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当代艺术摄影界,有一个名字在近期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朱岚清。朱岚清是一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2014年,她凭借作品《负向的旅程》斩获第六届三影堂摄影奖。2015年,又夺得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如果说拿三影堂奖时朱岚清兴奋且有些意外。那么,阿尔勒发现奖对于她来说就是业内的权威认可,虽然她自己说,只是因为“很幸运,刚好这次发现奖的评委喜欢我的作品而已”。
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有388位艺术家参展,从中脱颖而出相当不容易。评委之一 ——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萨姆·斯道兹对朱岚清作品印象极为深刻,对主题和手法都大加赞赏。朱岚清倒说,得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下自己在做的事情,以及未来更长远的计划。比起诱人的20万元奖金,她似乎更看重奖项附带的一个奖励:可以去2016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办展览,以及出版个人影集的机会。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年轻的小姑娘显然有着很多、很冷静、很缜密的思考。
真实的故乡
因为远离家乡去北京上学,朱岚清利用每次寒暑假回家的机会拍摄她的故乡——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东山岛。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往返于城市和乡间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恐怕是每次返乡都躲不掉的。而每一次的归乡也不过是又一次的旅行而已,虽然你在往“回”走,但你和你的故乡却都在被时代的洪流向“前”推动。这也许是朱岚清为这个作品命名为“负向的旅行”所要表达的。朱岚清以“八尺门”、“家”、“食物、土地、神”、“海”作为线索,将返乡期间做的断续的影像记录重构成一个她所表达的故乡。
朱岚清的妈妈在当地旅游局工作,小时候朱岚清经常是从家里的那些旅游宣传册去认识东山岛的。决定拍摄家乡这个项目之后,朱岚清首先买了一张地图,开始去到周边一些陌生的地方。开始时是坐大巴,后来买了辆摩托车,可以到处停停看看拍拍。拍摄故乡令朱岚清对故乡的认识更加完整,故乡对她来说也更加真实,它不再只停留在宣传册里,也不仅存在于长辈们的口述中,而是自己认真去看去感受到的真实。
活在过去的奶奶
在《负向的旅程》中,朱岚清穿上了奶奶压箱底的一件曾祖母留下来的老衣服,她说穿上这件衣服仿佛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对话。奶奶是《负向的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当地的语言中将奶奶称为阿嬷。奶奶的世界与朱岚清是那样的不同,奶奶用农历记日,熟记每个神仙的诞辰和节日,一年四季都穿着斜襟的布衣,带着银镯和玉镯,竖着几十年不变的发髻。奶奶永远不会说“我爱你”三个字,但她却会在神仙面前祈祷你平安健康。说起奶奶,朱岚清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记得小时候,阿嬷有天从院子摘了几朵花,告诉我这叫指甲花,是可以染指甲的,我听了很开心。阿嬷把花斟碎,用白纱布把花包在我的指甲上,纱布拆开后,我的指甲果然红了好一阵。”
摄影的意义
初中时,朱岚清开始喜欢摄影,跟爷爷借了一台傻瓜照相机,去照相馆买胶卷拍照。拍的第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是她从小长大的村子里那些老房子,“虽然拍得不好看,不过也算是最早的比较有意识的拍摄行为了,然后基本从那时开始,我就确定要把摄影当做我的职业。”那时的朱岚清是个异常敏感的小姑娘,喜欢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周边的各种事物。大学如愿的考上了“人大”学习摄影,朱岚清却反而迷惘于“为赚钱而拍摄”和“为喜好而拍摄”之间的平衡,不知道毕业后应该成为一名怎样的摄影师。后来她发现摄影应该是用来创作和表达个人想法的工具,认识到这里便释怀了,也想通了摄影对于自己的意义。
