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似乎应该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了。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在大声呼喊课改的同时,却仍旧挣扎在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漩涡之中。笔者以为,只有走向学生的需要,只有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是有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活动创新。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为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产生知识的内需,成为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调整、归纳,与学生一起针对问题进行探索,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语言,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笔者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在揭示课题以后,启发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们纷纷举手:“课题中的‘我’是指谁?”“他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心脏是不可能带走的,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含义?”……大家问题纷纷且认识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说:“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朗读起来,初读课文以后,一些简单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剩下的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我让同学们通过细读课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也一一得到了解决。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感。
二、实践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求知,主动探索,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巩固深化。这样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如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重点感受丹顶鹤的美,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有的学生把自己当作丹顶鹤来自我介绍,有的学生通过舞蹈来体现丹顶鹤的美,也有同学直接把美丽的丹顶鹤画了出来,大多数同学则当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丹顶鹤的美。全班学生都有了亲身体验,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他们主动探究,体验创造,合作交流,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这种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实践活动,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获取、巩固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当家做主”的乐趣。当然这种活动的宗旨还应该是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切不可舍本逐末。
三、展开对话,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产生“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对话,让学生质疑,讨论,各抒己见,达到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通过讲读让学生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克服了自身的弱点才不易受骗。学完这一课,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老师今天请来的这只乌鸦,就是被狐狸骗去肉的那只乌鸦。你想对它说点什么?她先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而空出时间让学生展开对话,学生有的说“乌鸦,你以后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样你会饿死的”;有的说“小乌鸦,你听过这句话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还有的说“乌鸦,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呀,不要光听好话而上当受骗”……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对话,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四、引导竞争,激发学生乐学情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语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引进良性竞争,创设竞赛的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相互比评、自我较量、游戏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通过竞争机制的建立,把学生学习情趣提升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学成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成语分类”“成语填空”等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加。在教学古诗时,开展“赛诗会”“古诗分类”“古诗今用”等比赛。这样紧张的学习竞争以及教师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舞,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情绪。
作者简介:胡官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小学校长;陈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有活动创新。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为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产生知识的内需,成为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引导、调整、归纳,与学生一起针对问题进行探索,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语言,帮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笔者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我在揭示课题以后,启发学生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们纷纷举手:“课题中的‘我’是指谁?”“他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心脏是不可能带走的,作者以此为题有什么含义?”……大家问题纷纷且认识程度也在逐步加深,这时我相机引导学生说:“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朗读起来,初读课文以后,一些简单的问题迎刃而解了,剩下的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我让同学们通过细读课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也一一得到了解决。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肖邦至死不忘祖国的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感。
二、实践探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求知,主动探索,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巩固深化。这样能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如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为了让学生重点感受丹顶鹤的美,他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有的学生把自己当作丹顶鹤来自我介绍,有的学生通过舞蹈来体现丹顶鹤的美,也有同学直接把美丽的丹顶鹤画了出来,大多数同学则当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丹顶鹤的美。全班学生都有了亲身体验,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他们主动探究,体验创造,合作交流,既掌握了知识又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这种在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实践活动,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获取、巩固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当家做主”的乐趣。当然这种活动的宗旨还应该是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切不可舍本逐末。
三、展开对话,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产生“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对话,让学生质疑,讨论,各抒己见,达到相互启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狐狸和乌鸦》一课,通过讲读让学生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克服了自身的弱点才不易受骗。学完这一课,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老师今天请来的这只乌鸦,就是被狐狸骗去肉的那只乌鸦。你想对它说点什么?她先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而空出时间让学生展开对话,学生有的说“乌鸦,你以后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样你会饿死的”;有的说“小乌鸦,你听过这句话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还有的说“乌鸦,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呀,不要光听好话而上当受骗”……这种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对话,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四、引导竞争,激发学生乐学情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语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引进良性竞争,创设竞赛的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相互比评、自我较量、游戏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心。通过竞争机制的建立,把学生学习情趣提升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学成语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成语分类”“成语填空”等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加。在教学古诗时,开展“赛诗会”“古诗分类”“古诗今用”等比赛。这样紧张的学习竞争以及教师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舞,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学、乐学”的情绪。
作者简介:胡官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小学校长;陈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