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贲门在解剖学上很难界定范围,故"贲门癌"始终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Siewert等[1]于1998年提出了"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概念(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及其分型.2000年,WHO提出的分类标准将发生于食管下段未侵及胃的肿瘤按食管癌分期,发生于近端胃未侵及食管的肿瘤按胃癌分期,侵犯食管胃交界的肿瘤均称为交界部癌,TN
【机 构】
:
200030,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上海交通大学食管疾病诊治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贲门在解剖学上很难界定范围,故"贲门癌"始终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Siewert等[1]于1998年提出了"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概念(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及其分型.2000年,WHO提出的分类标准将发生于食管下段未侵及胃的肿瘤按食管癌分期,发生于近端胃未侵及食管的肿瘤按胃癌分期,侵犯食管胃交界的肿瘤均称为交界部癌,TNM分期根据病变的主体做决定[2]。
其他文献
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约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ND)以及经左胸腹联合切口(LTA)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均为胃癌D2根治术基础上的扩大淋巴结清扫术。本研究旨在对胃癌扩大根治术的短期疗效进行分析。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增长,CT和MRI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正逐步突破单一的"检出加诊断"模式,形成涵盖精确分期、术前评估、疗效评价、预后预测和术后并发症检测及随访为一体的影像学评价体系。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男性,49岁.主诉:排黏液脓血粪便4个月,体质量减轻10 kg.现病史: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下腹部疼痛、腹泻伴里急后重感,每日排黏液脓血便7~20次,此后间断出现发热,未予处理.后患者自觉症状加重,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细菌性痢疾",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
近年来,远端胃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下降趋势,与之相反,自20世纪70年代起,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持续升高[1].由于AEG 处于胸腹交界处这一特殊部位,有着相对独立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策略.长期以来,国内腹部外科和胸部外科医师均接诊AEG患者,有关AEG的手术径路、食管胃切除范围、淋巴结
胃癌经免疫组化检测为淋巴结孤立肿瘤细胞(ITC)的临床意义一直存在异议。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淋巴结ITC对于胃癌预后的影响。
T2期结直肠癌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多种,可以行根治性手术,但是并发症较多;如果没有淋巴结转移则可以行局部切除术,手术安全、并发症少。所以,研究T2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对于选择合适的患者行局部切除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T2期结直肠癌3个新的病理学指标进行了砰估。
目的 分析直肠癌医源性误诊的常见原因以提高直肠癌的诊断率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肛肠外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68例直肠癌患者中医源性误诊的病例资料.结果 全组有271例(47.7%)存在医源性误诊(误诊组).以便血为首发症状者的医源性误诊率(62.4%)高于其他症状组(P<0.01);误诊组中Ⅲ期(110例,40.6%)和Ⅳ期(68例,25.1%)患者比例均高于无误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0-2005年间收治的经外科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7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预后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来评价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38例接受根治性手术,29例接受姑息性手术.5年生存率为22.4%,其中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分别为39.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H3-only蛋白是近年来研究比较热门的Bcl-2家族中具有凋亡启动作用的亚家族.BH3-only蛋白亚家族仅含Bcl-2家族4个同源结构域(BH1~4)中的BH3域,而BH3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起始的必需因子.BH3-only亚家族主要包括P53正向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Bcl-2相互作用细胞死亡介导因子(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