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ISTE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的2016版学生标准中提出了学生是“赋权学习者”。学者倡导学生自行制定学习目标,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能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等。本文尝试从教育学的理论中找到“赋权学习”的理论根据,并结合教育部的有关政策以及目前的教育现状,分析出“赋权学习”的实施条件,旨在为培养学生成为“赋权学习者”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赋权学习”;理论基础;实施条件
一、赋权学习的研究背景
ISTE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是由美国教育工作者发起的,致力于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组织,该协会在全球教育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迄今为止,ISTE关于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共出了三个版本,分别是1998版、2007版和2016版。每一版的学生标准都是基于前一个标准修订而成的,旨在为学生学习和未来的超前工作做准备。在最新版的2016版学生标准中,共有七个能力素质维度阐述学生,包括:赋权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的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意沟通者、全球合作者。其中,“赋权学习者”是较之前两个版本提出的全新维度,并且列为了首要维度。这说明了协会认为学生的声音需要增强,并确保学习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索、发现并培养创造力的过程。
关于“赋权学习”有四个绩效指标:①阐明和设定个人学习目标,制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并通过反思学习过程本身来提高学习成效;②构建网络,定制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过程;③使用技术来寻求反馈信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以各种方式展示他们的学习;④了解技术操作的基本概念,展示技术选择、使用和排除当前技术故障的能力,并能够将知识应用于探索新兴技术。
这四个指标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在:①个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行制定,而非由学校或教师强制制定;②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人性化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学生自主学习;③学习成果应由学生展示,不拘泥于展示方式;④学习评价侧重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赋权理论的提出
“赋权”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所罗门提出,提出的目的是为当时的弱势群体伸张权利,所罗门认为弱势群体的无权不是天然的,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赋权理论反应的是一种平等、公平的价值追求,属于社会研究的范畴。后来,关于“赋权”的理论慢慢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研究领域。
教育领域中也有关于“赋权”的说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其发布的2016版学生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其中一个角色就是“赋权学习者”。标准阐述了向学生赋权的内涵,认为学生应具有选择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利,同时学生应使用新技术达到学习目标。长期以来,学校及教师掌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学生只是被“安排”下的学习。提倡赋权学习,就是指给予学生更多权力,挖掘与激发学生个体潜能,赋予学习者更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掌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权利,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赋权感及信仰。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提出的学生是赋权学习者的标准,与我国新课程背景下主张的教学观不谋而合。新课程背景的教学观提出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本文以赋权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现阶段我国创业创新教育的现状,探索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意义和方法。
三、赋权学习的理论基础
1.赋权学习符合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及“学会如何适应变化”。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在其著作《学习的自由》中论述了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如: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人本主义理论可为赋权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赋权学习符合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
课程设计分为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过程模式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更加接近教师平日关注的问题,非常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创始人斯腾豪斯是这样论述教育的: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他强调:教育应发展学生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过程本身是有价值的,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交互作用的。过程模式理论支撑了向学生赋权的意义。
3.赋权学习符合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模式
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目的游离模式主张对课程的评价应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关注的是非预期的結果,从关注预期结果转向实际结果,并将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这意味着学习是应该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且知识是多元的,学会学习也是一种知识,赋权学习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发现,人本主义教学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模式,都为赋权学习夯实了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四、赋权学习的实施条件
1.教育部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
在教育部印发的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这十年的发展任务之一。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赋权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学习目标。教育部的文件传达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美好愿景和规划,倡导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价值。
2.教师与学生的数字鸿沟日趋缩小
在传统教育理念里,教师是“信息富人”,学生是“信息穷人”,教师与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方面是不均等的。因此有些教师会依仗其信息的丰富性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可辩驳、高高在上的权威。但是现在的在校生是在网络数字时代中长大的,比较网络数字时代之前的学生而言,他们拥有更多的时代特性,对教师教育教学而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根据CNNICD的第44次报告,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61.2%。且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26%,按网民人口数量8.54亿人口计算,有2.22亿的学生使用互联网。并且,根据前瞻研究院提出的2019中国在线教育市场预测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未来几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15%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24年预计突破4亿人。互联网的开放、透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局限于地点、时间、设备,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学生已经不再是信息获得的弱势群体,教师应改变观念,重新评估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3.互聯网+教育催生优质教育资源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院校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传播到四面八方。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如网易云课程、猿辅导、学而思、新东方在线、环球网校、中国大学MOOC等,这些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中小学,亦或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有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可搜索得到。不仅如此,为了抢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许多平台都可以与AI教师互动,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不得不说“互联网+”助推着新型教育方式的改革,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也因此发生改变。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居高不下,而网络上又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可供学生选择,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才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符合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永军.技术赋能的未来学习者——新版ISTE学生标准解读及其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9(04):17-24.
[2]沈义军.自我赋权视角下的成教生学习策略引导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3-54.
[3]刘和海,潘阳.以学习者为中心:赋权理论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8(08):100-106.
