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是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借鉴教育史上的各种师生关系理论,结合当下时代特征,提出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介,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1]。师生关系具有时代性,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大环境是某种师生关系诞生的具体土壤。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师生关系作为校园中最基本的关系,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举。在探讨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师生关系前,有必要了解这一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
(一)教师中心论师生关系
关于师生关系,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的观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奥古斯丁提出“原罪论”,即认为人是生而带罪的,需外界强制才能从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有权通过控制、束缚甚至恐吓、体罚来使学生服从。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控制。他说:“我们限制他们,为了使他们不惹麻烦。”[2]这些观点自然导致重师轻生的状况,无视学生的自然本性,认为教师所应关心的事只是“学生们在将来居于成年人地位所面向的种种目的。”[3]
不仅在国外,我国古代也是主张教师中心论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在古代师生关系中也充分得以反映。“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实际上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等级秩序思想的衍射。老师被视为道德、礼仪、知识等等的完美化身,学生只能顶礼膜拜,不能质疑商榷,“学生对于教师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4]”,所做的只有“上所施,下所效也”。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被严重束缚,个性发展被无情压抑。
(二)学生中心论的师生关系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等明确反对奥古斯丁的性恶论,提出性善论。相应地,在教学中,他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卢梭曾断言:儿童在游戏场中互相学习,百倍于他们在教室所学到的东西[5]。杜威也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是起点,是目的[6]。学生中心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于学生自身,教师所起的作用就如苏格拉底所讲的,只是类似“助产婆”的作用。
学生中心论考虑到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尊重其自主性,有助于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于师生关系认识的一种进步,然而,就如教师中心论走了极端一样,这一理论同样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引导作用,给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矫正、自我发展过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既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给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
(三)双主体论师生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理论也不断得以完善。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在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发展后,走向一种融合、中庸的阶段,双主体师生关系论应运而生。1981年顾明远教授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旨在阐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文章。1983年,王策三教授则明确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联系起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致。”前者主张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和知识的“先知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二者不可偏废。后者则从动态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提出师生互为主客体。[7]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等师生关系观,把教师称作教育认识的主导,把学生称作教育认识的主体。[8]P.23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品德等引导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完全是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否则将成为空谈。就如英语谚语所讲:你可以把牛牵至水边,却无法摁下它的头叫它饮水。我国也有一句俗话,叫“老师引进门,学艺靠自身”。这些朴素理念无不折射出对于“教”“学”关系的科学认识。
二、当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下师生关系明显地被烙上了诸多这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一)网络时代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轻松容易,海量的信息资源可方便共享。学生作为活跃在网络阵营中的生力军,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品格等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文字阅读、浏览图片、播放影音、游戏聊天……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让学生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曾经只靠老师教授、书本阅读才获得信息输入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学生在接受信息方面的主动性、选择性大大增强,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明显减弱。
(二)经济元素的融入
市场经济的浪潮滚滚向前,即使曾经被誉为清净之地的学校,也免不了渐渐渗入经济的元素。教育商业化大行其道,学校领导、老师中功利心强烈者不乏其人;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择校费、择班费等收费名目堂皇而出,“花钱上好学”变得司空见惯;在教育资源、受教育机会等与金钱挂钩的情况下,知识,似乎也变成了可轻松交易的商品。随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浮躁心理、实用取向等也就相伴而生。曾经的“象牙塔”不再纯洁,菁菁校园也不再清净,世俗、物质、实用、功利等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校园文化。
(三)多元视界中教育功能定位的多元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考上大学意味着跃出龙门,从此改写自己人生的光景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毕业即失业”的无奈与尴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关于学习的崇高定位被日渐兴盛的“读书无用论”严重冲击;高三毕业生另类放弃高考;学用不一,专业不对口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和观念无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教育功能的定位,教育价值的认可,教育目标的实现等等在多元的价值理念中有了新的解读。
总而言之,当下师生关系的总体特征呈现为:学生充分彰显自我意识,张扬开放,具有挑战权威的强烈叛逆意识,不再视教师为神圣,对教师依赖性显著降低;教师职业意识明显,事业观念有所淡化,抛掉头顶的光环,主动走下“神坛”,纷扰的世界中不得不开始打量其他的东西;师生关系呈松散化,利益关系中形成一种无形契约,师生间只是一种严格而略显生硬的遵守。
三、如何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大力革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加强道德教育,师生彼此尊重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学生尊师重教,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和谐局面。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身垂范,做好榜样。“学高为师,品正为范”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当代教师,再也不能依靠专制、强权来压抑、管制学生,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的自主意识之上,制约其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而需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由衷喜欢自己。其次,倡导人本教育,拿出真心,巧用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其强烈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其优点和进步,讲究评价方法,人前表扬,人后批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请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作为教师,要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最后,要加强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在日常教学的点滴言行中,注意营造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科学、敬重师长的氛围。