做一本书
朱岚清从不讳言自己对书的喜爱,并痴迷于将书拿在手上触摸、摩挲、翻阅的感觉。她觉得做手工书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既不会花费很多成本,又能完整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不用考虑机器印刷时出现的很多麻烦问题,可以调动自己所有的想象力,更自由地创作。
目前为止朱岚清的每个作品都有做成手工书,第一个手工书《 ?×?:关于信任的肖像试验》便拿到了法国PHOTOEYE年度最佳摄影书提名,这显然给了朱岚清更多的自信。由于参与了OFPIX工作室的故乡手工书项目,朱岚清将在这个项目中做的手工书作品不断更新、完善、修改,之前在三影堂展时这本书的封面和一部分内容就与现在的终版并不太一样,这也许就是手工书的特点,可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想法。这本最终的《负向的旅程》手工书,封面使用的是从家乡找到的布料缝制的,内页采用活页相册的装订方式,里面除了大小不同的照片,还有各种拉页,折页和香卡。阅读者必须与这本书互动,解开封套的带子,拉开折页,触摸不同质感的卡纸,闻一闻香片的气味,凡是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它印象深刻。朱岚清希望如果有可能,她的每一个作品都做一个手工书。
2016年刚开年,朱岚清就入选了Photo Boite从世界范围内选出的“2016年度30位30岁以下的杰出女性摄影师”名单。这是个好的开始,而朱岚清也已将2016年安排得满满:3-5月会去瑞士进行一个不久前申请到的“SMArt-FDDM-瑞士居住项目”的创作,7-9月份会去法国阿尔勒摄影季参展以及讨论个人影集的事。当然她最上心的是还要继续拍摄个人项目《百亿新城》。总之,闲不下来是一定的,但依旧离不开故乡、旅途,陌生感和探索的主题。
朱岚清:关于信任的肖像实验
时间:2011-2012地点:北京/武汉/大连 陌生人可以互相信任么?
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有多近?
这些好奇让我开始了这个项目:关于信任的肖像实验。我让完全陌生的两个普通人像是朋友或恋人一样在镜头前拍下一张合影。 我在网络上发布了项目的具体情况征集报名者。通过手机短信向他们沟通拍摄合影的地点、时间,同时也确认这两位参与者对于对方而言确实是位“陌生人”。 在拍摄完成后,我简单地采访了他们对于信任的看法。
《 ?×?:关于信任的肖像试验》手工书
在开始制作前,我想象它应该是一本很轻薄的小册子,它可以在人们手中传阅,就像以前我们在课堂上偷偷传给同学的漫画书或杂志。在内页的材质上,用了一种我从高中起就很喜欢的硫酸纸。每一张硫酸纸上都有一对参与者的名字,在他们的照片和采访文字中间起着间隔的作用。
我很珍重他们所告诉我的那些他们对于信任的看法和理解。我把那些有意味的句子印出来裁切成一条条,编织成一个袋子,正好可以装进这本小册子。
《负向的旅程》的四个线索:
八尺门:八尺门是连接东山岛与陆地之间的渡口,无论是离开故乡或是回到故乡,都要经过这里。一闻到八尺门的海腥味,我就知道到家了。
家:我的家在村子的最里头,每天放学回家,我要经过北市场,进入村子里,绕过那些大的小的水泥路、土路,还有那些摇摇晃晃的废弃老瓦房,最后经过祠堂前的小广场和一个池塘,才能到家。食物、土地、神:在闽南的民间信仰很兴盛,小時候,奶奶经常带我去外面的寺庙拜拜,而每逢重要的日子,村子里也会有各种重要的拜神仪式。这些信仰从小影响着我,贯穿在我的生活当中。海:东山岛是一个海岛,海是一个岛屿最重要的一部分,每次回家,我都会坐公共汽车去不同的海滩看海。
Q&A
Q:《负向的旅程》虽然表达了浓烈的乡愁和淡淡的伤感,但似乎你放在里面的情绪是可控的,而不是无限蔓延的,你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A:当我在拍摄照片或者做手工书时我并没有觉得我是在做一个关于乡愁的作品,我只是想从我自己的角度去拍摄故乡,做一本关于东山岛的手工书。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东山岛的日常的场景,普通的人的肖像,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它虽然琐碎,但我仍然在寻找一个线索去把它们组织起来,而不是让它们散落着并带着情绪无限蔓延开的。我不喜欢煽情的电影,我喜欢认真讲故事的电影,当故事展开时,情绪自然会发生。
Q:你曾说“希望用图像‘对抗’那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变化”,你觉得你的这组作品可以做到吗?
