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就是通过反复实践而养成的那种“不假思索”就能表现出来的能力。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分析的多,学生读的少、练的少,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自学能力也难以提高。下面,笔者谈谈在“读”中如何进行习惯培养。
一、注重读中提问的训练,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具有以下好处:1、变传统的“师问生答”为学生“自问自答”;2、学生的提问面宽,有些问题颇有深广度,一则是阅读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理解情况,二则利于学生提出教师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学相长;3、让学生提问,能在阅读中不断丰富和拓宽思维内容,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4、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提问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改掉读书漫不经心、不动脑筋的习惯,培养“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二、注重默读作记作注的训练,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备忘。再者,一边读一边“做记号”(画记号、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画画记记),动脑、动口、动手,眼到、心到、手到,多种器官同时工作,容易记得牢、学得懂。“批注”指在书本空处写注释,写句段意思,品评词句,回答有关问题训练等等。学生学会了方法,教师重视检查,长期训练,自然就能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三、注重评价朗读的训练,养成“细听善说”的习惯
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可还是引不起学生读的兴趣,他们听得不仔细,听后不善于评。由于听的是无形的声音,稍纵即逝,不集中注意力,就难以捕捉到信息,因此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学生听得仔细,更要学生参与评价朗读活动。学生评不到点子上,教师引导示范:学生评得好,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听、说、读、评的能力就会全面提高。
四、注重背和写促熟读的训练,养成“勤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传统的语文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文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阅读教学中,用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训练,方能取得成效。如:(1)用仿促读:(2)用扩写、改写、缩写、续写等方式进行生发性练笔促读:(3)用编提纲、写体会,搞阅读摘记促读。
阅读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预习、复习等习惯,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有一条应吃准,即“教是为了不教”,优化读的训练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教学的思想端正了,教学的方法对头了,实践中又能持之以恒地训练了,学生读书方法掌握了、良好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课前情绪调动的功能和方法
程忠兰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大体相似的教学设计、同一位老师上课,有时课上得紧张热烈、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处于亢奋状态:但也有时课显得松散,学生打不起精神,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所在,除了教学方法问题外,其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就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不良情绪会带进课堂,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课前的情绪调动。
所谓课前的情绪调动,是指教师在临上讲台前采取有效措施,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程度,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和敏捷的思维投入上课。它是最佳临场发挥的前提条件,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怎样才能调动好上课前的情绪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两点:
一、课前情绪调动的作用
生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发育正常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当他们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程度时,就会思维开阔、思路敏捷、精力集中、记忆清晰、感情丰富、动作协调。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程度时,人的情绪会随之高涨。情绪的高涨会促使。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而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能大大促进人的思维能力。情绪对上课的作用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驱除紧张感,增强自信心。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状态。执教多年、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当碰到难上的课或公开课、观摩课时也会出现心理紧张状态。当这种心理状态失去控制时,就会丧失信心,在讲台上的智能发挥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进而出现错乱,导致上课的失利。如果在课前设法把情绪调动起来,就可以从自己高昂的情绪中,自我感觉到竞技状态良好,完全有能力上好课,从而丢掉恐惧感,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
2、能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进行上课前,除了紧张感之外,还会产生荣辱感:力争成功,赢得学生的赞誉,力避失利甚至一般化,不愿给学生留下话柄和“水平低”的印象;在上公开课时,听课的教师都是行家里手,怕被挑毛病;在优质课评选时,强手如林,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一些曾经遭受失利的教师,还会产生烦恼等特殊心理。这些杂念不排除,上课时必然瞻前顾后、放不开嗓门、掰不开手脚,就会因临场发挥不佳而受挫。如果在课前把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程度,就能做到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为在讲台上自如发挥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3、能消除不良情绪,激发热情。我们把催人奋进的情绪,如欢悦、愉快、乐观等称为“增力情绪”;把抑制人的机体活动、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情绪,如暴躁、烦恼、萎靡不振等称为“减力情绪”。教师若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危害很大;而如果能调动起高昂的情绪,就能驱除不良情绪产生的负面效应,燃起奋发向上的的热情,激发起钻研不息的精神。
二、课前情绪调节的方法
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不仅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还要在时机上加以选择,最佳期一般在课前半小时到十分钟内,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名诗朗诵法。即选择朗诵屈原、杜甫、李白、苏轼等名人的诗句。名人的诗句寓意极其深刻、感情十分丰富,写人状物十分生动,朗诵起来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快被它感染,情绪会一下高涨起来。但是,朗诵时要挑选那些激昂慷慨令人奋发向上的诗句,避开那些使人消沉、引起悲伤的诗句。
2、景物观赏法。大自然的美景,树木花革对调动人的情绪有很大的作用。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花香能使人爽朗愉快、奋发向上。绿色的世界、蓬勃的生机,会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压抑之感。
3、音乐欣赏法。轻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旋律舒展、节奏明快、格调清新,具有解除紧张焦虑、活跃思维的功能。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听听音乐,让其情感、美感和深刻的含义来感化、催化和开化自己。
