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立足于进出口实绩,利用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数据,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作为衡量指标,研究2000—2011年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发现我国出版的图书具有不明显的竞争劣势,属于竞争力差或低竞争劣势产品,在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分工地位方面与其所从属的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其他杂项制品具有本质差距;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总体上呈下滑态势,在全国层面上的降幅与其他杂项制品基本相同。
[关键词] 图书 进出口 贸易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10-04
图书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继续扩大,“走出去”战略的有力实施,图书对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在2000—2011年期间,出版物经营单位图书出口名义金额由1233.7万美元增加到3276.6万美元,增长近1.7倍;进出口总额由3664.1万美元扩大到14943.5万美元,增长近3.1倍。与此同时,图书进口也由2430.4万美元增加到11666.9万美元,增长3.8倍;贸易逆差由1196.7万美元扩大到8390.3万美元,增长6倍。面对这种进出口金额、贸易总额和贸易逆差同时增长的情况,如何规范、科学地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准确评价其现实地位与变化态势,已日渐引起有关管理部门、业内有关人士和研究者的注意,对进一步推动出版“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实力,均应不无裨益。
1 已有研究述评
就本文所见,以对我国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衡量路径为划分标准,已有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因素综合,源出管理学或商学范式,多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或借鉴,分析列举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构成或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汇总或综合分析。如蔡继辉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出版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5大要素系统构成分析框架,提出了23个竞争力要素指标,主要使用2002年数据衡量,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5个国家的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1]。又如徐春生以生产要素竞争力、需求要素竞争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相关产业状况和环境、国际贸易竞争力状况5大要素,构建起一个包含16项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主要利用2005年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测定,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10个国家的图书出版产业竞争力[2]。
第二种源自经济学范式,依托贸易实绩,利用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数据构建、计算各种指数,进而揭示该产品或服务及其所属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李敏鹤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和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提供的2002年图书进出口数据,计算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6个国家图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收支差额、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据此评估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3]。
不论采取何种路径,前述研究均表明: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或较弱,但上述结论均立足于某一特定年份,未能描述出我国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态势,且结论基本通过数据排序获得,难以就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做出性质判断,亦未与其他商品进行比较。此外,已有研究使用的图书进、出口数据多为海关数据,在原始数据方面亦存在偏差。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2000—2011年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逐年衡量(受数据采集制约,暂不考虑图书的版权贸易),描述其变动态势,进而与工业制成品及其他杂项制品进行同期比较(根据我国进出口统计分类,图书属于工业制成品中的杂项制品,从全部杂项制品中剔除图书即为其他杂项制品),力求较为立体地刻画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受各国同口径数据采集制约,暂不进行国际比较),并部分弥补已有研究之缺憾。
2 我国出版图书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2.1 衡量路径的选择
本文以为,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实绩是该产品或服务及其所属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亦是竞争力诸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之现实结果,依据进出口数据得到的衡量结果反映的应是国际竞争力的实际水平;而因素综合需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仔细区分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方式与影响因素,避免将竞争力影响因素混同于竞争力本身,否则得到的衡量结果便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潜力,或预期应达到的水平。鉴于本文关注的是现实而非潜在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将立足对外贸易实绩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
2.2 进出口原始数据的选择与采集
我国图书进出口数据有海关商品进出口统计和新闻出版部门统计两个来源渠道。海关商品进出口数据见海关总署编制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国际组织提供的图书进出口数据亦多来自海关统计),其图书口径较为宽泛,不仅包括本国出版图书的出口和海外出版图书的进口,还包括海外委托印制图书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货产生的出口和委托海外印制图书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货产生的进口。委托印制图书的出口和进口实际上是印刷的出口与进口,并不属于图书出版范畴。因此,海关商品统计中的图书进出口,实际上包括图书出版与图书印刷两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情况;由此获得的国际竞争力,反映的也是图书出版与图书印刷两者的综合情况。