(二)注重情感交流,以情打动学生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疏远淡漠。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常有发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保心理普遍存在,这些社会心态难免影响到学生。作为家长,对孩子一方面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方面又忙工作、忙应酬,疏于和孩子倾心交流,孩子普遍表现出自闭、孤独、缺少爱心。这就需要教师用真情去沟通,充分认识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袒露自己真情的前提下希望叩开学生的心扉,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三)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架起师生沟通桥梁
良好沟通效果的获得在于双方达到一致性内容的多少。师生年龄上的差距导致彼此交流沟通中存在不少障碍,传统教育中,因为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所以对一些“代沟”视而不见,当下师生关系中,“代沟”依然存在,但我们完全可以架起平等沟通的桥梁,越过这诸多代沟。越过代沟的前提便是教师尽可能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通过共同话题的探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其真实需求,取得他们的认同,得到理解。融入进去,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讲究教育技巧,避免生硬刻板的教育方式,不要让学生始终感觉自己是需要“被教育”的人,通过平等对话,潜移默化地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他受的教育就越大。”[9]
(四)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是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之举。课堂,作为师生接触最直接,培养师生关系最关键的场所,其氛围的好坏是师生关系的直接反映,反过来,也进一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展开双向交流,避免单向灌输。卡尔·罗杰斯说,“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10]要想做好促进者、辅助者等角色,做到不越俎代庖,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必须要始终秉持“人本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无不以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为起点和归宿。因为,“教育学理应把人放在首位”。[11]
参考文献
[1]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沙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67-69.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发展史资料》编译组编.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近现代部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45.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4.
[5]邹佳,朱卫国,吕赟.和谐:建构开放教育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研究的嬗变与发展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3(6).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Z].42.
[7]易朝晖,郑中兵.从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6:37-39.
[8]杨中华.教学关系中的主导主体说[J].教育研究,1991(12).
[9]何丹.架设情感桥梁,亲密师生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10]万云英等.当代国外教学流派[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3.
[11]瞿葆奎.教育基本原理之研究(1978—1995)[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注:本文作者同为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蒋丽菁(1979—),女,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现供职于兰州市城关区范家湾小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华(1981—),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现供职于中科院兰州分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中介,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1]。师生关系具有时代性,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大环境是某种师生关系诞生的具体土壤。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师生关系作为校园中最基本的关系,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举。在探讨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师生关系前,有必要了解这一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
(一)教师中心论师生关系
关于师生关系,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的观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奥古斯丁提出“原罪论”,即认为人是生而带罪的,需外界强制才能从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有权通过控制、束缚甚至恐吓、体罚来使学生服从。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控制。他说:“我们限制他们,为了使他们不惹麻烦。”[2]这些观点自然导致重师轻生的状况,无视学生的自然本性,认为教师所应关心的事只是“学生们在将来居于成年人地位所面向的种种目的。”[3]
不仅在国外,我国古代也是主张教师中心论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森严的宗法等级制,在古代师生关系中也充分得以反映。“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实际上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等级秩序思想的衍射。老师被视为道德、礼仪、知识等等的完美化身,学生只能顶礼膜拜,不能质疑商榷,“学生对于教师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4]”,所做的只有“上所施,下所效也”。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被严重束缚,个性发展被无情压抑。
(二)学生中心论的师生关系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法国的卢梭等明确反对奥古斯丁的性恶论,提出性善论。相应地,在教学中,他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卢梭曾断言:儿童在游戏场中互相学习,百倍于他们在教室所学到的东西[5]。杜威也认为,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是起点,是目的[6]。学生中心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在于学生自身,教师所起的作用就如苏格拉底所讲的,只是类似“助产婆”的作用。
学生中心论考虑到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尊重其自主性,有助于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于师生关系认识的一种进步,然而,就如教师中心论走了极端一样,这一理论同样矫枉过正,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关键引导作用,给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矫正、自我发展过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既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给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
(三)双主体论师生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理论也不断得以完善。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在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的发展后,走向一种融合、中庸的阶段,双主体师生关系论应运而生。1981年顾明远教授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旨在阐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文章。1983年,王策三教授则明确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联系起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致。”前者主张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和知识的“先知者”,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是其自身学习活动的主体,二者不可偏废。后者则从动态角度来看待师生关系,提出师生互为主客体。[7]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师生互为主客体”等师生关系观,把教师称作教育认识的主导,把学生称作教育认识的主体。[8]P.23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品德等引导学生学习、成长和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完全是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前提,否则将成为空谈。就如英语谚语所讲:你可以把牛牵至水边,却无法摁下它的头叫它饮水。我国也有一句俗话,叫“老师引进门,学艺靠自身”。这些朴素理念无不折射出对于“教”“学”关系的科学认识。
