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识活动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呢?
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我认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我惯用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不仅在新课导入阶段,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学生考老师,由学生随意圈出一张日历竖排上的三个数并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告诉我这个和,我马上说出这三个数是谁,重复几次,学生由怀疑转为赞叹。于是我说:“为什么我能很快猜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诀窍。”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马上集中在强烈希望学好新知识上,做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二、动手操作,多向参与
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组织学生多向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能从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我在进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模型,看整体,再分析展开以后所成的6个正方形中的每一个至少有一条边与其它的正方形的某条边重合,即“相连”,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实践,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正方体的展开图都可以是那些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规律,积累经验,形成知识。这样,每个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边总结,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很容易的学到了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质疑问难,鼓励参与
一种新理论的产生,或一种新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喜欢质疑问难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我们应该按“引疑→质疑→解疑”的程序,逐步地去培养,使他们先会提一般性问题,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理解性”问题,并进而能提出“探索性”问题。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探索时,部分同学提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否也和周长比一样等于相似比。”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他们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去进行验证。学生通过验证发现,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并不等于相似比,而是相似比的平方。接着,我鼓励学生探索一般的相似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推理,得出结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四、小组讨论,群体参与
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互助合作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通过讨论,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能从正反两面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能有效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能。例如在确定位置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哪些共同点?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互相启发与争辩,同学们找出了许多方法,如经纬法、区域法、方位图法等,也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用一对数据表示。这样学生就明白,要想确定物体的位置,就必须需要一对数据,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通过讨论,同学们辨别了正误,学会了探索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
总之,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呢?
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我认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我惯用的方法就是不断地设计问题情境,不仅在新课导入阶段,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进行《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让学生考老师,由学生随意圈出一张日历竖排上的三个数并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告诉我这个和,我马上说出这三个数是谁,重复几次,学生由怀疑转为赞叹。于是我说:“为什么我能很快猜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诀窍。”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马上集中在强烈希望学好新知识上,做好了参与学习的精神准备。
二、动手操作,多向参与
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组织学生多向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能从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我在进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模型,看整体,再分析展开以后所成的6个正方形中的每一个至少有一条边与其它的正方形的某条边重合,即“相连”,接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实践,并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正方体的展开图都可以是那些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找出规律,积累经验,形成知识。这样,每个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口述、边分析、边总结,人人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很容易的学到了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质疑问难,鼓励参与
一种新理论的产生,或一种新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喜欢质疑问难的学生,往往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体现,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与习惯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形成的。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我们应该按“引疑→质疑→解疑”的程序,逐步地去培养,使他们先会提一般性问题,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理解性”问题,并进而能提出“探索性”问题。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的探索时,部分同学提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否也和周长比一样等于相似比。”面对这样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他们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去进行验证。学生通过验证发现,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并不等于相似比,而是相似比的平方。接着,我鼓励学生探索一般的相似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最后,通过师生的共同推理,得出结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四、小组讨论,群体参与
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互助合作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通过讨论,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能从正反两面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在相互启发与争辩中,能有效诱发学生群体的智慧潜能。例如在确定位置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生活中确定物体位置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都有哪些共同点?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互相启发与争辩,同学们找出了许多方法,如经纬法、区域法、方位图法等,也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用一对数据表示。这样学生就明白,要想确定物体的位置,就必须需要一对数据,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通过讨论,同学们辨别了正误,学会了探索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
总之,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而且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能力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参与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