A:我想要用拍摄去赋予那些不起眼的事物以力量,从而让被拍摄的事物足以自身去“对抗”这些外来的变化。我不想要让这些照片成为一种来自过去的物证而引人感伤,那样也不能称之为“对抗”。
Q:阿嬷是个怎样的人,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阿嬷带给我一个来自过去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来自过去的传统,过去的经验。她的生活,与她的双手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她在冬至做汤圆,在春节做红龟粿、甜粿,每到有神明诞辰必会祭拜,看到市场上有好的虾,她会买回来煮熟晒成虾干,每天出太阳时便拿出来晒,天一黑或阴雨天就要收起来。我最喜欢吃甜粿,她每次都会出锅前先舀一碗等我回来吃,再把剩下的拍平,因为做完之后的那一整块甜粿就得等着拿去祭拜了,拜完后才能分了吃掉。
Q:你的展览是将手工书和展板展览这两种方式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例子,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方式的?觉得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A:在条件允许下,直接展出手工书我觉得当然是对作品最完整的呈现,它既很好地呈现了作品内部,也带来阅读的节奏和乐趣。但是在一个较大的展览中时,手工书的缺点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也少有人有兴趣停下来阅读完。阅读这一行为,也许还是放在一个较私密的空间会更适合。所以有时就需要结合墙上的展览,书页可以成为平面的作品,书的立体结构也可以在墙上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我想这也是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
Q:在三影堂那次的呈现和集美?阿尔勒这次的呈现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谈一谈你的想法吗?另外在厦门喂空间的个展与摄影节的这种展示,你觉得有哪些不一样?
A:其实每次做一个展览的设计,我都是希望可以在有限的展线上,最完整地呈现出作品。在设计这次展出方式时,我的出发点是,当一个从来没有看过我的作品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东山岛这个地方的人,可以如何进入到这个作品里并开始对这个作品有认识。所以当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对手工书的线索(四个章节)介绍的展示。在厦门喂空间的个展,主要还是根据当时的策展人王琦的概念和想法去做的。我觉得也很好,我喜欢看别人怎么去做,跟我自己对待自己的作品是很不一样的方式。
Q:同样是经历过远离故乡进入现代化都市学习生活或工作,再回到故乡,你认为90后这一代对故乡的感情与父辈那一代有哪些不同?
A:我觉得像我们父辈这一代,可能更多人是很自然地就会选择回到故乡并开始建立耕耘自己的家庭。而我们这一代则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诱惑也更多,也似乎更多人会选择留在现代化都市中。对故乡的感情没有那么沉重,但也许会更纯粹,不会有那么多负担。
Q:通常你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今后的作品会更关注于哪些方向的问题,会继续做手工书吗?
A:在近期的创作中因为使用到更综合性的素材以及想要呈现一种更多线的叙述方式,所以会面临一个整合上的困难,这也跟我的思维方式有关,很难去梳理、理清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后的作品会更关注一些特殊的地点,以及继续探讨人与地方的关系(听起来很大?)。有适合的项目时还是会做手工书。
Q: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摄影师或艺术家有哪些?
