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技术教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推动素质教育,推动小学劳动技术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课程纲要为本,增强技术教育意识,特别是要注重实践、开发劳技教育课程资源,建立实践基地,强化校本特色,丰富劳技课程内涵,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
【关键词】技术教育 操作实践 课程内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学习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我校对劳动与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深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拓展外延,使劳动与技术教育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劳技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索和做法。
一、以课程纲要为本,增强技术教育意识
在本轮课改中,我们发现劳技课程在形态上和名称上变化较大。记得以前的课程名称叫“手工劳动”后来又改叫“劳动”,到现在的“劳动与技术”,当然可能别的省还有不同的名称。教师应该认识到,为什么要增加“技术”这个关键词?技术是什么?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它体现了什么?通过学习课程纲要,我们才发现这样的区分,体现的是一个课程内部的综合性,这样的区分是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现在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课程纲要立足于时代和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在劳动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习惯、态度、观念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达到以劳促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创新的目的,注重多层面关注、多功能实现以及与学科的融合发展。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包含的技术教育,是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很多的新技术对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迅猛和深刻。技术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苏州市的小学劳技教育起步较早,起点较高,多年来在市教科院两位学术型教研员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已经有一位省小学劳技特级教师、两位市名教师、八位市小学劳技学科带头人,学校基本都有劳技专职教师,都能开齐和上足劳技课。
二、注重导学探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因为它反映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科特性和课型实际。因而,教学模式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有力抓手,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目前我们苏州地区使用的是省编修订版劳技教材,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主题,基本都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编排的:第一部分“探究学习”;第二部分“实践体验”;第三部分“评评议议”;第四部分“拓展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第一部分“探究学习”显得很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探究学习一般由“探究发现”和“技术示范”两部分构成。其中“探究发现”,一般是让学生自主观察、研究范作,那么就要求这个范作必须清晰、美观、可探究。这个范作可以是与本课作品一样大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范作,其实放大几乎适用所有的范作,如教学《做沙包》一课,教师可以做一个巨型沙包,用毛线替代缝纫线,塑料珠替代沙子。还有《木蜻蜓》《动物书签》《泥碗》等课都可以做一件放大的范作。除了作品放大,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作品透明,如教学《缝鞋套》一课时,就可以在透明塑料纸制成的鞋套上穿绳,学生一目了然。最后还有一个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可拆卸,如可以把涤纶彩球、丝网花、桌面垃圾桶等作品进行拆卸,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性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技术示范”一般用时六分钟左右。主要是教师作讲解、示范。教学中教师在此环节可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既能让细小的操作放大、突出重点,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看清各个步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和实践体验。
三、以操作实践为主,开发劳技课程资源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应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可能的途径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积极的体验,掌握技术技能。
在校园里我们开辟了红领巾实践基地、社团活动基地,我们着手创建了铭古坊、丝网花社、篆刻社、小农场、果园等学生劳技实践和社团活动场所。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做花圃管理员》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红领巾实践基地通过观察、施肥、翻地、扦插等,体验不一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在学习了“丝网花”的单元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外社团活动的时间,持续性地开展丝网花多种类的制作活动,有香水百合、莲花、荷花、玫瑰、蝴蝶、孔雀等的制作。学生的兴趣浓厚、制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一些主题周活动来推动学生实践机会,如在我校的科技节中,主要开展了航模建模、空模制作活动,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学习,3D打印等,营造一种良好的技术体验教育的氛围。还有风筝节、植树节志愿者活动,等等。学校打破活动界线,真正做到技术在学科、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以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核心来设计和实施劳技教育活动。
四、以传统工艺为线,丰富劳技课程内涵
1.探究体验——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究中主动学习
教师没有把陆慕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而是给他们留了一个问题:陆慕有哪些古老的手工艺?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走访了许多前辈,最后找到了这些令人兴奋的传统工艺:“金砖”、蟋蟀盆、“花边滴水”、虾鳝笼、缂丝等。
2.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进行体验,以境激情、以劳树德、以劳创新
劳技实践课上,学生们怀着一颗好奇和期待的心来到劳技教学实践基地:陆慕御窑砖瓦厂和御窑,来到众泾村村民的家庭作坊,看村民们如何采泥、和泥,制成一片片漂亮的滴水瓦、一块块黛青光滑的“金砖”、一只只精巧的蟋蟀盆,看村民如何將笼竹劈成薄薄的竹篾,在手指间来回摇着,做成一只只玲珑的虾鳝笼,由此,让学生们真正认识了“金砖”、蟋蟀盆、“花边滴水”、虾蟮笼。
3.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学到知识、形成能力
我们特别强调每个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获得愉悦的体验。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砖瓦厂、农家作坊,跟着农民做“金砖”、蟋蟀盆、“花边滴水”、虾蟮笼。和泥、做坯,劈篾,编笼,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实践能力,而那些古老的工艺,也在他们手中得到传承。
4.标新立异——给传统工艺赋予新意义
如何让这些传统工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学生们通过调查、采访、学习,最后决定,用现代商品文化包装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品。首先在全校学生中征集关于“金砖”“花边滴水”蟋蟀盆、虾鳝笼的图案,并设计广告语等包装文化;然后,设计蟋蟀盆的包装盒,“金砖”“花边滴水”虾鳝笼的展台,在展台或包装盒上写上自己设计的产品介绍等。这些展台也是学生激发创造力,发展创造力的展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加强,在实践中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这样的包装设计、也使我们的手工艺品更畅销了。
