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应时之作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stt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曾几何时,由于中国对外的封闭与隔阂,在近代的音乐史上曾留下不少西方人对中国音乐的误读乃至文化歧视的记忆,如在柏辽兹、利玛窦等西方人眼里的中国音乐竟然是“刺耳、喧闹、作呕、乱作一团”的代名词。这些误解的形成无不是因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盛行和中国音乐缺乏与他民族的交流与沟通所造成。同样,在近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之初,中国人始闻外民族音乐时除了觉得“繁音促节、礁杀无序”之外也是几无它感。回顾这些并不久远的记忆,不禁令我们反思甚多。
  即使是时至当代,若论及对世界音乐的了解,我们除了欧洲的创作音乐以外也是可谓知之甚少,如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用《欧洲音乐史》替代《外国音乐史》,造成用西欧古典音乐概全世界音乐的历史性偏差,把学生的视野搞得很窄,对欧洲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几乎一无所知。随着人们音乐文化视野的日益扩大,发现越来越多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正展示着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文化,还是美国的爵士、布鲁斯,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在新世纪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曾一再提到:“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①
  近年来,对世界民族音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也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在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就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也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贯彻执行这一现代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教育部在新世纪伊始最新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加以强调。虽然对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它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目前专门从事这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能够完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也寥寥无几。其中,教材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此形势下,2004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王耀华、王州编著的《世界民族音乐》,也正如作者在书中“后记”所写:“为了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已成为必然。顺应这一发展趋向,我们编写了这一教材。”②该书作为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了全国17所高师音乐院系通力合作推出的“新世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材系列”中的一部,集中体现了这一集体项目以“适应《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衷。
  这本按教材体例编写的著作也是王耀华先生在“世界民族音乐”这一研究领域里多年辛勤耕耘,继他六年前《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一书之后的后续研究成果。从篇幅来看,全书洋洋四十万言只保留了《概论》少量的文字,而三分之二强的篇幅是重新充实的内容,与原《概论》的主要区别是更多着力于具体的各个地区、国家的传统音乐题材形式、乐器及其音乐的介绍,并增加了大量的“曲目赏析”,试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体会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传统音乐特色,进而从理性上做简要总结。
  全书的体例安排科学得当,条理清晰。分为绪论、主体正文与附录三大部分,与《概论》相比略有调整:将原《概论》中的第一章的全部内容或删、或并入绪论中,而更显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绪论中首先对“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问题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和阐述。其中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世界民族的数量、地理分布、经济类型、人种构成、语言系属、宗教信仰,以及作为文化脉络中的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等意识形态的关系,还有对世界音乐文化区划分的理论依据的阐释。绪论中,作者还提出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而后进一步特别说明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为了更便于理解各民族音乐的固有特征,本书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是以狭义的“民族音乐”(即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
  全书主体部分的结构依据作者对世界民族音乐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黑人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九个音乐文化区的划分而分为九大章。每一章又分为三个部分(三节),第一节是“概述”,对所介绍的文化区的地理、历史、民族、哲学、宗教、语言等整体情况作总览式的扫描,使读者对该文化区首先有了一个全面、概括性的印象,这种理论的先行则非常有利于对随后介入的具体音乐形态的感知与认识。
