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an Douwe van der Ploeg在《新小农阶级》里说:社会运动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而是对生产权的牢牢掌握。
对于泰国的印象,除了金碧辉煌的庙宇,还有多姿多彩的植物、神秘的宗教信仰,它文艺清新,它多面深刻,它有太多太多我们不曾发觉的。 泰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当怀着一种好奇慕名而去,蜿蜒狭长的山路带着我们走过泰国的一个个村落,从饱经沧桑的老人到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从百花盛开的山坡到热闹的有机农夫市集,从锈迹斑驳的农具到高科技机械,从原生态的村落到新社区的建立,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村民们用自己双手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和以传统智慧为根基的自信。
清迈府Maewang区的农岛村村民是克伦族的一支,他们和周边苗族、侗族等19个村落共享一个水域。争取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原住民居住权已经30多年的历史,目前面临着整个居住森林因要被政府规划为国家森林公园而逼迁或接受其它搬迁村民共享有限土地和自然资源而不得合理分配的问题。他们认为泰国的森林面积每年大幅度减少确实是事实,但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的因素是与企业的开矿和近年来推进单一经济作物种植等行为有关,而原住民一直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为了实现整个泰国40%的森林占有面积,泰国政府以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之名将原住民移出。而克伦族的社区Leader认为,克伦族已经在此居住了700多年,森林法的颁布才80多年,他们便通过社区争取居住权的斗争和一些外来机构的帮助。
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的传统智慧不被得到认可,甚至政府部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比如克伦族文化中会有保护山、水、树神的传统,是他们的信仰,他们会用民族的地方智慧和方法告诉村民不要破坏自然,要敬畏自然,比如会将孩子出生后的脐带埋在树神之旁,即意味着孩子的生命将和这颗大树息息相关。但这样做,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因为其实被列为树神之地,往往是水源地。社区Leader曾经去过29个国家,视野的扩展更加深了他对本民族文化智慧的理解和自信,同时也促使他不得不逐渐转换抗争策略,一方面他们不断通过教育培育从孩童时代到返乡青年的社区新生力量,同时用现代话语和知识体系与政府对话,比如他们通过大学购买了部队的航拍图,发现图上有原住民居住的往往是森林资源最好的区域。他们在图上规划出了哪些是可以合理生产生活利用,哪些是属于绝对保护的区域。并组织村民做了很多保护森林的努力,让政府看到他们保护森林的成效,比如建立防火道,控制火种火源,每年定期组织村民烧山(他们的经验认为一旦没有人居住,每年累积大量树叶,长期积累,一旦有火源,会引起大面积火灾的可能)。这些措施都得到了政府认可,但政府并不接受克伦族村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政府经常会抓走砍伐树木的村民,这时19个村子共同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来应对与政府的交涉。社区Leader已经74岁,对自然和人的关系思考非常深刻。社区里也有很多返乡青年,组织村民开展有机种植。
与克伦族村落相比,清迈府Mae Ta区的梅他村则是一个经历了现代农业的高依附,因农户高度负债而不得不努力建立另外一套自足经济体系的社区。泰国乡与村两级乃完全民主选举产生,因为梅他镇是Lang Pang区的水源地,梅他村同样面临着政府禁伐森林的问题。村庄距离清迈80多公里,有300多年的历史,占地7300泰亩,5000多人。他们做了一系列努力,比如通过开发林业副产品让村民来保护树木,建立禁伐区、合理使用区、放牧区等,他们的理念是:积极学习地方智慧,保护森林和水源。但他们的规划还未得到政府的认可。村内采用有机多样种植,种养结合,但经常会有人质疑他们的有机种植。不管是我们在与村子里的返乡青年还是长者集体交流,以及分路居住在不同农户家的体验,大家深刻的感受是:这些农民不是只会种地或者只会将产品高价销售出去的生产者,而是有着极强对全球化剥夺性市场经济的反思和清醒的认识,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和坚定的理念宣告:我们不再被牵着鼻子做游戏了。
梅他村现在同样返回了很多年轻人从事有机农业和加工,他们返乡的基础在于他们的父辈打下了很好的有机种植的基础和观念,父辈们看到孩子受了教育,离自己越来越远,而且在城市入不敷出,也颠覆了曾经对城市的幻象,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回家立足。我所住的民俗家里是比较早种植生态农作物的一家,他们的房屋和装修属于村子里中上等的水平,盖房子是村里人一起来帮忙,只有材料的支出,日常生活的粮食蔬菜都能自产,除了一些调料和其他日用品需要购买,家里有一部小轿车,出远门会烧油外,家里并没有大额开支。而种植生态农产品可以让家里有一些合理和满足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家里的小女儿也回来,在镇政府上班,离家很近,自己从网上学习了生态养豆芽、太阳花的方法,每天晚上回家自己还能发豆芽,创造一些额外收入。看得出来,他们非常满意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乡村建设,不是一场纯粹农业到农业的,合作社到合作社的说辞,不仅仅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分一杯羹,而是一场以农民和社区为主导基础,重新构建一个不一样社会的可能。比如我们总想去学习日韩台的经验,但中国的小农和东南亚小农当下的状况似乎有更多相似性,而从民间力量如何去推动农业的发展或构建良性的社会基础,或者推动社区力量的不断生长和强大,我们应该和泰国的经验有更多对话的空间和共同话语。未来也期待推动中国的返乡青年、合作社组织的农民带头人与泰国的农民兄弟和返乡青年进行更多的交流。