A:喜欢很多,并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的启发。比如杰夫·沃尔,米田知子,乔尔?斯坦菲尔德等等,他们都在不同阶段影响过我。
Q:你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文艺/文静的人吗?你在之前的采访中说你喜欢摇滚乐,感觉跟你的个性反差还蛮大的,说几个你喜欢的乐队或者歌曲吧。
A:我一点也不文静,喜欢摇滚乐的人各种各样 (哈哈),所以也有我这样的,其实我的性格跟价值观跟摇滚乐还是挺相通的。喜欢的歌手和乐队也很多,现在跳进脑海里的有:Patti Smith, L7, Blonde Redhead,Lush,OMD,TheHuman Leauge……以及最近特别喜欢一种音乐风格叫vaporwave,很适合在工作时听。
如果说拿三影堂奖时朱岚清兴奋且有些意外。那么,阿尔勒发现奖对于她来说就是业内的权威认可,虽然她自己说,只是因为“很幸运,刚好这次发现奖的评委喜欢我的作品而已”。
2015“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共有388位艺术家参展,从中脱颖而出相当不容易。评委之一 —— 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总监萨姆·斯道兹对朱岚清作品印象极为深刻,对主题和手法都大加赞赏。朱岚清倒说,得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当下自己在做的事情,以及未来更长远的计划。比起诱人的20万元奖金,她似乎更看重奖项附带的一个奖励:可以去2016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办展览,以及出版个人影集的机会。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年轻的小姑娘显然有着很多、很冷静、很缜密的思考。
真实的故乡
因为远离家乡去北京上学,朱岚清利用每次寒暑假回家的机会拍摄她的故乡——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的东山岛。对于很多在外漂泊的人来说,往返于城市和乡间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恐怕是每次返乡都躲不掉的。而每一次的归乡也不过是又一次的旅行而已,虽然你在往“回”走,但你和你的故乡却都在被时代的洪流向“前”推动。这也许是朱岚清为这个作品命名为“负向的旅行”所要表达的。朱岚清以“八尺门”、“家”、“食物、土地、神”、“海”作为线索,将返乡期间做的断续的影像记录重构成一个她所表达的故乡。
朱岚清的妈妈在当地旅游局工作,小时候朱岚清经常是从家里的那些旅游宣传册去认识东山岛的。决定拍摄家乡这个项目之后,朱岚清首先买了一张地图,开始去到周边一些陌生的地方。开始时是坐大巴,后来买了辆摩托车,可以到处停停看看拍拍。拍摄故乡令朱岚清对故乡的认识更加完整,故乡对她来说也更加真实,它不再只停留在宣传册里,也不仅存在于长辈们的口述中,而是自己认真去看去感受到的真实。
活在过去的奶奶
在《负向的旅程》中,朱岚清穿上了奶奶压箱底的一件曾祖母留下来的老衣服,她说穿上这件衣服仿佛是在与历史进行一场对话。奶奶是《负向的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在当地的语言中将奶奶称为阿嬷。奶奶的世界与朱岚清是那样的不同,奶奶用农历记日,熟记每个神仙的诞辰和节日,一年四季都穿着斜襟的布衣,带着银镯和玉镯,竖着几十年不变的发髻。奶奶永远不会说“我爱你”三个字,但她却会在神仙面前祈祷你平安健康。说起奶奶,朱岚清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记得小时候,阿嬷有天从院子摘了几朵花,告诉我这叫指甲花,是可以染指甲的,我听了很开心。阿嬷把花斟碎,用白纱布把花包在我的指甲上,纱布拆开后,我的指甲果然红了好一阵。”
摄影的意义
初中时,朱岚清开始喜欢摄影,跟爷爷借了一台傻瓜照相机,去照相馆买胶卷拍照。拍的第一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是她从小长大的村子里那些老房子,“虽然拍得不好看,不过也算是最早的比较有意识的拍摄行为了,然后基本从那时开始,我就确定要把摄影当做我的职业。”那时的朱岚清是个异常敏感的小姑娘,喜欢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周边的各种事物。大学如愿的考上了“人大”学习摄影,朱岚清却反而迷惘于“为赚钱而拍摄”和“为喜好而拍摄”之间的平衡,不知道毕业后应该成为一名怎样的摄影师。后来她发现摄影应该是用来创作和表达个人想法的工具,认识到这里便释怀了,也想通了摄影对于自己的意义。
