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823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加之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价值追求的日益多元,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等逐步增强。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意识形态的渗透、思潮的涌入,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及其中充斥的多元化思想观念、社会行为、价值取向,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追求更为复杂与多样,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纠正当代大学生思想及行为偏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善用最具普遍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化人、培育人,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重点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68-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现代信息、科学、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已经步入“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媒介的多元化、信息传播与呈现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信息容量的高度化赋予大学生群体“发声者”的新身份,其可借助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及隐蔽性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网络环境下信息良莠不齐,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文化逻辑偏离主流意识形态。部分大学生网络及现实行为失范,归根结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认知程度、认同程度不足,如部分学生在网络上的评论反映其非理性爱国思想倾向;部分学生盲目追求“JK”“萝莉服”等则表现出其对我国汉服文化自信的缺失。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链接,去粗取精、变革创新,从中汲取文化之精神内核、思想之最高境界、方法之现代化创新,并将其渗透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受到文化浸润、情感熏陶、思想感召后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优势、不足的基础上争当民族精神的继承者与传承人,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以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下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意蕴出发,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思考及实践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从概念层面来看,人文精神是指以反映个体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需求及价值取向,涉及对理想信念、道德行为、社会情感、审美观念等精神生活各方面的要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为社会道德信仰体系,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超越阶级、超越时空对历史及当代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其社会道德信仰体系这一内核。在价值理念日益多元的复杂社会环境中,社会道德信仰、追求更加具有指导及现实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集体价值,倡导通过社会教化及自我修养成为社会及群体所接纳、所需要的人,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并且强调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并非绝对独立、个体的“我”,而是国家及社会的一分子,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我”,唯有在社会与集体中,个体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与发挥。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弘扬的皆是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其缺失的正是这种以国家及集体利益为重的意识、甘于奉献的精神、强烈的责任观念。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群体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必由之路。综合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启示与指导价值。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家、爱国土、爱人民的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以国家及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具有借鉴及引领价值。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材施教、君子养成等教育观念及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以人为本时代风貌具有重要价值。
   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世之道,“人无信而不立”的道德准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境界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高尚品格,使学生成长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一)以爱国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忧患意识及牺牲精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使学生以爱国主义为引领逐渐形成团结一致、携手共进、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一方面可将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入思政课堂中,如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诸葛亮的《出师表》、陆游的《病起书怀》等,请学生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切实感受到面对國家、民族危机之时先辈们舍生取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可在教学中列举抗倭名将戚继光、民族英雄林则徐等爱国英雄的事迹,形成榜样效应,将学生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的爱国行动。    (二)以古代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协作的精神与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代大学生物质生活富足,所经受的挫折较少,当面对学习、生活及未来就业的压力时,往往无法直面困难,甚至会引发畏难心理,导致学生停滞不前、不敢尝试。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引入课堂中,通过播放马球、捶丸、蹴鞠、赛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魅力。同时,也可将传统武术文化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思想传递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习练武术、关注武术发展态势、了解武术文化等使学生注重自身修养,主动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继而形成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直面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
   (三)以传统经典语录培养大学生的恒心、毅力
   学习钻研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度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媒介更为多元,途径更加便捷,并在网络上学习了诸多学习策略,但碎片化、浅层化、精准化的信息容易弱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研究问题[3]。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之质疑精神,“温故而知新”的反思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奋斗精神以有序、系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结合匡衡凿壁偷光、孙敬悬梁刺股等典故使学生重塑学习目标、重建学习策略。与此同时,为避免学生形成“学习为考取功名”的错误思想,教师可以列举李兰娟、钟南山院士及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研制疫苗、各级政府科学制定防控措施的案例,结合社会实际赋予传统学习钻研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继而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以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育精神具有陶冶情操、情感熏陶、人格塑造之功效,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使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中形成正确的审美及价值观念[4]。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视美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积极引入中华传统的绘画、歌舞、手工制作等艺术文化,通过追溯艺术文化的缘起、感受艺术文化的魅力、收集整合艺术文化资源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也可开展实践活动,请学生围绕“工匠精神”拍摄有关我国传统手工艺的微纪录片、创作调查报告等,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我国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危机,主动思考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新出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感,还可以激发学生传承文化的责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意志品质、思想境界、精神追求与价值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感染力、影响力与感召力。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面对的是价值多元化、思维活跃化、意识强烈化的大学生群体,要想纠正学生认知思维意识、文化逻辑的偏差,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使学生在研习传统文化中逐步形成坚毅的品格、健全的人格、远大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继而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静.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探究[J].知识文库,2021(1):191,193.
   [2]杨美佳.红色影视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81-184.
   [3]黄安生.探究人文关怀理念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J].公关世界,2020(24):96-97.
   [4]陈宝鹏.“课程思政”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价值[J].沈阳干部学刊,2020,22(6):43-44.
  ◎编辑 郭小琴
其他文献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某医学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语音语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能够意识到学好英语语音语调的重要性,但由于学生缺乏对基本语音知识的了解,所以在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这与当今英语教学强调听说和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语音语调的系统训练,对语音语调的重视也应该纳入大学英语教
[摘 要] 厦门市翔安职业技术学校由弱转强,得益于学校创新育人机制,建构了“泛课程协作,构建多层级育人体系,提升育人的深度;工学融合,打造一体化协育环境,提升育人的广度;家校配合,营造爱心共育家园,提升育人的温度”的三维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学校由弱转强的质变。通过分析模式的背景、内容及取得的成效,对三维协同育人模式进行经验总结。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三维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实践  
[摘 要] 校园环境中,危害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因素较多,大多危险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较难在短期内发现,但影响深远。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辅导员、医疗保健人员以及生活老师等工作人员。卫生部会同国家教育委员会共同编制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来保障学生安全,但是在实际运用中,通过近年来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工作人员对目前学校卫生守则的了解程度仍较欠缺。根据该条例,旨在总结班主任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民越来越多,而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队伍之一。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将会影响整个网民的看法,特别是影响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冲锋在网络舆情前线,有时能够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但有时也会被事件所误导,做出一些消极的网络行为。基于此,将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引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出现恶性群体事件,培养活跃、积极
[摘 要]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优势和数字网络教学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教师根据数学课本的知识点,推介网络资源,制作符合教学规律的微课、微教案、微练习供学生“线上”使用,“线下”教学是基于“线上”的前期学习成果而开展的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即翻转课堂再造教学流程,重构教学生态链,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团队合作  
[摘 要] 在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久远,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培养中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从而更好厚植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加坚定地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 键 词] 中职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 
[摘 要] 以解决学生在跟岗实习中遇到的幼儿歌曲教学能力不足为契机,以为幼儿园培养“拿出去就能用”的幼儿园一线教师为目标,以教学内容为突破口,以改革儿童歌曲课堂教学方法和创新幼儿歌曲课堂教学设计为改革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如何从教材编写、教学创新、校企合作、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幼儿歌曲的教学能力,培养能胜任幼儿音乐教育的合格教师。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幼儿歌曲;教学改革  [
[摘 要] 英语口语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为提升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通过前期调研总结了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针对教学不足之處提出改革措施,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和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来提升口语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语言知识储备、语言技能训练、思辨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多重目标的提升,为英语口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 键 词] 英语口语;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在学科融合视野下,依托混合式学习环境,以文化传承为主线,借助企业项目,通过创建体现岗位特点的学科融合模型,优化课程学习内容,落实、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日常教学效率与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有机融合为先导,实现学生岗位素养、数字化学习能力与技能学习之间的相互渗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关 键 词] 学科融合;网页制作;中职;岗位技能;综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