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枡野俊明
1953年生于日本横滨,是当代日本枯山水的主要代表人物,日本禅僧大师和日本古刹建功寺第18代住持。作为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三杰之一,他与草间弥生、野口勇等艺术家齐名,曾入选《时代》周刊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
枯山水
枯山水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和中国人印象中的高僧不同,枡野俊明在宗教与世俗事物之间平衡游走,他既是日本古刹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第18代住持,也是多摩美术大学的教授,更是全球闻名的造园艺术家。
说起自己的多重身份,枡野俊明合掌浅笑:“不论教授、设计师还是僧人,对我而言,只是正常的一个共存状态而已。想要创造空间美感,我去作庭;想要传承这种美感,我去教学;而古代作庭者都是僧人,我并不觉得自己身份特别。”
去年年底,枡野俊明现身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进行“枯山水”交流,他说,此次中国之行,是为将缘起自禅宗的枯山水艺术形式带回中国。
日本禅宗在宋代经由日僧明庵荣西从中国传至日本,对日本茶道、建筑等领域影响深远。至13世纪,中国禅宗学派已盛传日本,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艺术开始倾向于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的枯山水庭园风格。依托禅学,枯山水以至极至简的创作手法展现自然,经自然风霜洗礼,成为日本经久不衰的庭园艺术流派。
“每当为一座花园寻找合适的石头和其他材料时,我常常深入自然进行研究。在寻找石头和植物的过程中,我会带着感情画出各种草图。当开始立石和布置植物时,我完全沉浸在各种自然元素的对话中。我寻求一颗石头或一株草木所具备的某种精神从而确定其合适的位置。”
拥有三十多年景观设计经验的枡野俊明,现任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多国。1995年他因主持加拿大新渡户庭园改造设计工程荣获加拿大造园家协会“国际大奖”。
这座传统的日式庭园位于加拿大文明博物馆的屋顶,取名“和气庭”,意为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从而得以融合,庭园由一大片耙过的沙砾、一面“枯山水”瀑布及一座石桥构成。“当你来到这里,庭园迎面向东正对着你,博物馆集会区的轴线一直延伸至庭园,越过枯山水直达日本使馆。这条‘枯溪’是整个庭园的核心,仿佛一直流过博物馆的窗户,象征着将日本源远流长的文化输入加拿大。”
1999年,枡野俊明设计了曲町会馆“清山绿水的庭”。几座日本平成时期风格的小型花园呈阶梯式布局,四周被柱廊包围,狭小的空间里,他创造出四种各不相同的观察角度,传统设计中注有现代风味,这座庭园为东京喧嚣的市中心营造出某种令人沉思的静谧氛围。
“庭园是特殊的精神场所,是心灵的栖居地。作庭即修行,步步是道场。”
当天上午,一袭典雅僧衣的枡野俊明,在摩天楼93层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看着窗外行云,分享他的造园心得与禅修感悟;下午作庭时,他则换上安全帽和工作服,尤其是脚上的套鞋还沾了些许泥土,像是刚从建筑工地回来。
白砂、青苔、褐石,立于枡野俊明设计的庭园中,常给人以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气息。他将作庭视为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在沪当天,经历整整3小时枯山水制作,象征着“地、水、火、风、空”的5块石头立了起来,方寸之间即现宇宙大意境,他为这次现场作品取名“缘随庭”,意为跟随缘分而行,希望珍惜在此创作的机缘。
石立僧,信步静安禅
人物周刊:你继承父业成为一名禅僧,你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枡野俊明:以前每年年初,禅僧都有写“遗偈”的习惯,即用汉诗记录自己心境的一种形式。可惜这种传统正在慢慢消亡,在辞旧迎新之际,我父亲曾写下遗偈:“除草调清境,是八十七年。惟为建功尽,信步静安禅。”这首诗中出现的“信步”也是家父的名字,这是一首可以追思父亲所思所想的遗偈。我父亲是个非常忙碌的人,也非常努力,日语里有个词叫“努力家”,就是形容这样的人。我觉得他很刻苦,一点一点去做很小的事,他的行事为人对我影响很大。
人物周刊:你作庭造园师从齐藤胜雄,恩师的言传身教对您有何影响?