做一本书
朱岚清从不讳言自己对书的喜爱,并痴迷于将书拿在手上触摸、摩挲、翻阅的感觉。她觉得做手工书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既不会花费很多成本,又能完整的传达自己的想法,不用考虑机器印刷时出现的很多麻烦问题,可以调动自己所有的想象力,更自由地创作。
目前为止朱岚清的每个作品都有做成手工书,第一个手工书《 ?×?:关于信任的肖像试验》便拿到了法国PHOTOEYE年度最佳摄影书提名,这显然给了朱岚清更多的自信。由于参与了OFPIX工作室的故乡手工书项目,朱岚清将在这个项目中做的手工书作品不断更新、完善、修改,之前在三影堂展时这本书的封面和一部分内容就与现在的终版并不太一样,这也许就是手工书的特点,可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想法。这本最终的《负向的旅程》手工书,封面使用的是从家乡找到的布料缝制的,内页采用活页相册的装订方式,里面除了大小不同的照片,还有各种拉页,折页和香卡。阅读者必须与这本书互动,解开封套的带子,拉开折页,触摸不同质感的卡纸,闻一闻香片的气味,凡是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对它印象深刻。朱岚清希望如果有可能,她的每一个作品都做一个手工书。
2016年刚开年,朱岚清就入选了Photo Boite从世界范围内选出的“2016年度30位30岁以下的杰出女性摄影师”名单。这是个好的开始,而朱岚清也已将2016年安排得满满:3-5月会去瑞士进行一个不久前申请到的“SMArt-FDDM-瑞士居住项目”的创作,7-9月份会去法国阿尔勒摄影季参展以及讨论个人影集的事。当然她最上心的是还要继续拍摄个人项目《百亿新城》。总之,闲不下来是一定的,但依旧离不开故乡、旅途,陌生感和探索的主题。
朱岚清:关于信任的肖像实验
时间:2011-2012地点:北京/武汉/大连 陌生人可以互相信任么?
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有多近?
这些好奇让我开始了这个项目:关于信任的肖像实验。我让完全陌生的两个普通人像是朋友或恋人一样在镜头前拍下一张合影。 我在网络上发布了项目的具体情况征集报名者。通过手机短信向他们沟通拍摄合影的地点、时间,同时也确认这两位参与者对于对方而言确实是位“陌生人”。 在拍摄完成后,我简单地采访了他们对于信任的看法。
《 ?×?:关于信任的肖像试验》手工书
在开始制作前,我想象它应该是一本很轻薄的小册子,它可以在人们手中传阅,就像以前我们在课堂上偷偷传给同学的漫画书或杂志。在内页的材质上,用了一种我从高中起就很喜欢的硫酸纸。每一张硫酸纸上都有一对参与者的名字,在他们的照片和采访文字中间起着间隔的作用。
我很珍重他们所告诉我的那些他们对于信任的看法和理解。我把那些有意味的句子印出来裁切成一条条,编织成一个袋子,正好可以装进这本小册子。
《负向的旅程》的四个线索:
八尺门:八尺门是连接东山岛与陆地之间的渡口,无论是离开故乡或是回到故乡,都要经过这里。一闻到八尺门的海腥味,我就知道到家了。
家:我的家在村子的最里头,每天放学回家,我要经过北市场,进入村子里,绕过那些大的小的水泥路、土路,还有那些摇摇晃晃的废弃老瓦房,最后经过祠堂前的小广场和一个池塘,才能到家。食物、土地、神:在闽南的民间信仰很兴盛,小時候,奶奶经常带我去外面的寺庙拜拜,而每逢重要的日子,村子里也会有各种重要的拜神仪式。这些信仰从小影响着我,贯穿在我的生活当中。海:东山岛是一个海岛,海是一个岛屿最重要的一部分,每次回家,我都会坐公共汽车去不同的海滩看海。
Q&A
Q:《负向的旅程》虽然表达了浓烈的乡愁和淡淡的伤感,但似乎你放在里面的情绪是可控的,而不是无限蔓延的,你是有意这样做的吗?
A:当我在拍摄照片或者做手工书时我并没有觉得我是在做一个关于乡愁的作品,我只是想从我自己的角度去拍摄故乡,做一本关于东山岛的手工书。这里面包含了很多东山岛的日常的场景,普通的人的肖像,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它虽然琐碎,但我仍然在寻找一个线索去把它们组织起来,而不是让它们散落着并带着情绪无限蔓延开的。我不喜欢煽情的电影,我喜欢认真讲故事的电影,当故事展开时,情绪自然会发生。
Q:你曾说“希望用图像‘对抗’那些让人措手不及的变化”,你觉得你的这组作品可以做到吗?
