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月7日,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安装生产线,90后技师李涛正在安装机器人夹具。
在李涛和同事们的熟练操作下,一台工业机器人很快安装完毕。
从重庆文理学院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李涛进入了重庆华数。仅仅一年半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装配、调试等工种要领,成为公司项目负责人。
李涛所在的装配车间有装配技师20名,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是企业机器人生产线的中坚力量。
和这支中坚力量同样朝气蓬勃的,是作为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机器人产业。
在重庆建成投产之后,重庆华数已迅速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并跻身国产机器人企业前三名。
重庆华数的发展何以如此迅猛?
“重庆华数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技术和经营模式创新进军新市场的抢滩之路。”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海滨说。
抢滩重庆
2017年8月7日,一份产值报表送到了杨海滨手里。
“2017年,重庆华数将达到年产机器人整机2000台的生产规模。”杨海滨自豪地说。
这样的预期,再次验证了当初华数抢滩重庆的正确性。
时间回到2013年12月27日。这天夜里,上市公司华中数控发布公告称,将设立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落户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有趣的是,公告发布时,“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甚至还未制造出一台产品。它为何就能激起如此波澜?
“大家都明白,‘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制造业基地,重庆的市场容量太诱人。”杨海滨笑道。
彼时,机器人产业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大业界龙头都在迅速布点,争相拓展研发和生产阵地。
作为中央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和闻名海内外的制造业基地,重庆自然成为业界眼中的“必争之地”。
“群雄”逐鹿之际,华数抢滩重庆、扎根西部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
时间回到2017年8月7日。
当杨海滨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仅仅是微笑着吐出了两个字:“创新。”
自主研发
“技术上没有话语权,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重庆华数领导层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为了掌握话语权,重庆华数抓住了两个关键: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上持续研发突破,不断提升自主化能力;二是对接市场开发新品,聚焦一批细分行业进行深挖、精耕。
“一台工业机器人的价值链,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及驱动器就占70%以上,而这些核心部件的生产研发,正是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软肋’。” 杨海滨说。
针对“软肋”,重庆华数坚持自主研发,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25%以上,研发设计团队占全员半数以上,此外还投资1500多万元建机器人测试平台。
“正是对自主研发的坚持,我们才实现了多个突破。”杨海滨说。
比如,新研发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驱动器,已实现批量化生产。
“这标志着公司进一步迈向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部件系列化产品产业化的总体目标。”杨海滨说,如同人的心脏,伺服系统是驱动机器人及相关自动化设备运作的最主要动力。
目前,重庆华数在控制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上均已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还在国内率先推出总线式直流共母线机器人专用伺服驱动器。
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重庆华数还积极对接产业链上中下游,推动协同创新。
“一方面依托重庆装备制造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机器人研制上与几十家本土企业协作。另一方面,在我国制造业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设立分公司,贴近客户、贴近市场创新,新品研发速度大大加快。” 杨海滨说。
智能生产
2017年8月7日,在重庆华数生产车间里徜徉,笔者发现,这里的机器人比人多。
整洁宽敞的厂房里,机器人一字排开,在安全笼里卖力地跳着“广场舞”。另一边,李涛和同事正在对一台“大家伙”进行拆解……
“由于引入了智能化生产线,4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工人只有20名,机器人则有上百台。”重庆华数副总经理周国军说。
在车间里,笔者看到了各色各样的机器人——
身材最小的6关节机器人HSR-JR605,有个昵称叫“小霸王”。它能负载5公斤,多应用于笔记本电脑装配、智能手机外壳加工等3C领域。
“大力水手”4关节机器人HSR-HC420,平移空间大,可以用于冰箱装配和汽配行业。
…………
这些功能丰富、术业有专攻的工业机器人,都诞生于同一个母体:智能生产车间。
而通过自主研发推动自身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正是重庆华数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
投产半年,重庆华数就推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C行业钻攻中心生产线。与手工相比,3C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运转高速,避免了由人力重复劳作产生的细节问题,可满足高速、高精、高可靠性要求。若平均一个机器人配4台钻工中心,单班可节省现场操作人员1.5人,每天两班省3人。
“按照每人6万元的人力成本进行估算,一年可节约18万元人力成本。”杨海滨说。
不仅是3C行业,该生产线还能广泛运用于军工、航天、汽车零件的加工。
智能生产,让重庆华数快速运转起来。
拓展市场
“产业发展常常把‘平台’和‘政策’挂在嘴边,而在两江新区,这一切触手可及,我们要做的就是‘融入’。”杨海滨说。
为营造机器人产业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两江新区对机器人产业配套了“一区五平台”——
“一区”指布局机器人的总装、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配套区。
“五平台”分别指由中科院主导的机器人研发孵化平台、受国家支持的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测试平台、人才平台、机器人展示运营平台、机器人融资租赁平台。
“外因”和“内因”双剑合璧,重慶华数市场掘金之路越发通畅。
2017年以来,重庆华数的订单一直源源不断,预计销量会继续快速增长。而在上一个财务年度,重庆华数的机器人产销量就已在西南地区居首位。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另一项创新,在细分市场上‘深耕’,与跨国巨头错位竞争。”杨海滨说。
如何“错位”?
