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竞争力,文艺创作是增强文化软实力首要的途径,自古至今文学艺术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了创新的继承是复古,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继承的创新是虚无。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感悟时代,为时代而创作。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论述文艺创作对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继承;创新;文艺创作;民族复兴
1.简述
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新时代更需要文化艺术来丰富和推动社会进步并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优秀的传统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艺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文章合为诗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要符合时事,更重要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对现实社会有一种关切和责任,服务于社会进步。一个民族国家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文化和艺术,往往会成为后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并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如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像“嫦娥奔月”、“鲤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等,成为推动科技文化社会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原点和力量源泉。
2.历史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好文艺创作的传承和创新
艺术创作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巨大,从绸缎上的装饰图案到经幡上的神佛形象无一不启示着敦煌壁画形式和内容的变化。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在临摹研究了大量敦煌壁画后,在人民大会堂的装饰中加入了古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元素使其兼具“新”、“老”之美,更加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团结、包容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暗示和顺应了人民大会堂的使命和地位。这恰好证明了作好文化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与实践,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艺术形式创新一直是艺术生存的命脉。没有创新,艺术形式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从石器时代简单的工具造型到原始社会的岩洞壁画,艺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和演化。艺术形式的每一次划时代的演变都影响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对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艺的生命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期限。
3.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需要做好文艺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习主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创新有两种结果:一是成功的创新。这种创新使成功得以延续和发展最终成为新的艺术形式而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另一种是失败。昙花一现的短暂的闪现。这也是因为,经过社会的筛选和评价后产生的必然结果。民众无法对这种形式产生心里共鸣和认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创作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针对当前文艺工作的主要问题他指出五个方面的措施: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二、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五、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4.综述
概而言之,做好文艺的工作尤其是做好继承与创新对社会与民族的繁荣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是架在历史之河上的长虹,也是凝天地之灵气的珍珠,经历过千万年的洗礼,沉淀和积聚着祖先历史的智慧灵光,尤其是那些不朽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西游记》和《洛神赋图》等,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却更加熠熠生辉,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体会宋代市井生活的趣味,嗅到运河两岸街市上那酒肉的奇香,看到十里八乡物阜民康,听到四面八方歌声悠扬,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百姓灿烂的笑容,合着商人的叫卖声那么相得益彰。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了为取到真经普度众生而坚守信念不畏艰险、不惧妖魔的崇高形象。这些经典也推动了我国文学书画等艺术的繁荣,进而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日心说体系和达芬奇的设计手稿等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自由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它提倡科学,反对蒙昧,摆脱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传统教条;这些进步思想加快了欧洲摆脱黑暗中世纪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这些东西方文化艺术向人们传递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并建立起古代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交响,把远古的智慧带到当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合理的继承以前的优秀文化艺术对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融合现代先进的传播、理念、技术等使当代文化更具魅力,形式內容丰富多样,使其具有更大潜力和力量。所以在我看来文化艺术并没有绝对的“过去式”,培育好继承过去与创造未来这棵幼苗,明天定会变成支撑民族脊梁的参天大树,因为她凝结着我们和祖先同样的信仰、相同的血脉和共通的理想。
作者简介
李学海(1993.01-),男,汉族,籍贯:山东日照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装饰设计,导师:刘芳教授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关键词:继承;创新;文艺创作;民族复兴
1.简述
在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新时代更需要文化艺术来丰富和推动社会进步并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优秀的传统文学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艺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文章合为诗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要符合时事,更重要的是顺应时代潮流,对现实社会有一种关切和责任,服务于社会进步。一个民族国家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精神文化和艺术,往往会成为后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并推动民族的发展进步。如中国古代的许多神话和传说,像“嫦娥奔月”、“鲤鱼跃龙门”、“大禹治水”等,成为推动科技文化社会发展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原点和力量源泉。
2.历史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好文艺创作的传承和创新
艺术创作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影响巨大,从绸缎上的装饰图案到经幡上的神佛形象无一不启示着敦煌壁画形式和内容的变化。著名艺术设计教育家在临摹研究了大量敦煌壁画后,在人民大会堂的装饰中加入了古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元素使其兼具“新”、“老”之美,更加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团结、包容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暗示和顺应了人民大会堂的使命和地位。这恰好证明了作好文化艺术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当然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与实践,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艺术创新的源泉,艺术形式创新一直是艺术生存的命脉。没有创新,艺术形式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从石器时代简单的工具造型到原始社会的岩洞壁画,艺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和演化。艺术形式的每一次划时代的演变都影响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也深深地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精神文化,对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文艺的生命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期限。
3.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需要做好文艺创作的继承与创新
习主席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创新有两种结果:一是成功的创新。这种创新使成功得以延续和发展最终成为新的艺术形式而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另一种是失败。昙花一现的短暂的闪现。这也是因为,经过社会的筛选和评价后产生的必然结果。民众无法对这种形式产生心里共鸣和认同。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创作的地位和作用。
另外,针对当前文艺工作的主要问题他指出五个方面的措施: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二、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五、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4.综述
概而言之,做好文艺的工作尤其是做好继承与创新对社会与民族的繁荣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是架在历史之河上的长虹,也是凝天地之灵气的珍珠,经历过千万年的洗礼,沉淀和积聚着祖先历史的智慧灵光,尤其是那些不朽的作品,如:《清明上河图》、《西游记》和《洛神赋图》等,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洗礼却更加熠熠生辉,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体会宋代市井生活的趣味,嗅到运河两岸街市上那酒肉的奇香,看到十里八乡物阜民康,听到四面八方歌声悠扬,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百姓灿烂的笑容,合着商人的叫卖声那么相得益彰。在《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了为取到真经普度众生而坚守信念不畏艰险、不惧妖魔的崇高形象。这些经典也推动了我国文学书画等艺术的繁荣,进而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的日心说体系和达芬奇的设计手稿等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自由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它提倡科学,反对蒙昧,摆脱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传统教条;这些进步思想加快了欧洲摆脱黑暗中世纪的步伐,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这些东西方文化艺术向人们传递了无穷的精神力量并建立起古代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时空交响,把远古的智慧带到当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科学合理的继承以前的优秀文化艺术对当代的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融合现代先进的传播、理念、技术等使当代文化更具魅力,形式內容丰富多样,使其具有更大潜力和力量。所以在我看来文化艺术并没有绝对的“过去式”,培育好继承过去与创造未来这棵幼苗,明天定会变成支撑民族脊梁的参天大树,因为她凝结着我们和祖先同样的信仰、相同的血脉和共通的理想。
作者简介
李学海(1993.01-),男,汉族,籍贯:山东日照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装饰设计,导师:刘芳教授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