而是对生产权的牢牢掌握。
对于泰国的印象,除了金碧辉煌的庙宇,还有多姿多彩的植物、神秘的宗教信仰,它文艺清新,它多面深刻,它有太多太多我们不曾发觉的。 泰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当怀着一种好奇慕名而去,蜿蜒狭长的山路带着我们走过泰国的一个个村落,从饱经沧桑的老人到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从百花盛开的山坡到热闹的有机农夫市集,从锈迹斑驳的农具到高科技机械,从原生态的村落到新社区的建立,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村民们用自己双手开发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和以传统智慧为根基的自信。
清迈府Maewang区的农岛村村民是克伦族的一支,他们和周边苗族、侗族等19个村落共享一个水域。争取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原住民居住权已经30多年的历史,目前面临着整个居住森林因要被政府规划为国家森林公园而逼迁或接受其它搬迁村民共享有限土地和自然资源而不得合理分配的问题。他们认为泰国的森林面积每年大幅度减少确实是事实,但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的因素是与企业的开矿和近年来推进单一经济作物种植等行为有关,而原住民一直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传统。为了实现整个泰国40%的森林占有面积,泰国政府以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之名将原住民移出。而克伦族的社区Leader认为,克伦族已经在此居住了700多年,森林法的颁布才80多年,他们便通过社区争取居住权的斗争和一些外来机构的帮助。
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的传统智慧不被得到认可,甚至政府部门听不懂他们的语言,比如克伦族文化中会有保护山、水、树神的传统,是他们的信仰,他们会用民族的地方智慧和方法告诉村民不要破坏自然,要敬畏自然,比如会将孩子出生后的脐带埋在树神之旁,即意味着孩子的生命将和这颗大树息息相关。但这样做,并不是没有科学道理,因为其实被列为树神之地,往往是水源地。社区Leader曾经去过29个国家,视野的扩展更加深了他对本民族文化智慧的理解和自信,同时也促使他不得不逐渐转换抗争策略,一方面他们不断通过教育培育从孩童时代到返乡青年的社区新生力量,同时用现代话语和知识体系与政府对话,比如他们通过大学购买了部队的航拍图,发现图上有原住民居住的往往是森林资源最好的区域。他们在图上规划出了哪些是可以合理生产生活利用,哪些是属于绝对保护的区域。并组织村民做了很多保护森林的努力,让政府看到他们保护森林的成效,比如建立防火道,控制火种火源,每年定期组织村民烧山(他们的经验认为一旦没有人居住,每年累积大量树叶,长期积累,一旦有火源,会引起大面积火灾的可能)。这些措施都得到了政府认可,但政府并不接受克伦族村民在生产生活方面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政府经常会抓走砍伐树木的村民,这时19个村子共同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来应对与政府的交涉。社区Leader已经74岁,对自然和人的关系思考非常深刻。社区里也有很多返乡青年,组织村民开展有机种植。
与克伦族村落相比,清迈府Mae Ta区的梅他村则是一个经历了现代农业的高依附,因农户高度负债而不得不努力建立另外一套自足经济体系的社区。泰国乡与村两级乃完全民主选举产生,因为梅他镇是Lang Pang区的水源地,梅他村同样面临着政府禁伐森林的问题。村庄距离清迈80多公里,有300多年的历史,占地7300泰亩,5000多人。他们做了一系列努力,比如通过开发林业副产品让村民来保护树木,建立禁伐区、合理使用区、放牧区等,他们的理念是:积极学习地方智慧,保护森林和水源。但他们的规划还未得到政府的认可。村内采用有机多样种植,种养结合,但经常会有人质疑他们的有机种植。不管是我们在与村子里的返乡青年还是长者集体交流,以及分路居住在不同农户家的体验,大家深刻的感受是:这些农民不是只会种地或者只会将产品高价销售出去的生产者,而是有着极强对全球化剥夺性市场经济的反思和清醒的认识,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和坚定的理念宣告:我们不再被牵着鼻子做游戏了。
梅他村现在同样返回了很多年轻人从事有机农业和加工,他们返乡的基础在于他们的父辈打下了很好的有机种植的基础和观念,父辈们看到孩子受了教育,离自己越来越远,而且在城市入不敷出,也颠覆了曾经对城市的幻象,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回家立足。我所住的民俗家里是比较早种植生态农作物的一家,他们的房屋和装修属于村子里中上等的水平,盖房子是村里人一起来帮忙,只有材料的支出,日常生活的粮食蔬菜都能自产,除了一些调料和其他日用品需要购买,家里有一部小轿车,出远门会烧油外,家里并没有大额开支。而种植生态农产品可以让家里有一些合理和满足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家里的小女儿也回来,在镇政府上班,离家很近,自己从网上学习了生态养豆芽、太阳花的方法,每天晚上回家自己还能发豆芽,创造一些额外收入。看得出来,他们非常满意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乡村建设,不是一场纯粹农业到农业的,合作社到合作社的说辞,不仅仅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分一杯羹,而是一场以农民和社区为主导基础,重新构建一个不一样社会的可能。比如我们总想去学习日韩台的经验,但中国的小农和东南亚小农当下的状况似乎有更多相似性,而从民间力量如何去推动农业的发展或构建良性的社会基础,或者推动社区力量的不断生长和强大,我们应该和泰国的经验有更多对话的空间和共同话语。未来也期待推动中国的返乡青年、合作社组织的农民带头人与泰国的农民兄弟和返乡青年进行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