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数据见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编制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其图书进出口口径较窄,不包括委托印制图书,且长期以来统计对象仅限于具有出版物进口资质的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至2011年始数据首次公布包括了非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全国图书、期刊、报纸出口数据。由于海外图书的进口和2004年前我国出版图书的出口,依据规定均需通过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进行,2004年后图书出口业务的开展不再局限于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因此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提供的图书进口额和2004年前的图书出口额即为全国图书进、出口额,属于全国经营单位层面数据;而2004年后的图书出口额则仅体现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图书出口业务,属于经营单位层面数据,可能低估全国图书出口的实际水平。 鉴于本文探究的是我国图书出版而非图书印刷的国际竞争力,经权衡后选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也就是新闻出版部门统计的图书进、出口数据,作为计算我国出版图书国际竞争力的原始数据。
工业制成品及杂项制品进出口数据均采自《中国统计年鉴》。
2.3 衡量指标的选取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指标衡量某种产品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指标各有短长,多结合使用。但是由于除贸易竞争力指数外,其他指标均需用到该种产品的世界贸易总额,而与我国新闻出版部门统计口径相同或近似的世界图书贸易数据难以获得,因此本文只能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个单一指标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译“贸易竞争指数”[4-5]“贸易竞争优势指数”[6-8],又称“比较优势指数”[9] “净出口指数(NE)”[10]“可比净出口指数(NTB)”[11]“贸易专门化指数(TSC)”[12-13],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进出口差额(出口金额减去进口金额)在其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它可以反映一国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到何种程度[14-16],还可以反映该产品及其所属行业的国际分工类型[17]。
显然,若一国某种产品只进口不出口时,该产品的TC=-1;若只出口不进口,TC=1。一般认为,若一国的某种产品或行业TC≥0.8,说明该产品或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属强竞争力产品或行业;若0.5≤TC<0.8,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属较强竞争力产品或行业;若0 3 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变动
3.1 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与工业制成品、其他杂项制品的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11年期间,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小于0,平均值为-0.36,中位数为-0.35,12年中有7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0.32—-0.47之间。同一时期,图书所属的工业制成品及其他杂项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值为0.17,较图书高出147%;中位数为0.19,高出154%;12年中有7年的指数介于0.10—0.22之间。其他杂项制品的平均值为0.59,较图书高出264%;中位数为0.56,高出257%;12年中同样有7年的指数介于0.54—0.59之间。
原始数据来源:图书进、出口额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1—2012年各年,工业制成品及杂项制品进、出口额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年各年。
说明: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其他杂项制品进/出口额=杂项制品进/出口额-图书进/出口额。与图书数据分为两个层面相对应,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同样分为全国兼经营单位(2004年之前)和经营单位(2004年之后)两个层面。
如只保留一位小数,则我国出版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4,12年中有9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0.3 — -0.5之间.同期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2,较图书高出150%,12年中有11年指数为0.2或0.1;其他杂项制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6,高出250%,12年中有9年指数为0.6或0.5。
鉴于2004年之后的新闻出版部门统计图书出口数据可能低估全国图书出口的实际水平,本文利用已公布的2011年全国图书、期刊和报纸出口金额推算2011年全国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全国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全国图书、期刊、报纸出口金额÷2011年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期刊、报纸出口金额),并据此计算出2011年全国层面的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41。该数值虽较经营单位层面的同年数据有较大改善,但仍位于2000—2010年多数年份的取值范围之内。
3.2 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动态势及其与工业制成品、其他杂项制品的比较
就总体态势而言,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0—2011年间呈下滑态势,12年中有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低于2000年,201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较2000年下降0.23,降幅高达70%;即使采用上文推算的全国层面数据(-0.41),2011年较2000年也下降0.08,降幅亦达24%(与其他杂项制品的降幅基本相同)。同期,其他杂项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出现下滑,12年中有11年指数低于2000年,2011年较2000年下降0.17,降幅23%;工业制成品则与图书及其他杂项制品相反,呈上升态势,12年中有7年指数高于2000年,2011年较2000年上涨0.11,翻了一番。
就变动路线而言,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经历了2000—2004年的基本稳定、略有起伏后,于2005年迅速提高,2006年达到最大值(-0.15),再于2007急剧下滑至-0.4以下,此后一路走低,直至2011年达到最低值(-0.56)。工业制成品与图书大致相同:先是在2000—2003年间有所下降(2002和2003两年出现最低值0.09),从2004年开始有所回升,2005年后出现较为明显的逐年上升,至2008年达到最大值(0.27),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但仍高于2000年水平,此后保持基本稳定。其他杂项制品则与前两者有所不同:从2000年开始就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直至2004达到最低值(0.51),此后开始缓慢回升,至2011年达到0.57,仍低于2000年水平。 4 结论
基于以上结果,可得出以下两点初步结论。
