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二外学习动机类型实证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soft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林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二外学习动机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结合相关理论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二外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期给二外教学与研究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英语专业二外 学习动机 农林院校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必须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应进行语言的比较学习,提升对目标母语的认知和语言知识运用的能力,为认识目标语言所在国文化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此外,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时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及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而言,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是当代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因此学习第二外语成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然而目前高校中,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第二外语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基础知识薄弱;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忽视或轻视二外的学习。成功的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进而增强教学效果,是解决二外教学矛盾的重要途径。苗迎春(2010)认为调查大学生二外学习动机中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培养其学习动机的方式方法,不仅有助于本校二外教学的改进,而且可以给面临相同困扰的其他高校的二外教学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先行研究
  1.学习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指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部动力,使之朝着某一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在学习情境中,动机就是让学习者开始学习,并朝着学习目标不断努力,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作用在于以内部动力的方式直接推动学习行为。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第二外语习得研究的领域里,动机研究兴起于20世70年代,其中加拿大语言学家Gardner和Lambert的研究成果成为主流思想。他们依据社会心理学,把动机类型分为“融合型”和“工具型”。“融合型”動机是以学习目标语言社会的文化,参加目标语言社会文化活动为目的的动机;“工具型”动机反映语言习得目的的功利性,比如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参与就业或者升学。奥地利学者Mueller 、Hanfstingl和Andreitz(2007)将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非动机三大类。其中外部动机包括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同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家长或老师奖励或避免其惩罚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自我提高内力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在于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怀有认同内驱力的学习者的目的性很强,比如通过考试或者顺利获取毕业证。内部动机又称为认知内驱力,即获取知识的一种内驱力。在国内有不少学者调查英语学习动机类型,较有影响的是北大学者高一虹等(2003)对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研究,制定出了动机类型的量表,提出了七个因子: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目前而言,对农林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学习动机类型的调查几乎是凤毛麟角。笔者所在院校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二外课程,让笔者感兴趣的是学生以何种动机学习二外。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探讨农林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二外学习动机类型,从而以此为依据提出改进二外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便增强二外教学效果。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是笔者所在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他们在三年级选修第二外语(日语或德语),年龄均在18~22岁。本次问卷调查在2012年11月初进行,这时被调查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二外课程开设一个半学期。问卷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有无二外学习经历等。第二部分是调查问题,共计16个问题,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的Likert五级量表形式。其中第二、第十二和第十四个问题属于附属内驱力;第六、第十和第十一个问题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第三,第四和第九个问题属于认知内驱力;第七、第十五和第十六个问题属于非动机。问卷由学生本人填写。调查前首先向学生说明,本次调查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机类型,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无关,不署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力求给出真实的答案。
  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100%。110份问卷中包括男生14份,女生96份。
  四、调查结果和分析
  二外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动机和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非动机因”这四个影响因子中,“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影响效果最明显。“附属内驱力”和“非动机”均没有可信度(可信度小于0.5),不具统计意义。
  在对“认知内驱力”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非常符合”与“一般符合”的信度均在0.8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二外学生的“认知内驱力”程度越高,其学习效果就越好。这一点恰巧与杨新焕等(2011)的“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学习者成绩呈正相关性”的结果不谋而合。
  但是,在“认知内驱力”的调查数据统计简易表中,选择“非常符合”的23名调查对象中,有二外学习经验的占了将近一半,而在选择“一般符合”的25名调查对象中,有二外学习经验的却仅有3人。而且,对于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数,选择“非常符合”的人数也远高于选择“一般符合”的人数。从这一层面来讲,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学习者的二外学习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呈正相关性。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经历”及“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等因子的影响。不过,并不意味着“学习效果”与“认知内驱力”之间毫无规律可循。因为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二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与附属内驱力呈正相关性,但附属内驱力取决于有无二外学习经历和开始接触学习外语的时间等。   作为外部动机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二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在对“自我提高内驱力”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只有“比较符合”和“一般符合”具有可信度,但数值偏小,仅为0.53。究其原因,主要是二外学习者对二外的学习态度。作为农林院校的英语专业学习者,大多数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专业和专业英语上,而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二外还没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在大多数二外学习者的心里,如果把专业课的分量比做是“铅球”的话,那么二外课的分量只不过是一个“乒乓球”。有些学生甚至不明白高校为什么在教学大纲上安排二外课程,认为二外课就是浪费时间,与其这样,他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个人兴趣爱好上。这样,他们在二外学习上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不高也就可想而知了。要解决怎样提高二外学习者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这一问题,首先得端正二外学习者对二外的态度,要端正他们的态度,最关键的就是让他们对二外学习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唯此,二外学习者的“自我提高内驱力”才不会发生盲目性迁移。
