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灵魂以无象之象而在于无形无名之域。苟志于精神的凝聚,则安放于人内在幽深若谷的世界,虽隐隐约约,却牵绊着人的类性与个性魅力;苟志于人格的雅致,则沉积于人质朴如敦的纹理,虽无言希声,却外显出处处有端的举止;苟志于信仰的笃定,则皈依于终极意义的深邃之境,虽扑朔迷离,却在世间行走时表现出庄严的从容有方;苟志于理想的弥望,则化成内心最原初的动能,虽飘渺恍惚,却彰显出坚韧蓬勃且不屈不竭的朝气;苟志于情意的丰泽,则厚载于人性的荫蔽,虽不曾娇柔张扬,却有民胞物与、悲天悯人的正气。于是,灵魂与肉身糅合共在而谱写出“大写”的“人”和人类的文明世界与价值世界。个人己域的灵魂高尚,方能善养自身而做万物之尺度;社会群域的灵魂优雅,方能和谐共生创造出一个风清气正的澄明之世。于个体而言,灵魂与肉身合一,则精气浩然、兼济有度、顶天立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灵魂没落游离于肉身之外,则会堕落颓废、无所畏忌、知耻而耻、野蛮如兽。于社会而言,灵魂与群类合一,则气质先进、文明有序、人文馨怡、诗意栖居,倘若灵魂坠落荒芜且无所凝聚,则礼乐崩坏、杂乱粗野、人心叵测、万劫不复。因此,修好灵魂,是个体文明的本体召唤,也是社会文明的源头活水。
  然则,现时代的危机却表现为人沉重的肉身驱离了灵魂。人赤裸裸地被欲望宰制,精神世界因得不到眷顾而陷入虚无,人格被功利绑架而趋向扭曲,信仰被利益遮蔽而沦为短视,理想被当下围困而变得荒诞,情意迫于竞争和算计而日渐稀薄与冷漠。灵魂在肉身之外游荡,太久不归而难归。于是,灵魂脱壳的人饱受孤独的煎熬、物欲的奴役、功利的负累、人性的倾轧。一个个灵魂游离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生机不再、正义陨殁、道德败坏、人文萎缩,人类温馨共在的共同体只能成为乌托邦的幻象,可梦不可至。
  社会变迁太快,有必要等等灵魂。因此,安抚灵魂,方能匡正人性之荒诞而归于真,也方能整饬社会之乱象而归于治。道德教育虽无法凭一己之力而扛鼎,却也应矢志不渝而孜孜于人的灵魂安抚,社会的灵魂赋予。
  柏拉图曾说过: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转向哪里,转向爱、转向善,转向灵魂的安放。教育本是道德概念,道德即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教育目的。
  道德教育要立志于人的精神世界造就,让孩子们从幼年始,就过一种“活着之上”的生活,明白做人除了要原本地活着,还有气节、意志、情怀、价值等比活着更有意义的事情必须要做;道德教育要完善人的人格,要让孩子们懂得人因为有人格才能做人、才配做人,也因为有人格才德不孤必有邻、才能安身立命于世;道德教育要塑造人的信仰,让儿童从小就向真、善、美无限接近,并愿意相信社会的美好和可能的更加美好;道德教育要树立人的理想,让儿童因为有理想而生机勃勃、一往无前,因为有理想而品享奋斗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道德教育要培育人的情意,让儿童在生命的一开始,就懂得关怀他者、与人为善,懂得让渡和分享、懂得牵挂和同情。道德教育就是要自觉担承丰富人的精神、完善人的人格、培育人的信仰、坚定人的理想、厚重人的情意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这其实是对人的灵魂召回与安抚,道德教育就要用各种方式与手段,让人和自己的灵魂对话,让人和自己的灵魂融合。当然,道德教育还要打通己域与群域的界限,私德与公德的分野,从而将个体意义上的文明转换为社会意义上的文明,赋予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这其实是一个社会灵魂的培育。
  因此,在现时代的境遇里,非要给德育一个理由或者非要明晰一个德育使命的话,那就让它自觉致力于灵魂的安抚与拂拭吧。如是,从容、宁静、澄明、幸福的人及其生活便值得期待了。
  宋晔,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教授。河南新乡,45300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现在的小学高年级教师,想必经常会听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抱怨,诸如孩子对大人说的话置若罔闻啦,把使唤大人当作理所应当啦,你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啦等等。的确,现在的孩子普遍很叛逆,敬重父母、拥有感恩之心的少之又少。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柔软前青春期学生的内心、让孩子真正地敬重父母呢?笔者认为,借助教材渗透感恩父母的教育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案例一:“妈妈,我爱你”
生态体验教育理论认为,人们处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交互影响之中,如果主体能在三重生态的深刻体验中摄能穿行,就能提升道德境界,形成开启生态智慧。在学校日常德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包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关系的“类生态”结构,其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操作也很方便,对激发生态体验、提升德育实效作用明显。  “龙城广场生态环保行”是天成学校每周一次的德育实践活动,由初中部各班轮流进行,班主任和教
通过活动培养新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少先队组织的重要责任。长期以来,我国少先队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坚定信念,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独具特色的少先队文化,也因为凸显了儿童文化的本质,赢得了少年儿童的喜爱。如何针对新时期少先队员的成长目标,在活动中注入鲜活时尚的元素,“
张丽钧,河北开滦一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栏目主讲人,教育部“人民教育家论坛”坛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张并践行“美的教育”,致力于“生命语文”的研究,将“道德24K”作为自身与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出版个人文集15部,多篇作品入选语文教材或各种选本。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将人类的生育繁衍分为两类,一类叫“身体生育”,一类叫“灵魂生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现代局部战争的大致情况。  2.了解、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儿童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甚至丢掉性命,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3.懂得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感悟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  教学难点  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儿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甚至丢掉性命,对生活在
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毗邻美丽的东山湖,走过红墙绿瓦的古老门楼,但见郁郁葱葱校园里,古楼小亭与花园鱼池错落有致,而其间一个个色彩鲜明、标识清晰的分类垃圾桶分外惹眼。这正是学校开展垃圾分类项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广州市推广垃圾分类的号召,以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启动的“国际生态学校”创建工作,开展“生态学校垃圾减量子项目”,通过垃圾分类行动营建生态校园,不断培育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为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校坚持“为全体学生的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以主题德育活动为抓手,帮助学生端正行为举止,提升文明素养,努力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文明习惯。  一、主题活动,强化训练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根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国家意志,如何处理教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教材的“二次开发”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逻辑基础之上,实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情分析 ;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2-0037-03  高中思想
个案描述  小丁,男,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在他的母亲刘女士的带领下,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据刘女士的叙述,小丁是以优异成绩考上现在所就读的省级重点中学的。但是现在,他的成绩却非常糟糕,已经下滑到班级的倒数。班主任找小丁谈过话,但是效果不大。这让刘女士担心不已,因为小丁是她全部的希望。她一直希望小丁能有一个好的前途,因此对小丁的要求十分严格。小丁是走读生,以前读初中时一回家就会自觉学习、写作
艺术与道德均源自于生活,其间自有其相通、相融之处。在学校教育中,作为艺术学科之一的美术学科,其与道德之间也具有一定关联。以下即以具体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德育与美术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融合之始基:提升人生命品质  众所周知,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美术源于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管哪种层面,都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而蕴含其中的,是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