纵观国外机器人巨头,当前主要以汽车制造、焊接、搬运等机器人为主力产品,且以多关节、多轴通用机器人为主。反观国内,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则更青睐于性价比较高的专用型机器人。
而这正是重庆华数聚集研发和生产资源进行“深耕”的战略目标。
“在中央和重庆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家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华数对未来充满信心。”杨海滨说。
在李涛和同事们的熟练操作下,一台工业机器人很快安装完毕。
从重庆文理学院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李涛进入了重庆华数。仅仅一年半时间,他就熟练掌握了装配、调试等工种要领,成为公司项目负责人。
李涛所在的装配车间有装配技师20名,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是企业机器人生产线的中坚力量。
和这支中坚力量同样朝气蓬勃的,是作为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机器人产业。
在重庆建成投产之后,重庆华数已迅速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并跻身国产机器人企业前三名。
重庆华数的发展何以如此迅猛?
“重庆华数抢抓机遇、加快产业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技术和经营模式创新进军新市场的抢滩之路。”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海滨说。
抢滩重庆
2017年8月7日,一份产值报表送到了杨海滨手里。
“2017年,重庆华数将达到年产机器人整机2000台的生产规模。”杨海滨自豪地说。
这样的预期,再次验证了当初华数抢滩重庆的正确性。
时间回到2013年12月27日。这天夜里,上市公司华中数控发布公告称,将设立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落户重庆两江新区水土高新园。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有趣的是,公告发布时,“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甚至还未制造出一台产品。它为何就能激起如此波澜?
“大家都明白,‘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制造业基地,重庆的市场容量太诱人。”杨海滨笑道。
彼时,机器人产业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大业界龙头都在迅速布点,争相拓展研发和生产阵地。
作为中央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和闻名海内外的制造业基地,重庆自然成为业界眼中的“必争之地”。
“群雄”逐鹿之际,华数抢滩重庆、扎根西部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
时间回到2017年8月7日。
当杨海滨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仅仅是微笑着吐出了两个字:“创新。”
自主研发
“技术上没有话语权,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是重庆华数领导层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为了掌握话语权,重庆华数抓住了两个关键: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上持续研发突破,不断提升自主化能力;二是对接市场开发新品,聚焦一批细分行业进行深挖、精耕。
“一台工业机器人的价值链,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及驱动器就占70%以上,而这些核心部件的生产研发,正是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软肋’。” 杨海滨说。
针对“软肋”,重庆华数坚持自主研发,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25%以上,研发设计团队占全员半数以上,此外还投资1500多万元建机器人测试平台。
“正是对自主研发的坚持,我们才实现了多个突破。”杨海滨说。
比如,新研发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伺服驱动器,已实现批量化生产。
“这标志着公司进一步迈向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部件系列化产品产业化的总体目标。”杨海滨说,如同人的心脏,伺服系统是驱动机器人及相关自动化设备运作的最主要动力。
目前,重庆华数在控制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上均已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还在国内率先推出总线式直流共母线机器人专用伺服驱动器。
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重庆华数还积极对接产业链上中下游,推动协同创新。
“一方面依托重庆装备制造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机器人研制上与几十家本土企业协作。另一方面,在我国制造业最活跃的珠三角地区设立分公司,贴近客户、贴近市场创新,新品研发速度大大加快。” 杨海滨说。
智能生产
2017年8月7日,在重庆华数生产车间里徜徉,笔者发现,这里的机器人比人多。
整洁宽敞的厂房里,机器人一字排开,在安全笼里卖力地跳着“广场舞”。另一边,李涛和同事正在对一台“大家伙”进行拆解……
“由于引入了智能化生产线,4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工人只有20名,机器人则有上百台。”重庆华数副总经理周国军说。
在车间里,笔者看到了各色各样的机器人——
身材最小的6关节机器人HSR-JR605,有个昵称叫“小霸王”。它能负载5公斤,多应用于笔记本电脑装配、智能手机外壳加工等3C领域。
“大力水手”4关节机器人HSR-HC420,平移空间大,可以用于冰箱装配和汽配行业。
…………
这些功能丰富、术业有专攻的工业机器人,都诞生于同一个母体:智能生产车间。
而通过自主研发推动自身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正是重庆华数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
投产半年,重庆华数就推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C行业钻攻中心生产线。与手工相比,3C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运转高速,避免了由人力重复劳作产生的细节问题,可满足高速、高精、高可靠性要求。若平均一个机器人配4台钻工中心,单班可节省现场操作人员1.5人,每天两班省3人。
“按照每人6万元的人力成本进行估算,一年可节约18万元人力成本。”杨海滨说。
不仅是3C行业,该生产线还能广泛运用于军工、航天、汽车零件的加工。
智能生产,让重庆华数快速运转起来。
拓展市场
“产业发展常常把‘平台’和‘政策’挂在嘴边,而在两江新区,这一切触手可及,我们要做的就是‘融入’。”杨海滨说。
为营造机器人产业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两江新区对机器人产业配套了“一区五平台”——
“一区”指布局机器人的总装、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配套区。
“五平台”分别指由中科院主导的机器人研发孵化平台、受国家支持的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测试平台、人才平台、机器人展示运营平台、机器人融资租赁平台。
“外因”和“内因”双剑合璧,重慶华数市场掘金之路越发通畅。
2017年以来,重庆华数的订单一直源源不断,预计销量会继续快速增长。而在上一个财务年度,重庆华数的机器人产销量就已在西南地区居首位。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另一项创新,在细分市场上‘深耕’,与跨国巨头错位竞争。”杨海滨说。
如何“错位”?
纵观国外机器人巨头,当前主要以汽车制造、焊接、搬运等机器人为主力产品,且以多关节、多轴通用机器人为主。反观国内,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则更青睐于性价比较高的专用型机器人。
而这正是重庆华数聚集研发和生产资源进行“深耕”的战略目标。
“在中央和重庆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家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华数对未来充满信心。”杨海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