二、当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下师生关系明显地被烙上了诸多这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一)网络时代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轻松容易,海量的信息资源可方便共享。学生作为活跃在网络阵营中的生力军,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品格等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文字阅读、浏览图片、播放影音、游戏聊天……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让学生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曾经只靠老师教授、书本阅读才获得信息输入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学生在接受信息方面的主动性、选择性大大增强,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明显减弱。
(二)经济元素的融入
市场经济的浪潮滚滚向前,即使曾经被誉为清净之地的学校,也免不了渐渐渗入经济的元素。教育商业化大行其道,学校领导、老师中功利心强烈者不乏其人;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择校费、择班费等收费名目堂皇而出,“花钱上好学”变得司空见惯;在教育资源、受教育机会等与金钱挂钩的情况下,知识,似乎也变成了可轻松交易的商品。随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浮躁心理、实用取向等也就相伴而生。曾经的“象牙塔”不再纯洁,菁菁校园也不再清净,世俗、物质、实用、功利等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校园文化。
(三)多元视界中教育功能定位的多元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考上大学意味着跃出龙门,从此改写自己人生的光景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毕业即失业”的无奈与尴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关于学习的崇高定位被日渐兴盛的“读书无用论”严重冲击;高三毕业生另类放弃高考;学用不一,专业不对口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和观念无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教育功能的定位,教育价值的认可,教育目标的实现等等在多元的价值理念中有了新的解读。
总而言之,当下师生关系的总体特征呈现为:学生充分彰显自我意识,张扬开放,具有挑战权威的强烈叛逆意识,不再视教师为神圣,对教师依赖性显著降低;教师职业意识明显,事业观念有所淡化,抛掉头顶的光环,主动走下“神坛”,纷扰的世界中不得不开始打量其他的东西;师生关系呈松散化,利益关系中形成一种无形契约,师生间只是一种严格而略显生硬的遵守。
三、如何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实际上是教育理念的大力革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加强道德教育,师生彼此尊重
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形成学生尊师重教,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和谐局面。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身垂范,做好榜样。“学高为师,品正为范”是对教师基本的要求,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当代教师,再也不能依靠专制、强权来压抑、管制学生,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的自主意识之上,制约其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而需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由衷喜欢自己。其次,倡导人本教育,拿出真心,巧用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其强烈的自尊心,善于发现其优点和进步,讲究评价方法,人前表扬,人后批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请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作为教师,要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最后,要加强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在日常教学的点滴言行中,注意营造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科学、敬重师长的氛围。
(二)注重情感交流,以情打动学生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疏远淡漠。邻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常有发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保心理普遍存在,这些社会心态难免影响到学生。作为家长,对孩子一方面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方面又忙工作、忙应酬,疏于和孩子倾心交流,孩子普遍表现出自闭、孤独、缺少爱心。这就需要教师用真情去沟通,充分认识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袒露自己真情的前提下希望叩开学生的心扉,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
(三)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架起师生沟通桥梁
良好沟通效果的获得在于双方达到一致性内容的多少。师生年龄上的差距导致彼此交流沟通中存在不少障碍,传统教育中,因为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所以对一些“代沟”视而不见,当下师生关系中,“代沟”依然存在,但我们完全可以架起平等沟通的桥梁,越过这诸多代沟。越过代沟的前提便是教师尽可能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通过共同话题的探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其真实需求,取得他们的认同,得到理解。融入进去,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讲究教育技巧,避免生硬刻板的教育方式,不要让学生始终感觉自己是需要“被教育”的人,通过平等对话,潜移默化地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图,他受的教育就越大。”[9]
(四)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是建立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之举。课堂,作为师生接触最直接,培养师生关系最关键的场所,其氛围的好坏是师生关系的直接反映,反过来,也进一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展开双向交流,避免单向灌输。卡尔·罗杰斯说,“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应为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交朋友等角色”[10]要想做好促进者、辅助者等角色,做到不越俎代庖,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必须要始终秉持“人本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学工作无不以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为起点和归宿。因为,“教育学理应把人放在首位”。[11]
参考文献
[1]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沙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67-69.
[2][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外国发展史资料》编译组编.外国教育发展史资料(近现代部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45.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4.
[5]邹佳,朱卫国,吕赟.和谐:建构开放教育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研究的嬗变与发展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23(6).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Z].42.
[7]易朝晖,郑中兵.从师生关系的历史演变看“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6:37-39.
[8]杨中华.教学关系中的主导主体说[J].教育研究,1991(12).
[9]何丹.架设情感桥梁,亲密师生关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10]万云英等.当代国外教学流派[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13.
[11]瞿葆奎.教育基本原理之研究(1978—1995)[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注:本文作者同为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蒋丽菁(1979—),女,甘肃兰州人,大学本科,现供职于兰州市城关区范家湾小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陈华(1981—),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现供职于中科院兰州分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