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不会产生智慧和灵感。”兴趣能叩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生动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参与性。数学科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手臂这一摆,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有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3=3/0=3×0=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迅速点燃思维的火花,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症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我们可出示这样的习题:某商店运来600个月饼,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月饼,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月饼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月饼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月饼并不是一回事。
四、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排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排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排球的线距离球一米远,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者联通:025358内蒙古赤峰市克旗同兴镇总校)
一、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生动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参与性。数学科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手臂这一摆,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二、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
有时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3=3/0=3×0=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迅速点燃思维的火花,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症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我们可出示这样的习题:某商店运来600个月饼,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月饼,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月饼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月饼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月饼并不是一回事。
四、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 ,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排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排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排球的线距离球一米远,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者联通:025358内蒙古赤峰市克旗同兴镇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