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院前急诊急救应用于急性脑血管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中,随机择取248例接受院前急诊急救与目行就医的12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作为研究样本。接受院前急诊急救的12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為探究组,124例自行就医的患者作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有效急救时间和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探究组患者有效急救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院前急诊急救后可显著降低患者后续治疗期内的并发症风险。故此建议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院前急诊急救。
[关键词]院前急诊急救手段;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
[中国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059-01
急性脑血管类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主要为高血压、高血脂类疾病导致动脉硬化可引起血管损害,最终导致大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病变和出血性病变。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患病普遍病情复杂且病程进展较快,因此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几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对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而临床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对其采取急救的时机至关重要。故而本文旨在研究将院前急诊急救手段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48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作如下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中,随机择取124例接受院前急诊急救与自行就医的12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作为研究样本。探究组12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5比59,年龄为(39~81)岁,平均年龄为(59.2±4.6)岁;常规组12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7比57,年龄为(38~79)岁,平均年龄为(58.7±4.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病程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同期比较医学价值。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统一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发病后均由患者家属送至医院实施抢救,并未接受专业的院前急诊急救措施。常规组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后由急救医生进行问诊,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和病情后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探究组患者接受院前急诊急救治疗,主要治疗内容如下:急诊科医生接听急救电话后,需要及时询问患者家属关于患者的过往病史信息和具体临床症状,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有初步了解,帮助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需要立刻测量患者呼吸和血压脉搏,立即评估患者当前病情的严重程度。急救医生需要确保呼吸道保持畅通,若患者鼻腔和口腔内有分泌物堵塞呼吸时需要立即采取清理措施。发生抽搐的患者需要放置开口器,同时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进行给氧治疗。待患者呼吸心跳以及脉搏平稳之后以及通知科室做好急救准备,将患者移送至医院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急救医生需要与值班医生做好交接工作,确保患者下一阶段治疗过程顺利开展。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和住院治疗期内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要观察的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急性心力和呼吸衰竭。建立专项研究档案,加密保存所有的研究数据。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都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O进行处理分析,分析过程中需进行X2与T检测。完成数据分析检测后,P值小于0.05时认为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急救时间和治疗期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探究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中共计有14人在住院治疗期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29%(14/124);探究组患者中仅有6人在住院治疗期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84%(6/124),两组间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见下文表1.
3讨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急诊科较为常见,患者发病急且快,同时接受治疗后的致死和致残率较高,康复训练见效慢。有医学报道显示,采取院前急诊急救对于保障患者预后以及后期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实施院前急诊急救时,需要立即作出院前诊断,判断患者是否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可遵循以下:第一,患者发病突然,血压高出正常值,患者出现昏迷或者与肢瘫;第二,患者未发生交叉性瘫痪,意识清醒,但因脑神经周围性损害发生感官障碍;第三,患者昏迷程度较浅,测量患者呼吸频率后发生患者发生中枢呼吸性衰竭而呼吸频率不规律,有叹息和吹气的急促呼吸症状。第四,患者陷入昏迷后瞳孔直径缩小,排除外物中毒因素。若患者有上述症状的两种以上,可对患者采取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救手段。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网络可显著缩短患者得到有效急救措施的时间,同时进一步完善急救组织结构并更新医疗设备,可充分障患者接受的院前急诊急救诊疗质量。救治急性脑血管病院需要特别注意保障患者呼吸道畅通,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窒息和死亡的风险系数。
综上所述,若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院前急诊急救手段,可显著降低其治疗期间的并发症风险,能够有力保障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应加强重视院前急诊急救网络的建设工作。
[关键词]院前急诊急救手段;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效果
[中国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4-059-01
急性脑血管类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主要为高血压、高血脂类疾病导致动脉硬化可引起血管损害,最终导致大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病变和出血性病变。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患病普遍病情复杂且病程进展较快,因此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几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对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而临床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对其采取急救的时机至关重要。故而本文旨在研究将院前急诊急救手段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48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作如下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中,随机择取124例接受院前急诊急救与自行就医的124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同时作为研究样本。探究组12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5比59,年龄为(39~81)岁,平均年龄为(59.2±4.6)岁;常规组124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67比57,年龄为(38~79)岁,平均年龄为(58.7±4.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病程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同期比较医学价值。本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统一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在发病后均由患者家属送至医院实施抢救,并未接受专业的院前急诊急救措施。常规组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后由急救医生进行问诊,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和病情后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探究组患者接受院前急诊急救治疗,主要治疗内容如下:急诊科医生接听急救电话后,需要及时询问患者家属关于患者的过往病史信息和具体临床症状,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有初步了解,帮助快速判断患者的病情。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需要立刻测量患者呼吸和血压脉搏,立即评估患者当前病情的严重程度。急救医生需要确保呼吸道保持畅通,若患者鼻腔和口腔内有分泌物堵塞呼吸时需要立即采取清理措施。发生抽搐的患者需要放置开口器,同时快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进行给氧治疗。待患者呼吸心跳以及脉搏平稳之后以及通知科室做好急救准备,将患者移送至医院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急救医生需要与值班医生做好交接工作,确保患者下一阶段治疗过程顺利开展。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和住院治疗期内的并发症发生率,需要观察的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急性心力和呼吸衰竭。建立专项研究档案,加密保存所有的研究数据。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都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O进行处理分析,分析过程中需进行X2与T检测。完成数据分析检测后,P值小于0.05时认为组间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急救时间和治疗期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探究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中共计有14人在住院治疗期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29%(14/124);探究组患者中仅有6人在住院治疗期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84%(6/124),两组间数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研究数据见下文表1.
3讨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在急诊科较为常见,患者发病急且快,同时接受治疗后的致死和致残率较高,康复训练见效慢。有医学报道显示,采取院前急诊急救对于保障患者预后以及后期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实施院前急诊急救时,需要立即作出院前诊断,判断患者是否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可遵循以下:第一,患者发病突然,血压高出正常值,患者出现昏迷或者与肢瘫;第二,患者未发生交叉性瘫痪,意识清醒,但因脑神经周围性损害发生感官障碍;第三,患者昏迷程度较浅,测量患者呼吸频率后发生患者发生中枢呼吸性衰竭而呼吸频率不规律,有叹息和吹气的急促呼吸症状。第四,患者陷入昏迷后瞳孔直径缩小,排除外物中毒因素。若患者有上述症状的两种以上,可对患者采取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救手段。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网络可显著缩短患者得到有效急救措施的时间,同时进一步完善急救组织结构并更新医疗设备,可充分障患者接受的院前急诊急救诊疗质量。救治急性脑血管病院需要特别注意保障患者呼吸道畅通,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窒息和死亡的风险系数。
综上所述,若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院前急诊急救手段,可显著降低其治疗期间的并发症风险,能够有力保障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应加强重视院前急诊急救网络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