首先,不论在经营单位层面还是全国层面,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低于0,取值多集中于-0.3 —-0.5之间。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我国出版的图书具有不明显的竞争劣势,属竞争力差的产品,图书出版业在国际分工中居于输入型垂直分工地位,其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分工地位与所从属于的工业制成品(不明显的竞争优势,低竞争力产品,输出型水平分工)特别是其他杂项制品(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较强竞争力产品,输出型垂直分工),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不论在经营单位还是全国层面,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在总体上呈现下滑态势。在全国层面,201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较2000年下降24%,与其他杂项制品的同期降幅基本相同。在经营单位层面,贸易竞争力指数于2007年既已急速降至低于2000年的水平,此后一路走低,已进入明显竞争劣势、竞争力很差或高竞争劣势产品的取值区间;其总体态势同于其他杂项制品,但与工业制成品相反,而具体路线与其他杂项制品并不一致,却与工业制成品颇有近似之处。如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则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个中原因,值得结合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诸影响因素深入探究。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受数据采集制约,仅用单一指标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获得的结论因此也只能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本文算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前述已有研究的同期指数存在质的差异(如李敏鹤计算的2002年我国图书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高达0.62[21],而本文同年指数则为-0.32),究其原因,在于该研究用于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进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未剔除委托印制图书。由此可见,使用海关进出口数据计算图书出版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存在极大的高估风险,并可能由此误导相关判断,研究者不可不慎察。
注释
[1]蔡继辉.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出版经济,2004(9)
[2]徐春生.我国出版产业竞争力研究:以图书出版产业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21]李敏鹤.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刘学忠.我国大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5]夏晓平,李秉龙.我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6]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7]马建诚,梁工谦,郭永.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8]彭红斌,王文霞.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9)
[9][14]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10]郑风田,李茹.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3(4)
[11]王寒笑,安玉发.我国鸡肉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12]彭红斌,王文霞.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9)
[13]谭晶荣,王逸芬.我国小家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15]马建诚,梁工谦,郭永.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16][17][20]张庆圆.中国玉米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18]刘学忠.我国大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19]张永良,侯铁珊.出口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J].安徽农业科学,2007(5)
(收稿日期:2013-03-04)
[关键词] 图书 进出口 贸易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10-04
图书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的继续扩大,“走出去”战略的有力实施,图书对外贸易获得长足发展。在2000—2011年期间,出版物经营单位图书出口名义金额由1233.7万美元增加到3276.6万美元,增长近1.7倍;进出口总额由3664.1万美元扩大到14943.5万美元,增长近3.1倍。与此同时,图书进口也由2430.4万美元增加到11666.9万美元,增长3.8倍;贸易逆差由1196.7万美元扩大到8390.3万美元,增长6倍。面对这种进出口金额、贸易总额和贸易逆差同时增长的情况,如何规范、科学地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准确评价其现实地位与变化态势,已日渐引起有关管理部门、业内有关人士和研究者的注意,对进一步推动出版“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我国图书出版产业实力,均应不无裨益。
1 已有研究述评
就本文所见,以对我国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衡量路径为划分标准,已有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因素综合,源出管理学或商学范式,多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或借鉴,分析列举国际竞争力的各项构成或影响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汇总或综合分析。如蔡继辉以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辅助产业、出版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5大要素系统构成分析框架,提出了23个竞争力要素指标,主要使用2002年数据衡量,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5个国家的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1]。又如徐春生以生产要素竞争力、需求要素竞争力、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相关产业状况和环境、国际贸易竞争力状况5大要素,构建起一个包含16项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主要利用2005年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测定,比较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10个国家的图书出版产业竞争力[2]。
第二种源自经济学范式,依托贸易实绩,利用产品或服务的进、出口数据构建、计算各种指数,进而揭示该产品或服务及其所属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如李敏鹤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nternational Flows of Selected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1994—2003和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提供的2002年图书进出口数据,计算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国6个国家图书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收支差额、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并据此评估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3]。