枡野俊明:恩师教给我最重要的东西是,作庭造园必须要到现场,这样才有足够的感受力和控制力。比如一块石头放在那边,不到现场就不知道这块石头到底是这样放好,还是那样放比较好。石头也有“石心”,我会倾听石头的声音,问它们想被放在哪里,会听见它们说想被放在左边或想被放在右边,根据石头的表情,或静或动,有各种各样的表情,来灵活地决定要怎样放置石头。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西方庭园和日式庭园的差异?
枡野俊明:东西方庭园最大差别在于建筑物和庭院的主次关系。在西方,建筑物为主,庭院为辅,在日本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平等关系,甚至可说建筑物是庭园的一部分。欧洲私人空间隐蔽性较高,卧室之类都在三四层,对庭院是由上往下俯视的角度,而日本建筑较矮,都是从一楼平视观看庭院,感觉虽在屋内但仿佛置身庭院之中,两者有很大差别。
人物周刊:那中国的园林?日本造园文化曾深受中国影响。
枡野俊明:奈良和平安时代,中国庭园对日本有很大影响。1191年,镰仓幕府建立前一年,日本僧侣荣西从中国南宋回国,此后禅宗在日本兴盛。镰仓建长寺里的庭园是由东渡日本的中国人第一个建造的,建长寺非常中国化,它很复杂、石头很多,庭园有池有水,后来日本人慢慢去掉很多东西,只留下他们想要表达的部分,这是一个舍去的过程。平安时代后日本有了独特的庭园文化,和中国风格渐显差别。 人物周刊:一种说法,枯山水庭园不同于回游式池泉庭园的地方在于它主张和人保持距离,是一种“拒人”之庭园?
枡野俊明:没有说一定要隔得很远,我想说的是,你和枯山水一定要是面对面,要“对峙”,就是这个“峙”字,当中有“山”和“寺”的关系。日本禅僧梦窗疎石说:山水没有“得”与“失”,得失在于人心。我觉得,庭园的作与不作都不是得失,与之对峙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枯山水,步步是道场
人物周刊:日本一直推崇侘寂美学,这种美学与枯山水之间有何联系?
枡野俊明:“侘”在日文中,最早说的是一个人在山里隐居的状态,在溪边、泉边或瀑布边。在这样寂寞的地方,如果有个很亲的朋友来访,他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让你到了这样一个地方!“侘”这个词在日文中是“道歉”的意思,“侘寂”最早就是“寂寞”和“道歉”的意思,后来才延伸为一种美学。
枯山水只是给你一个观看空间,“侘寂”则是让你进去,就像一条山里的路。枯山水由石头和地上的苔藓组成,让人感觉比较硬。“侘寂”像是无意的,其实是非常用心地做出无意的感觉,这两种“无意”有所不同。
人物周刊:两者有何共同点吗?
枡野俊明:都是感受自身。你在这种空间里,可以感受到空间和你自己之间的关系。举例来说,如果我是某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或是某个寺庙的住持,会感觉我自己很了不起,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去感受在某个空间里的安心,感受它的美,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物周刊:通常我们觉得水代表生命,有水就有灵性,枯山水没有水,能否解读一下日本枯山水这种“舍水”精髓?
枡野俊明:只把美的东西放你面前,那不算“美”,日本美学在于把美的东西藏起来,让你去猜它的存在,给你一个空间。这种想象的空间是日本的美学,就像你在画海的时候,不可能直接把水画满,留出一个空间,才会让看画的人想象它的无限宽广。
人物周刊:白砂、青苔、褐石,请介绍下三样事物在枯山水意境营造中各自的作用?
枡野俊明:石头是不变的东西,一棵树会因为阳光而倾斜、发生变化,但石头是不会变的,石头的主旨就是“不动”两个字;白砂强调的是“洁净”,如果走过去就会留下印子,它让你觉得没有任何人动过它,它是纯洁无瑕的;青苔首先起到“对比”的作用,在砂没有办法足够温柔表现的地方,需要用青苔来修饰一下,让整个空间看上去在自然地流动。
人物周刊:听说你最早接触枯山水是在京都的龙安寺?