在劳技学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有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一起去探索、研究和奉献。我们坚信只要师生不断地为之努力,课程改革的目标必将实现,劳技课就一定能永远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技术教育 操作实践 课程内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学习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我校对劳动与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深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涵,拓展外延,使劳动与技术教育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劳技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索和做法。
一、以课程纲要为本,增强技术教育意识
在本轮课改中,我们发现劳技课程在形态上和名称上变化较大。记得以前的课程名称叫“手工劳动”后来又改叫“劳动”,到现在的“劳动与技术”,当然可能别的省还有不同的名称。教师应该认识到,为什么要增加“技术”这个关键词?技术是什么?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它体现了什么?通过学习课程纲要,我们才发现这样的区分,体现的是一个课程内部的综合性,这样的区分是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劳动教育和日益受到现在世界各国青睐的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课程纲要立足于时代和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在劳动中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习惯、态度、观念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达到以劳促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创新的目的,注重多层面关注、多功能实现以及与学科的融合发展。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包含的技术教育,是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我们的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很多的新技术对我们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迅猛和深刻。技术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苏州市的小学劳技教育起步较早,起点较高,多年来在市教科院两位学术型教研员的正确指导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目前已经有一位省小学劳技特级教师、两位市名教师、八位市小学劳技学科带头人,学校基本都有劳技专职教师,都能开齐和上足劳技课。
二、注重导学探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结构”,因为它反映了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科特性和课型实际。因而,教学模式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效益和提高教师素质的有力抓手,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目前我们苏州地区使用的是省编修订版劳技教材,教材中的每个活动主题,基本都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编排的:第一部分“探究学习”;第二部分“实践体验”;第三部分“评评议议”;第四部分“拓展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第一部分“探究学习”显得很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探究学习一般由“探究发现”和“技术示范”两部分构成。其中“探究发现”,一般是让学生自主观察、研究范作,那么就要求这个范作必须清晰、美观、可探究。这个范作可以是与本课作品一样大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范作,其实放大几乎适用所有的范作,如教学《做沙包》一课,教师可以做一个巨型沙包,用毛线替代缝纫线,塑料珠替代沙子。还有《木蜻蜓》《动物书签》《泥碗》等课都可以做一件放大的范作。除了作品放大,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作品透明,如教学《缝鞋套》一课时,就可以在透明塑料纸制成的鞋套上穿绳,学生一目了然。最后还有一个最实用的方法就是可拆卸,如可以把涤纶彩球、丝网花、桌面垃圾桶等作品进行拆卸,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性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技术示范”一般用时六分钟左右。主要是教师作讲解、示范。教学中教师在此环节可适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既能让细小的操作放大、突出重点,最主要的是能让学生看清各个步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能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操作练习和实践体验。
三、以操作实践为主,开发劳技课程资源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应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可能的途径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积极的体验,掌握技术技能。
在校园里我们开辟了红领巾实践基地、社团活动基地,我们着手创建了铭古坊、丝网花社、篆刻社、小农场、果园等学生劳技实践和社团活动场所。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做花圃管理员》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红领巾实践基地通过观察、施肥、翻地、扦插等,体验不一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在学习了“丝网花”的单元内容后,教师可以利用课外社团活动的时间,持续性地开展丝网花多种类的制作活动,有香水百合、莲花、荷花、玫瑰、蝴蝶、孔雀等的制作。学生的兴趣浓厚、制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一些主题周活动来推动学生实践机会,如在我校的科技节中,主要开展了航模建模、空模制作活动,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学习,3D打印等,营造一种良好的技术体验教育的氛围。还有风筝节、植树节志愿者活动,等等。学校打破活动界线,真正做到技术在学科、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以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技术素养为核心来设计和实施劳技教育活动。
四、以传统工艺为线,丰富劳技课程内涵
1.探究体验——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在探究中主动学习
教师没有把陆慕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听,而是给他们留了一个问题:陆慕有哪些古老的手工艺?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走访了许多前辈,最后找到了这些令人兴奋的传统工艺:“金砖”、蟋蟀盆、“花边滴水”、虾鳝笼、缂丝等。
2.情境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进行体验,以境激情、以劳树德、以劳创新
劳技实践课上,学生们怀着一颗好奇和期待的心来到劳技教学实践基地:陆慕御窑砖瓦厂和御窑,来到众泾村村民的家庭作坊,看村民们如何采泥、和泥,制成一片片漂亮的滴水瓦、一块块黛青光滑的“金砖”、一只只精巧的蟋蟀盆,看村民如何將笼竹劈成薄薄的竹篾,在手指间来回摇着,做成一只只玲珑的虾鳝笼,由此,让学生们真正认识了“金砖”、蟋蟀盆、“花边滴水”、虾蟮笼。
3.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得到锻炼、学到知识、形成能力
我们特别强调每个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获得愉悦的体验。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砖瓦厂、农家作坊,跟着农民做“金砖”、蟋蟀盆、“花边滴水”、虾蟮笼。和泥、做坯,劈篾,编笼,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培养了实践能力,而那些古老的工艺,也在他们手中得到传承。
4.标新立异——给传统工艺赋予新意义
如何让这些传统工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学生们通过调查、采访、学习,最后决定,用现代商品文化包装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品。首先在全校学生中征集关于“金砖”“花边滴水”蟋蟀盆、虾鳝笼的图案,并设计广告语等包装文化;然后,设计蟋蟀盆的包装盒,“金砖”“花边滴水”虾鳝笼的展台,在展台或包装盒上写上自己设计的产品介绍等。这些展台也是学生激发创造力,发展创造力的展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加强,在实践中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同时这样的包装设计、也使我们的手工艺品更畅销了。
在劳技学科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有广阔的空间等待我们一起去探索、研究和奉献。我们坚信只要师生不断地为之努力,课程改革的目标必将实现,劳技课就一定能永远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