  但是,笔者在将“自我提高内驱力”的调查数据统计简易表和“认知内驱力”进行比较对照的过程中发现,不管是“非常符合”还是“一般符合”,前者的学习效果都远远大于后者,尽管后者的可信度数值偏小。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自我提高内驱力程度如何,二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都不会受到影响(确切地说都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是“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在发生作用的结果。
  前面已经提到,“自我提高内驱力”信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二外学习者对二外学习的认识不够客观理性,其“自我提高内驱力”发生了盲目性迁移,从而导致在专业上和兴趣爱好上的投入较多而对二外学习产生排斥情绪,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点不得不强调:二外学习者在专业上和兴趣爱好上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和目的——获得他人的认可。这种表现在专业和爱好上的心理和目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自我提高内驱力”。这并不意味着二外学习者从心底排斥二外学习,因为在某些方面希望获得他人认可的人也不希望在其他方面被别人说三道四,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处在“二外学习无用论”的环境之下,他们表面上不会表现出“在二外上获得他人认可”的心理,但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还是希望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希望自己优秀的人是不愿意在任何一方面输给别人的,这种心理可称之为“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正是这种“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存在,才使得信度偏低的自我提高內驱力的学习效果普遍高于认知内驱力。
  五、结语
  笔者围绕二外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何关系这一主题,对农林院校110名二外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明确了“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对二外学习效果的影响。二外学习效果与“认知内驱力”呈正相关,但受到“有无学习经验”及“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等因子的制约;“自我提高内驱力”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不明显,但在“隐性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习效果普遍高于“认知内驱力”。
  参考文献:
  [1]Florian H.Müller,Barbara Hanfstingl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师的教师教育一直没有摆脱“重学科课程,轻师范训练”的办学思想、办学体制的影响,也就造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存在明显的问题。对师范生素养的培养,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可操作的成功模式不多。本课堂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且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的,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以明显提高师范生的教育能力,基本保证培养质量。  关键词: 全程训练 系统培养 强化实践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现代教育思想和教
摘 要: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条件:明确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是高校实践育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强有力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是高校有效开展实践育人重要条件;灵活多样的实践育人方法是高校实践育人纵深发展的不竭动力;系统多元的实践育人评价与激励机制是确保高校实践育人发挥实效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一项重要内
自2001年实行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作为淮安市的名校,我校在这次改革中首当其冲,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我校不仅组织老师进行学习,更在教学中、各类活动中体现课改理念。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节。我们一改多年的老传统——体育运动会,而是把这个体育盛宴改成历时1~2周的体育文化节。经过不停的摸索、更新,自2007年以来,我校的体育文化节至今已经举行了六届,项目越来越成熟,范围越来越大,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效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习题是巩固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手段。通过解题,学生可逐渐拓宽知识视野,不断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它又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典型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技巧,进而发展学习能力。正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各种物理问题,培养解题能力,是符合中学物理教学任务和目的的一
摘 要: 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首要问题,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堂 学习兴趣 导入艺术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
摘 要: 《忠诚的朋友》是十九世纪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一篇童话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揭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友情的态度,体会出一代文豪在友情上的得与失。  关键词: 王尔德 友情观 奉献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1854—1900),英国著名文豪,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其一生发表过九篇童话故事,收录在《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和《石榴屋》之中。《忠诚的朋友》就选自《
摘要: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作者结合本校的小班化教育模式、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的认识,从小班化教育模式的优势、地理课堂教学、和谐课堂的创建等方面阐述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地理课堂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小班化和谐课堂创新思维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地理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活
2008年8月,王祖浩等首次翻译了2005年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化学概念和应用》,其新观念、新学法及全新的视野让我大开眼界、爱不释手。下面我以该教材中的《家用酸和碱》实验为例,从人性化实验安全与绿色化学、生活化实验内容与多种化探究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以期对我国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一、教材第14章酸、碱和pH中的《家用酸和碱》实验  1.实验内容。  (1)导语  通常用指示剂估
古语有云,涓涓细流,方可成河,此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用在作文教学上,亦如此。拿到试卷,很多同学只挠头皮,咬着笔杆,痛苦万分,老师亦十分困惑,平日不断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做到豹头凤尾以夺人耳目,为何却总是不尽如人意呢?仔细思索,就会发现,我们似乎走入一个误区,当我们一味追求作文的教学观念、作文教学的方法时,却忘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道理,即忽视了学生的积累和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但是有些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缺少探究实质;有些过分强调双基,忽略语言感悟;有些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浅显,失去探究价值;有些合作探究过于功利,忽略情感需要,有损学生的自信心;有些课堂动不动就合作,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行为犹如陷阱,容易使人误入歧途。  关键词: 新课程 合作探究 教学行为 反思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