不论采取何种路径,前述研究均表明: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较低或较弱,但上述结论均立足于某一特定年份,未能描述出我国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态势,且结论基本通过数据排序获得,难以就我国图书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做出性质判断,亦未与其他商品进行比较。此外,已有研究使用的图书进、出口数据多为海关数据,在原始数据方面亦存在偏差。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2000—2011年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逐年衡量(受数据采集制约,暂不考虑图书的版权贸易),描述其变动态势,进而与工业制成品及其他杂项制品进行同期比较(根据我国进出口统计分类,图书属于工业制成品中的杂项制品,从全部杂项制品中剔除图书即为其他杂项制品),力求较为立体地刻画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受各国同口径数据采集制约,暂不进行国际比较),并部分弥补已有研究之缺憾。
2 我国出版图书国际竞争力的衡量
2.1 衡量路径的选择
本文以为,产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实绩是该产品或服务及其所属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亦是竞争力诸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之现实结果,依据进出口数据得到的衡量结果反映的应是国际竞争力的实际水平;而因素综合需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仔细区分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方式与影响因素,避免将竞争力影响因素混同于竞争力本身,否则得到的衡量结果便只反映国际竞争力的潜力,或预期应达到的水平。鉴于本文关注的是现实而非潜在的国际竞争能力,因此将立足对外贸易实绩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
2.2 进出口原始数据的选择与采集
我国图书进出口数据有海关商品进出口统计和新闻出版部门统计两个来源渠道。海关商品进出口数据见海关总署编制的《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各国际组织提供的图书进出口数据亦多来自海关统计),其图书口径较为宽泛,不仅包括本国出版图书的出口和海外出版图书的进口,还包括海外委托印制图书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货产生的出口和委托海外印制图书在印制完成后因交货产生的进口。委托印制图书的出口和进口实际上是印刷的出口与进口,并不属于图书出版范畴。因此,海关商品统计中的图书进出口,实际上包括图书出版与图书印刷两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情况;由此获得的国际竞争力,反映的也是图书出版与图书印刷两者的综合情况。
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数据见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编制的《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其图书进出口口径较窄,不包括委托印制图书,且长期以来统计对象仅限于具有出版物进口资质的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至2011年始数据首次公布包括了非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全国图书、期刊、报纸出口数据。由于海外图书的进口和2004年前我国出版图书的出口,依据规定均需通过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进行,2004年后图书出口业务的开展不再局限于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因此新闻出版部门统计提供的图书进口额和2004年前的图书出口额即为全国图书进、出口额,属于全国经营单位层面数据;而2004年后的图书出口额则仅体现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图书出口业务,属于经营单位层面数据,可能低估全国图书出口的实际水平。 鉴于本文探究的是我国图书出版而非图书印刷的国际竞争力,经权衡后选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也就是新闻出版部门统计的图书进、出口数据,作为计算我国出版图书国际竞争力的原始数据。
工业制成品及杂项制品进出口数据均采自《中国统计年鉴》。
2.3 衡量指标的选取
在国际贸易研究中,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指标衡量某种产品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指标各有短长,多结合使用。但是由于除贸易竞争力指数外,其他指标均需用到该种产品的世界贸易总额,而与我国新闻出版部门统计口径相同或近似的世界图书贸易数据难以获得,因此本文只能选取贸易竞争力指数这个单一指标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译“贸易竞争指数”[4-5]“贸易竞争优势指数”[6-8],又称“比较优势指数”[9] “净出口指数(NE)”[10]“可比净出口指数(NTB)”[11]“贸易专门化指数(TSC)”[12-13],是指一国某种产品的进出口差额(出口金额减去进口金额)在其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它可以反映一国某种产品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是处于生产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到何种程度[14-16],还可以反映该产品及其所属行业的国际分工类型[17]。
显然,若一国某种产品只进口不出口时,该产品的TC=-1;若只出口不进口,TC=1。一般认为,若一国的某种产品或行业TC≥0.8,说明该产品或行业具有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属强竞争力产品或行业;若0.5≤TC<0.8,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属较强竞争力产品或行业;若0
3.1 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及其与工业制成品、其他杂项制品的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0—2011年期间,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小于0,平均值为-0.36,中位数为-0.35,12年中有7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0.32—-0.47之间。同一时期,图书所属的工业制成品及其他杂项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值为0.17,较图书高出147%;中位数为0.19,高出154%;12年中有7年的指数介于0.10—0.22之间。其他杂项制品的平均值为0.59,较图书高出264%;中位数为0.56,高出257%;12年中同样有7年的指数介于0.54—0.59之间。
原始数据来源:图书进、出口额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1—2012年各年,工业制成品及杂项制品进、出口额取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年各年。
说明: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其他杂项制品进/出口额=杂项制品进/出口额-图书进/出口额。与图书数据分为两个层面相对应,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同样分为全国兼经营单位(2004年之前)和经营单位(2004年之后)两个层面。