A:我想要用拍摄去赋予那些不起眼的事物以力量,从而让被拍摄的事物足以自身去“对抗”这些外来的变化。我不想要让这些照片成为一种来自过去的物证而引人感伤,那样也不能称之为“对抗”。
Q:阿嬷是个怎样的人,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阿嬷带给我一个来自过去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来自过去的传统,过去的经验。她的生活,与她的双手是紧密相连的。比如她在冬至做汤圆,在春节做红龟粿、甜粿,每到有神明诞辰必会祭拜,看到市场上有好的虾,她会买回来煮熟晒成虾干,每天出太阳时便拿出来晒,天一黑或阴雨天就要收起来。我最喜欢吃甜粿,她每次都会出锅前先舀一碗等我回来吃,再把剩下的拍平,因为做完之后的那一整块甜粿就得等着拿去祭拜了,拜完后才能分了吃掉。
Q:你的展览是将手工书和展板展览这两种方式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例子,你是如何看待这两种方式的?觉得它们各有哪些特点?
A:在条件允许下,直接展出手工书我觉得当然是对作品最完整的呈现,它既很好地呈现了作品内部,也带来阅读的节奏和乐趣。但是在一个较大的展览中时,手工书的缺点则是比较容易被忽视,也少有人有兴趣停下来阅读完。阅读这一行为,也许还是放在一个较私密的空间会更适合。所以有时就需要结合墙上的展览,书页可以成为平面的作品,书的立体结构也可以在墙上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我想这也是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
Q:在三影堂那次的呈现和集美?阿尔勒这次的呈现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谈一谈你的想法吗?另外在厦门喂空间的个展与摄影节的这种展示,你觉得有哪些不一样?
A:其实每次做一个展览的设计,我都是希望可以在有限的展线上,最完整地呈现出作品。在设计这次展出方式时,我的出发点是,当一个从来没有看过我的作品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东山岛这个地方的人,可以如何进入到这个作品里并开始对这个作品有认识。所以当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对手工书的线索(四个章节)介绍的展示。在厦门喂空间的个展,主要还是根据当时的策展人王琦的概念和想法去做的。我觉得也很好,我喜欢看别人怎么去做,跟我自己对待自己的作品是很不一样的方式。
Q:同样是经历过远离故乡进入现代化都市学习生活或工作,再回到故乡,你认为90后这一代对故乡的感情与父辈那一代有哪些不同?
A:我觉得像我们父辈这一代,可能更多人是很自然地就会选择回到故乡并开始建立耕耘自己的家庭。而我们这一代则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诱惑也更多,也似乎更多人会选择留在现代化都市中。对故乡的感情没有那么沉重,但也许会更纯粹,不会有那么多负担。
Q:通常你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今后的作品会更关注于哪些方向的问题,会继续做手工书吗?
A:在近期的创作中因为使用到更综合性的素材以及想要呈现一种更多线的叙述方式,所以会面临一个整合上的困难,这也跟我的思维方式有关,很难去梳理、理清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后的作品会更关注一些特殊的地点,以及继续探讨人与地方的关系(听起来很大?)。有适合的项目时还是会做手工书。
Q:对你影响比较大的摄影师或艺术家有哪些?
A:喜欢很多,并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不同的启发。比如杰夫·沃尔,米田知子,乔尔?斯坦菲尔德等等,他们都在不同阶段影响过我。
Q:你在生活中是一个非常文艺/文静的人吗?你在之前的采访中说你喜欢摇滚乐,感觉跟你的个性反差还蛮大的,说几个你喜欢的乐队或者歌曲吧。
A:我一点也不文静,喜欢摇滚乐的人各种各样 (哈哈),所以也有我这样的,其实我的性格跟价值观跟摇滚乐还是挺相通的。喜欢的歌手和乐队也很多,现在跳进脑海里的有:Patti Smith, L7, Blonde Redhead,Lush,OMD,TheHuman Leauge……以及最近特别喜欢一种音乐风格叫vaporwave,很适合在工作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