  在每一章的第一节是对各个国家、民族“主要音乐题材、乐器及其音乐”的介绍,也是全书的重头篇幅所在,由于作者前期资料准备工作的充分,使得这一部分展现的材料极其丰富、翔实,所涉及到国家、地区、民族的乐种、曲目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书中长达38页的篇首目录即可窥见一斑。在这一部分的结构安排上,先是以“目”为单位逐个介绍该文化区中较具代表性国家的民族音乐形态,在“目”的下一层次是每个国家的代表性乐种,对每一乐种的介绍又分为“述略”和“曲目赏析”两个部分,就是这样,作者在对每一个文化区音乐形态的介绍时都通过这种章、节、目等六个层次的树状子目录的安排、富有逻辑性的条分缕析的叙述,而使得读者能够比较清晰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性到感性多层次、多视角地掌握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状况。之后,在每一章的第三节,经过建立在前面对大量乐种曲目的感性认识上,作者再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所涉及文化区音乐的整体特征诸如音阶、节奏、织体、结构等方面做言简意赅的章节性总结。
  《世界民族音乐》还在书中提供学生(读者)比教材本身更为详尽而丰富的资料,其中包括文字的、图像的、与声像相关的。如反映在可供加强视觉认知的书中附录一的“世界民族乐器图选”、可供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书目的附录二的包括中、日、英三种文字的“参考文献目录”以及作为声像辅助教学的“曲目赏析资料来源细目表”(附录三),都提供给在世界民族音乐这一领域学习、研究者方便而有效的路标,使得该书无论是作为教材使用,还是作为独立的阅读文本都具有较大的普适性。
  该书作者王耀华先生常年潜心于民族音乐学的教学与研究,以本土文化为起点圆心,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福建南音、中国传统音乐、中日音乐比较以至世界民族音乐,勾画了一个立足本土的“同心圆”。特别是近年来,王先生在广泛收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着眼于全球视野的音乐文化研究,并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由于这一教材的问世,即宣告了“世界民族音乐”这一课程就此在全国较大范围内的普通高校中被列入了必修课的专业目录,这对于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全书在指导思想上均体现了在观念上力求突破以往唯中西关系二元的思维格局,进而转向全球化,学习人类音乐的多样性,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音乐文化观。
  只有当我们真正处于这种多元文化的视野之下,并通过对该书中所提供的关于世界民族音乐全面而详尽的知识体系的广泛受益与获取(如世界音乐中节奏、旋律、音色、律制等形态特征的多样化、五声音乐的全球性……),才会理解世界各民族由于文化背景和审美心理的不同而创造出的音乐在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并非不及之不同,并且还会发现在这些世界民族音乐中尚存着诸多超越于这些差异的共同因素。而这种人类音乐中的共性(世界性)就成为不同民族之间思想交流、感情相通的共同基础,也是民族间相互借鉴、融汇共进的重要前提。
  由此还引发我们对本民族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如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提法的理解,就应当是指只有当一种民族音乐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世界性时,其民族性才会更容易引起其他各民族的共鸣和普遍理解而具有更大的接受范围,从而走向世界。还可以认识为,任何一种音乐,包括那些所谓具有“世界性”的,它必然是归属于某个民族而首先具有民族性,并不存在一种脱离民族性的世界性。所以也可以说,“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并且,这种具有一定世界性的民族音乐,只有同时也具有其它民族所不具备的特异之美时,才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拨动他民族心灵的弦索,产生审美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从而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见,在音乐中,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土与多元本来就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更应体现其相互依存的统一性与融合性。所以,只有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国音乐放置世界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与相互对照,并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展它的民族性,从而取得世界性的认同。
  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惟有打破封闭、隔阂,进一步加大开放性,在教育中实践多元化的理念,才能做到对世界音乐有一宏观的了解,才知道我们与其它音乐文化区,其它民族、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共同之处与独特之处?本民族音乐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只有在这种以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思想指导下,既超越“自文化中心论”,同时也消解“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让音乐教育重新回到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起点上来,才能加快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融合进程,在音乐教育上主动与国际接轨,而不再是被动的技法输入,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性格局。“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让下一代重复我们的不足,不要让‘中国缺少对世界的了解,世界缺乏对中国的理解’的局面继续存在下去。”③
  可见,面向世界全方位的开放,追求多元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一定会跳出原先狭窄的圈子,以新鲜的口味、喜悦的心情来品尝、共享世界上绚丽多彩、营养丰富的各种音乐,从中汲取活力,更好地发展本民族的音乐事业。”④这也是《世界民族音乐》一书得以问世的初衷及其现实意义所在。
  
  ①黄凌飞.《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3页
  ②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493页
  ③王耀华.《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99页
