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天,我刚刚出席一个学术会议回来,就应一位女士的迫切要求,优先安排接待了她的来访。强作笑颜的女士落座后,开始了她的倾诉。
女士是个40多岁的母亲,养育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18岁,读高中。小女儿今年16岁,读初中。女士说:“应该说这些年来,两个女儿都挺好的,我们家也是幸福的。但是,最近两年家里不太平。小女儿总是说我和她父亲偏向她姐姐,为此经常和我们生气,对我们成见很深,很不满。她说我们都对她不好,说每当姐妹之间有了矛盾的时候,总是怪她,总是批评她,什么错事都是她的,什么好事都是姐姐的。那次,为了写字台的事她又生气了。是这样的,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们去年暂时搬了家。小女儿怪我们只搬来一张写字台给姐姐用,不让她用。”
当时,小女儿还质问她的母亲:“您怎么解释?都是女儿,为什么这样对我?”
女士说:“还有一次,小女儿想买一件新衣服,又没有空去,正好大女儿也去买衣服,就主动说如果妹妹需要就捎回来。为这小女儿又生气了,说什么不重视她,连买衣服都是姐姐捎带了她的。我想解释解释,她就和我大吵大闹。我感觉她的情绪一点也不稳定,一有点事情就和我们急。过去还算听话的孩子,现在怎么一点也不听大人的话了?我觉得她好像有心理障碍了。您说这孩子是怎么了,我们可怎么办啊?”
可以初步判断,这个女孩之所以不听话,首先是她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第二反抗期,这时他们儿童时代的“平静的内心平衡”被破坏了,于是就有了不听话的种种表现。不过,这只是一个心理背景。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她切实感到了父母对姐妹两个的区别对待,尽管别人难免有误解之处。以写字台为例,一般来说,一张写字台是应该让给妹妹的,可在这个家里却让给了姐姐。如此违背常理,这是为什么?今天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家怎么会有两个女儿?
我想一定事出有因,于是请女士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女士稍作迟疑,而后坦率相告:“是这样的,小女儿是亲生的,大女儿是抱养的。我们婚后几年没有孩子,对自己生育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医生也作出了这样的诊断。于是,就抱养了一个女儿,心想这样也挺好的。我们也打心里喜欢这个女儿。没想到两年后,我怀孕了,就有了小女儿。我一直怕大女儿受委屈,所以许多事都是先照顾好大女儿。当然,这一切一直没和两个孩子说,想等她们长大了再说。没想到现在小女儿的心理出了这样的障碍。”
现在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大女儿不是亲生的,怕大女儿受委屈,父母就刻意给予特殊的照顾。于是小女儿困惑不解,为什么她老是要让着姐姐?
“那就是说,是我们父母身上的问题?”沟通至此女士说。
“是的,是父母心态上的问题。”随后我话锋一转,“可以推测,从内心深处,您更爱亲生的小女儿。请实话实说,是这样吗?”
“对,我觉得她小,前两年又闹过鼻炎,我太惯着她了……”
“可问题是,虽然内心深处疼爱亲生小女儿,又怕对不起抱养的大女儿,于是在具体事情上就刻意照顾大女儿,是这样吗?”
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真让您说到我心里去了。”
女士的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叫作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指以一种与内心意向相反的态度或行为,来对待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或冲动的心理防卫机制。人有许多原始欲望或冲动,由于有些是社会或自己所不能容忍或不许可的,就常常被压抑到深层的潜意识之中,处于潜伏状态,不为自我所觉察。这些欲望或冲动虽然被压抑下去,但并未消除,仍然具有很大的驱动力,随时在伺机表露。人为了加以防御,就对有关事物表现为与此相反的态度和行为,所以叫作反向作用。在人运用反向作用的时候,其态度和行为往往过分到有违常情。因而,生活中如果谁在某方面有过分的表现,恰好表明潜意识中有相反的欲望或冲动。比如,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或事物,偏偏表现为“不喜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偏偏表现为“喜欢”。反向作用不同于伪装,伪装是故意而为,反向作用是不知不觉间发生的。
反向作用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对人们的生活有时也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如果反向作用过分使用,就会妨碍正常的行为反应,导致误事。比如,孩子做错事惹麻烦时,亲生父母教训打骂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以公开表现其心态;而继母则不然,往往怕教训打骂孩子会引起别人非议。一面是社会上的以偏概全的成见,一面是个别的继母自身确实存在问题。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即使孩子行为确实需要管教,继母也不敢管,有时反而过分溺爱放纵,以表示自己并非“不爱”孩子。这样一来,作继母的耗费了许多精力,矫枉过正的结果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更严重的是,孩子会慢慢体会到继母的内心,并不感谢她的“爱”。这就有点弄巧成拙了。
回到这位女士的问题上来,就是这样的心态:大女儿不是亲生的,小女儿是亲生的,小女儿就要让着大女儿,有事就得多批评小女兒,可以打,可以骂,对大女儿怎么行?也许,这位母亲对大女儿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几乎是由于本能的血缘关系而更爱亲生骨肉,又怕遭到别人或自己良心的责备,便矫枉过正,对大女儿有了过分的照顾,以至于一张写字台也要让着大女儿。小女儿怎能理解这一切?何况她又处于第二反抗期。于是,亲子冲突就在所难免了。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家庭还有一种潜在的冲突。父母因反向作用心态而刻意照顾大女儿,无异于把大女儿当外人。慢慢地,大女儿体察到了父母的内心,也会导致亲子关系障碍。
令人欣慰的是,沟通至此,女士和我已经有了共识:赶紧彻底扔掉反向作用,对两个女儿一视同仁,给两个女儿一样真实自然的母爱。
送别之后我想:今天抱养子女的家庭并非少数。我相信,那些抱养孩子的父母都对孩子有一份真爱。既然如此,何必心存芥蒂,让反向作用心态来弄巧成拙?(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咨询地址:天津宝坻邮政16信箱,邮编:301800,咨询专线:022-29228042,周六晚8:00~10:00,E-mail: tjbdmzg@sina.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