关键词:“赋权学习”;理论基础;实施条件
一、赋权学习的研究背景
ISTE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是由美国教育工作者发起的,致力于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组织,该协会在全球教育行业具有广泛影响力。迄今为止,ISTE关于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共出了三个版本,分别是1998版、2007版和2016版。每一版的学生标准都是基于前一个标准修订而成的,旨在为学生学习和未来的超前工作做准备。在最新版的2016版学生标准中,共有七个能力素质维度阐述学生,包括:赋权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的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意沟通者、全球合作者。其中,“赋权学习者”是较之前两个版本提出的全新维度,并且列为了首要维度。这说明了协会认为学生的声音需要增强,并确保学习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索、发现并培养创造力的过程。
关于“赋权学习”有四个绩效指标:①阐明和设定个人学习目标,制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并通过反思学习过程本身来提高学习成效;②构建网络,定制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过程;③使用技术来寻求反馈信息,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以各种方式展示他们的学习;④了解技术操作的基本概念,展示技术选择、使用和排除当前技术故障的能力,并能够将知识应用于探索新兴技术。
这四个指标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则表现在:①个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行制定,而非由学校或教师强制制定;②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人性化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学生自主学习;③学习成果应由学生展示,不拘泥于展示方式;④学习评价侧重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赋权理论的提出
“赋权”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所罗门提出,提出的目的是为当时的弱势群体伸张权利,所罗门认为弱势群体的无权不是天然的,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赋权理论反应的是一种平等、公平的价值追求,属于社会研究的范畴。后来,关于“赋权”的理论慢慢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使用,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研究领域。
教育领域中也有关于“赋权”的说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其发布的2016版学生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其中一个角色就是“赋权学习者”。标准阐述了向学生赋权的内涵,认为学生应具有选择自己学习目标的权利,同时学生应使用新技术达到学习目标。长期以来,学校及教师掌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等,学生只是被“安排”下的学习。提倡赋权学习,就是指给予学生更多权力,挖掘与激发学生个体潜能,赋予学习者更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掌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的权利,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赋权感及信仰。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提出的学生是赋权学习者的标准,与我国新课程背景下主张的教学观不谋而合。新课程背景的教学观提出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本文以赋权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现阶段我国创业创新教育的现状,探索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意义和方法。
三、赋权学习的理论基础
1.赋权学习符合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及“学会如何适应变化”。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在其著作《学习的自由》中论述了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如: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人本主义理论可为赋权学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赋权学习符合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
课程设计分为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两种。过程模式弥补了目标模式的缺陷,更加接近教师平日关注的问题,非常重视教师的自主性。创始人斯腾豪斯是这样论述教育的: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他强调:教育应发展学生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过程本身是有价值的,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交互作用的。过程模式理论支撑了向学生赋权的意义。
3.赋权学习符合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模式
课程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目的游离模式主张对课程的评价应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关注的是非预期的結果,从关注预期结果转向实际结果,并将重点放在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这意味着学习是应该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且知识是多元的,学会学习也是一种知识,赋权学习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发现,人本主义教学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模式,都为赋权学习夯实了理论基础及实践指导。
四、赋权学习的实施条件
1.教育部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
在教育部印发的文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是这十年的发展任务之一。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赋权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学习目标。教育部的文件传达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美好愿景和规划,倡导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价值。
2.教师与学生的数字鸿沟日趋缩小
在传统教育理念里,教师是“信息富人”,学生是“信息穷人”,教师与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方面是不均等的。因此有些教师会依仗其信息的丰富性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可辩驳、高高在上的权威。但是现在的在校生是在网络数字时代中长大的,比较网络数字时代之前的学生而言,他们拥有更多的时代特性,对教师教育教学而言,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根据CNNICD的第44次报告,截止到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61.2%。且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26%,按网民人口数量8.54亿人口计算,有2.22亿的学生使用互联网。并且,根据前瞻研究院提出的2019中国在线教育市场预测报告显示,随着互联网普及、用户使用习惯的形成、未来几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保持15%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24年预计突破4亿人。互联网的开放、透明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局限于地点、时间、设备,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学生已经不再是信息获得的弱势群体,教师应改变观念,重新评估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3.互聯网+教育催生优质教育资源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院校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传播到四面八方。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如网易云课程、猿辅导、学而思、新东方在线、环球网校、中国大学MOOC等,这些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无论是中小学,亦或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有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可搜索得到。不仅如此,为了抢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许多平台都可以与AI教师互动,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解决方案。不得不说“互联网+”助推着新型教育方式的改革,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也因此发生改变。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学生群体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居高不下,而网络上又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可供学生选择,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才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也符合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永军.技术赋能的未来学习者——新版ISTE学生标准解读及其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建设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9(04):17-24.
[2]沈义军.自我赋权视角下的成教生学习策略引导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3-54.
[3]刘和海,潘阳.以学习者为中心:赋权理论视角下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18(08):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