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参与式学习”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i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班级教学通常采取全班活动的方式,其最大缺陷在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没有相互间的人际交往。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之一就在于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有机地组织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普遍地提高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成绩,并且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集体意识、合作意识的形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但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参与式学习方法在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操作上的形式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班级“小社会”的角度对参与式学习进行了观察与反思。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现状与反思
  1.理解的片面性。“参与式学习就是分组讨论”,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学生的参与就是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以4~6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而且在分组时强调组内成员在学习能力上或学习水平上要异质。我们期望所有学生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时个人的责任;也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且相互信任、解决产生的分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发现新的规律。把学生进行组内成员异质分组,期望以此产生不同程度的认识或理解,进而引发讨论、提高或完善学生个体的认识,促进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进行知识系统的意义建构。
  2.操作的形式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做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后,让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有调查表明“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显著地提高大面积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在评价一节公开课或观摩课时,有一个评价的方面就是课堂气氛,但我们很可能忽视了一些小组中,存在着一些学生没有发言,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困惑,难以形成意识上的冲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产生的弊端。由于对“参与式学习方法”的误解和运用不当,在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甚至没有从参与式学习中受益。这样导致一种局面,处于学习优势的学生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或所有时间,并能作为代表进行汇报与交流,而处于学习劣势的学生几乎没有公开表达的机会,降低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导致班内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这样的局面,进一步发展,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学习方法的策略
  1.心理疏导。不管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或是其他形式的参与方式,要想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必须打消学生心理上的顾虑。尤其不能让学生因为讲不好而不讲、不能因为不会讲而不讲。我任教的是六年级,经常对学生重复我对参与的理解,我鼓励学生说:“会的同学可以多讲一些,不太会的同学可以少讲一些,不会的同学可以说说你的困惑和疑问。”以此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与表现意识以及在群体活动中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协调能力等社会能力。老师要想同学之间没有偏见,能够尽可能地相互信任、平等对话,老师首先要做好榜样。在心理疏导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能识别老师是否公平对待每个人。”
  2.逐步训练,从低起点提升基础。参与式学习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建构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建构知识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机进入,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资源,多设几个问题情境,即为学生多提供几个知识的生长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做好铺垫。这里讲和铺垫不一定是讲授,可以是从低起点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提升基础。让更多的甚至是所有的学生有积极参与的基础。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对处于学习劣势的学生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班级是社会的缩影,处于学习劣势的学生期待着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因此,我要求成绩较好的学生多启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以身作则给予更多善意的提醒和提示,引导他们把想法完整地说出来。在独立练习、思考或小组讨论时,我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关注处于学习劣势的学生。我经常问:“你想到什么?能不能说给我听听”“你想得很好,为什么这样想呢?”这样做可以初步打消学生的顾虑,放松他们的心情,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师的帮助。
  4.参与式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是进行参与式学习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作为选择参与形式的逻辑起点。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他们的风格和习惯,其学习效果会更好。例如,具体体验型学习者一般不太喜欢理论性较强的讲座或阅读,而更喜欢人际间的活动,如小组练习、模拟、相互反馈等;反思观察型学习者偏爱讲座和其他接受性学习方式,不太习惯过多的人际互动;抽象概括型学习者喜欢进行案例分析和理论性阅读,不太习惯体验性活动;积极试验型学习者喜欢做实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对别人的反馈比较重视,不太喜欢抽象的理论灌输。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