛夏,我正在德国拜罗伊特看瓦格纳,收到李章同志的短信,要寄我一本《书信里的辛丰年》。当我刚从德国回到家,《书信里的辛丰年》已经出现在我的书桌上。  忙完手头一系列的活,方才定下心来拜读李章的书。这一读,心头大热,引发多少往事,千言万语,一时竟不知如何说。  我幼时练书法,年轻时转好文学,古典音乐长期以来仅是我读书写作时的背景音乐。直到有一天,犹如释迦牟尼面壁十年,一朝开悟——古典音乐突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