枡野俊明:没错,那是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枯山水,当年我只有10岁,只是跟着家人很普通地路过龙安寺,但看见枯山水觉得很惊讶,寺庙里怎么能有这么漂亮的地方?我小时候也一直住在寺庙里,为什么我们那里就没有?我坐在台座边缘,看了好久,觉得庭院前是这么好看,心里默默地想,如果我们的寺庙也有这样一个地方就好了。我觉得龙安寺的枯山水是最高境界,那里的庭院和周围绿化所形成的紧张感效果非常棒。
人物周刊:去过那么多次京都,能否用几个词来形容下你对京都的感情?
枡野俊明:(想了想)传统。静寂。美。
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
人物周刊:听闻你对中国古诗有一定了解,而且很欣赏苏东坡,可否举例说下其作品对你的打动之处?
枡野俊明:苏轼在日本知名度极高,他是非常棒的作者,他的作品让人非常有想象的空间,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一首七言诗,里面写到“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你要听佛陀说法的音声吗?听呀!佛陀音声在大自然中,生灭潺潺的流水声就是佛陀广长舌的音声。你要看佛陀的样子吗?看呀,青青山岚就是佛陀清净的法身!彻悟佛陀真理的人,可以从一切事相上洞见人生,“溪声山色”,大自然中,自己存在其中,且受到它的影响,这对于僧人和教法颇有影响。
人物周刊:作为禅僧,简单介绍下你眼中的“禅”及禅宗美学?
枡野俊明:禅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通过禅修,我们能达到中间的空,那个本真的自己。禅的具象化表达有多种,我很欣赏梦窗疎石制作的庭园,它将精神内容具象为空间,从立体到平面,又如一休和尚的书法,雪舟住持的水墨山水画,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曾到中国学习绘画,此外禅文化还影响了日本茶道、能剧等等。
我简单地把禅的美学分为7种:第一是不完整,例如一件破损的瓷器。第二是脱俗,例如京都西芳寺(苔寺)的景观。第三是自然,我们通过自己的技术,做出自然的庭院,尽量看不出人为痕迹。第四是去除,在这些美学价值观中,把多余的东西都去掉,留下最简单、最真挚的东西。第五个是寂静,远离喧嚣,回到最安静的地方。第六个是枯槁,人到了一定年纪后,不一定有年轻人那样的想法,我们对美有自己特别的感觉。最后一个是幽玄,它不会让你看到最后是什么,而是通过遮挡或若隐若现的手法,让你对后面的东西有自己的想象。
人物周刊:这次讲演题为“三十亿年之缘”,可否说说取名缘起?
枡野俊明:因为地球诞生了45亿年,而生命诞生了30亿年,我的讲演主题是“共生的艺术”,我们和其他的生命共同生活了30亿年。大家30亿年一起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因为有一个“缘”,大家原本都是生活在一个空间里的,到后来渐渐分裂成国家、民族,以自己为中心。对我来说,原来的“缘”是大家都珍惜在一起的生存状态,这是正确的生存状态。
人物周刊:你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
枡野俊明:长一岁意味着人生年轮增加一圈,年轮究竟包含多少价值?很多人尚不清楚,特别是从工作第一线下来的退休人士,常常有种内心被掏空的感觉,日本妻子把那些退休后的丈夫揶揄为“潮湿落叶”,该词一度成为日本流行语,指掉在地上的枯叶一旦潮湿就紧附在某物上面。人不应该总感叹“我已经老了”,而应该告诉自己“我要好好展现老年人的魅力”,中国南宋时代禅宗灯史《五灯会元》中有句禅语:“老到疏慵无事日,闲眠高卧对青山”,如今年老慵懒的自己,对尘世间一切没有任何留恋,而是每天悠闲地躺着眺望远处青山,可谓老年人从容内心的极致表现。坦然接受衰老,并不是无需注意些什么,仪容、姿势、呼吸,都不可忽视,而且要重视幽默精神,禅的本质在于“实践”,老年人要大胆释放幽默感。
年逾百岁依然与年轻禅僧一起修行的宫崎奕保禅师去世时高寿106岁,他曾说过:“常人认为只要拥有‘何时死去皆可’的达观态度就算开悟了,其实这属于错误想法,唯有平静地活着之人,才算开悟。死很容易,平静地活着,是件难事。”
(感谢七月合作社协助联络专访;实习记者葛明宁协助整理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