如只保留一位小数,则我国出版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4,12年中有9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0.3 — -0.5之间.同期工业制成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2,较图书高出150%,12年中有11年指数为0.2或0.1;其他杂项制品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6,高出250%,12年中有9年指数为0.6或0.5。
鉴于2004年之后的新闻出版部门统计图书出口数据可能低估全国图书出口的实际水平,本文利用已公布的2011年全国图书、期刊和报纸出口金额推算2011年全国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全国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出口金额×2011年全国图书、期刊、报纸出口金额÷2011年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期刊、报纸出口金额),并据此计算出2011年全国层面的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41。该数值虽较经营单位层面的同年数据有较大改善,但仍位于2000—2010年多数年份的取值范围之内。
3.2 图书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动态势及其与工业制成品、其他杂项制品的比较
就总体态势而言,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0—2011年间呈下滑态势,12年中有7年贸易竞争力指数低于2000年,201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较2000年下降0.23,降幅高达70%;即使采用上文推算的全国层面数据(-0.41),2011年较2000年也下降0.08,降幅亦达24%(与其他杂项制品的降幅基本相同)。同期,其他杂项制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也出现下滑,12年中有11年指数低于2000年,2011年较2000年下降0.17,降幅23%;工业制成品则与图书及其他杂项制品相反,呈上升态势,12年中有7年指数高于2000年,2011年较2000年上涨0.11,翻了一番。
就变动路线而言,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经历了2000—2004年的基本稳定、略有起伏后,于2005年迅速提高,2006年达到最大值(-0.15),再于2007急剧下滑至-0.4以下,此后一路走低,直至2011年达到最低值(-0.56)。工业制成品与图书大致相同:先是在2000—2003年间有所下降(2002和2003两年出现最低值0.09),从2004年开始有所回升,2005年后出现较为明显的逐年上升,至2008年达到最大值(0.27),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但仍高于2000年水平,此后保持基本稳定。其他杂项制品则与前两者有所不同:从2000年开始就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逐年下降,直至2004达到最低值(0.51),此后开始缓慢回升,至2011年达到0.57,仍低于2000年水平。 4 结论
基于以上结果,可得出以下两点初步结论。
首先,不论在经营单位层面还是全国层面,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低于0,取值多集中于-0.3 —-0.5之间。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我国出版的图书具有不明显的竞争劣势,属竞争力差的产品,图书出版业在国际分工中居于输入型垂直分工地位,其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分工地位与所从属于的工业制成品(不明显的竞争优势,低竞争力产品,输出型水平分工)特别是其他杂项制品(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较强竞争力产品,输出型垂直分工),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不论在经营单位还是全国层面,我国出版图书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在总体上呈现下滑态势。在全国层面,2011年贸易竞争力指数较2000年下降24%,与其他杂项制品的同期降幅基本相同。在经营单位层面,贸易竞争力指数于2007年既已急速降至低于2000年的水平,此后一路走低,已进入明显竞争劣势、竞争力很差或高竞争劣势产品的取值区间;其总体态势同于其他杂项制品,但与工业制成品相反,而具体路线与其他杂项制品并不一致,却与工业制成品颇有近似之处。如以贸易竞争力指数衡量,则我国出版图书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个中原因,值得结合图书出版国际竞争力的诸影响因素深入探究。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受数据采集制约,仅用单一指标衡量我国出版图书的商品贸易国际竞争力,获得的结论因此也只能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本文算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前述已有研究的同期指数存在质的差异(如李敏鹤计算的2002年我国图书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高达0.62[21],而本文同年指数则为-0.32),究其原因,在于该研究用于计算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进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未剔除委托印制图书。由此可见,使用海关进出口数据计算图书出版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存在极大的高估风险,并可能由此误导相关判断,研究者不可不慎察。
注释
[1]蔡继辉.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出版经济,2004(9)
[2]徐春生.我国出版产业竞争力研究:以图书出版产业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21]李敏鹤.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刘学忠.我国大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5]夏晓平,李秉龙.我国羊肉产品国际竞争力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8)
[6]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7]马建诚,梁工谦,郭永.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8]彭红斌,王文霞.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9)
[9][14]刘海云,张德进,王全意.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9)
[10]郑风田,李茹.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3(4)
[11]王寒笑,安玉发.我国鸡肉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3)
[12]彭红斌,王文霞.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9)
[13]谭晶荣,王逸芬.我国小家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1)
[15]马建诚,梁工谦,郭永.我国钼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9)
[16][17][20]张庆圆.中国玉米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18]刘学忠.我国大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19]张永良,侯铁珊.出口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J].安徽农业科学,2007(5)
(收稿日期:20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