  ④陈自明.《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中国音乐》1995年第2期,69页
  
  施咏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案例特点  秉承传统教育理念,边实践边尝试。故事开篇用几句话表明了讲述者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态度。首先,结合班主任岗位职责,对“传道授业解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担任班主任一职,远远不是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学生的道德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明确教育态度,珍惜“浪子回头”的可贵,“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讲述者能在教育实践中,秉承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并形成自己对学生、对教育的看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
唢呐协奏曲《唤凤》是我听到的秦文琛的第一首作品,当时就被音乐催人泪下的强烈感染力打动了。有许多现代音乐作品令人讨厌——虚张声势,杂乱不堪,标题貌似深刻,而真正落实到听觉与感受上的价值少之又少;有许多现代音乐作品令人喜欢——精致、严谨、变幻莫测、想象力超群,作品中充满了“感性的智慧”(李晓冬语,2005,博士论文待完成)与听觉的满足;然而真正催人泪下的现代音乐作品则是凤毛麟角。秦文琛的作品有这样的力
经过多日的期待与盼望,当代歌剧界的明星,“美利坚最美的声音”蕾妮·弗莱明(RenneFleming)终于在2007年4月7日晚上为中国的乐迷献上了一场声乐艺术的盛宴。之前,我们虽然已经通过唱片和各种媒体感受到了这位光芒四射的女高音独特魅力,但能够亲耳聆听她现场版的演唱,近距离欣赏她的舞台风采,仍是大家期待的机会。当晚,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国内声乐界的专家、大腕云集,弗莱明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时
1.坚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教育,积极推动系列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平稳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点,开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系统培训。加强对技能高考、艺术统考考点的指导和监督,继续做好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工作。研究出
伴随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巩固,养成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培养外显的行为习惯。如何顺应“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时代要求,开启养成教育新视角?十堰市广东路小学聚焦品德养成、情感养成、劳动养成“三个维度”,赋予了养成教育新的定义和目标。  思想引领,让道德标准高起来  人之无德,行之不远,引导学生以德润身、为人周正,成为有大爱、大德、
今年是我国卓越的女钢琴家顾圣婴(1937.7.2-1967.1.31)诞辰70周年逝世40周年,对  于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音乐家,在她短短的30年生命中,曾谱写出了一篇篇动人的乐章,对于当年的传奇与辉煌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斯人已逝,琴音不在。我们只能在留存的音像资料中感受大师的琴声琴韵、圣婴圣乐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这位品格高尚,才华横溢,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女钢琴家,终因难以承受各种压
4月17日,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国斌一行人来到丹江口市调研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并召开秦巴山区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十堰市政府副秘书长龙春来,丹江口市副市长成坤、教育局长胡恩中,十堰市、襄阳市及秦巴山区11个县市区教育局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黄国斌指出,此次会议是为了调研秦巴山区各县市区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了解各地教育脱贫工作开展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听取各地对教育扶贫
襄阳市第五中学始建于1902年,初名“襄阳府中学堂”,其前身为鹿门书院。建校114年来,一直被誉为“鄂西北人才的摇篮”。早期共产党人萧楚女、谢远定曾在这里任教并播撒革命的火种;一代又一代五中人在这里辛勤耕耘,6万多名学子成才报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武汉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打破百年物理定律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首位华裔掌门人、美国工程院院士陈刚,中南大学博士
人陈光林(晨光)与作曲家永儒布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草原颂》,近日在内蒙古演出,激起强烈反响。这里,我想从美学角度谈点感受。  《草原颂》是草原美、草原情、草原爱的艺术结晶与升华。作品通篇颂扬了草原自然之美和草原人心灵之美。它通过几个乐章,多方位、多角度,集中、生动、深刻地表现和讴歌了草原独特的多种美。如《走进草原》表现了草原的辽阔、深情、慑人心魄的震撼之美;《草原天堂》表现了草原的绚丽安详、天人合
金秋时节,“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作品音乐会”分别在穗、珠、澳三地举办。2006年9月15日晚,在广州星海音乐厅,王惠然指挥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出“彝族舞曲真善美春到沂河流万家──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作品音乐会”。2006年9月16日晚,在珠海大会堂,王惠然再次指挥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出“王惠然从艺五十周年──新曲旧作音乐会”。2006年11月18日晚,在澳门文化中心,王惠然指挥澳门中乐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