4、歌曲陶醉法。唱一曲自己喜爱的气势雄壮、铿锵有力的歌曲,必须做到全身心地唱,进入歌的境界。脑中要浮现歌词内容的画面,此时,情绪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排除了不利于上课的情绪,使干扰上课的信息得到抑制。
5、成就回忆法。一个人会有很多令自己高兴的往事,如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工作中的成绩、研究上的成果,这些往事显示了自己的知识、才华和能力,渗透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辛勤汗水。回忆这些事,便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稳定情绪、坚定信心、激发感情。
一、注重读中提问的训练,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具有以下好处:1、变传统的“师问生答”为学生“自问自答”;2、学生的提问面宽,有些问题颇有深广度,一则是阅读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理解情况,二则利于学生提出教师教学的不足,促进教学相长;3、让学生提问,能在阅读中不断丰富和拓宽思维内容,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4、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提问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改掉读书漫不经心、不动脑筋的习惯,培养“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二、注重默读作记作注的训练,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可备忘。再者,一边读一边“做记号”(画记号、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画画记记),动脑、动口、动手,眼到、心到、手到,多种器官同时工作,容易记得牢、学得懂。“批注”指在书本空处写注释,写句段意思,品评词句,回答有关问题训练等等。学生学会了方法,教师重视检查,长期训练,自然就能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三、注重评价朗读的训练,养成“细听善说”的习惯
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可还是引不起学生读的兴趣,他们听得不仔细,听后不善于评。由于听的是无形的声音,稍纵即逝,不集中注意力,就难以捕捉到信息,因此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学生听得仔细,更要学生参与评价朗读活动。学生评不到点子上,教师引导示范:学生评得好,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听、说、读、评的能力就会全面提高。
四、注重背和写促熟读的训练,养成“勤积累,勤动笔”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传统的语文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文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语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阅读教学中,用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训练,方能取得成效。如:(1)用仿促读:(2)用扩写、改写、缩写、续写等方式进行生发性练笔促读:(3)用编提纲、写体会,搞阅读摘记促读。
阅读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预习、复习等习惯,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有一条应吃准,即“教是为了不教”,优化读的训练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教学的思想端正了,教学的方法对头了,实践中又能持之以恒地训练了,学生读书方法掌握了、良好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课前情绪调动的功能和方法
程忠兰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大体相似的教学设计、同一位老师上课,有时课上得紧张热烈、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处于亢奋状态:但也有时课显得松散,学生打不起精神,课堂上的气氛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所在,除了教学方法问题外,其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就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不良情绪会带进课堂,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充分备好课的基础上还必须重视课前的情绪调动。
所谓课前的情绪调动,是指教师在临上讲台前采取有效措施,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程度,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和敏捷的思维投入上课。它是最佳临场发挥的前提条件,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
怎样才能调动好上课前的情绪呢?笔者认为关键要把握两点:
一、课前情绪调动的作用
生理学告诉我们:凡是发育正常并且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当他们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程度时,就会思维开阔、思路敏捷、精力集中、记忆清晰、感情丰富、动作协调。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程度时,人的情绪会随之高涨。情绪的高涨会促使。肾上腺素大量分泌,而肾上腺素分泌的增加能大大促进人的思维能力。情绪对上课的作用很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驱除紧张感,增强自信心。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往往会出现心理紧张状态。执教多年、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当碰到难上的课或公开课、观摩课时也会出现心理紧张状态。当这种心理状态失去控制时,就会丧失信心,在讲台上的智能发挥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进而出现错乱,导致上课的失利。如果在课前设法把情绪调动起来,就可以从自己高昂的情绪中,自我感觉到竞技状态良好,完全有能力上好课,从而丢掉恐惧感,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
2、能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进行上课前,除了紧张感之外,还会产生荣辱感:力争成功,赢得学生的赞誉,力避失利甚至一般化,不愿给学生留下话柄和“水平低”的印象;在上公开课时,听课的教师都是行家里手,怕被挑毛病;在优质课评选时,强手如林,害怕别人超过自己,一些曾经遭受失利的教师,还会产生烦恼等特殊心理。这些杂念不排除,上课时必然瞻前顾后、放不开嗓门、掰不开手脚,就会因临场发挥不佳而受挫。如果在课前把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程度,就能做到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为在讲台上自如发挥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3、能消除不良情绪,激发热情。我们把催人奋进的情绪,如欢悦、愉快、乐观等称为“增力情绪”;把抑制人的机体活动、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情绪,如暴躁、烦恼、萎靡不振等称为“减力情绪”。教师若把消极情绪带进课堂,危害很大;而如果能调动起高昂的情绪,就能驱除不良情绪产生的负面效应,燃起奋发向上的的热情,激发起钻研不息的精神。
二、课前情绪调节的方法
要真正地把自己的情绪调动起来,不仅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还要在时机上加以选择,最佳期一般在课前半小时到十分钟内,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名诗朗诵法。即选择朗诵屈原、杜甫、李白、苏轼等名人的诗句。名人的诗句寓意极其深刻、感情十分丰富,写人状物十分生动,朗诵起来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很快被它感染,情绪会一下高涨起来。但是,朗诵时要挑选那些激昂慷慨令人奋发向上的诗句,避开那些使人消沉、引起悲伤的诗句。
2、景物观赏法。大自然的美景,树木花革对调动人的情绪有很大的作用。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花香能使人爽朗愉快、奋发向上。绿色的世界、蓬勃的生机,会使人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压抑之感。
3、音乐欣赏法。轻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旋律舒展、节奏明快、格调清新,具有解除紧张焦虑、活跃思维的功能。只要条件允许,可以听听音乐,让其情感、美感和深刻的含义来感化、催化和开化自己。
4、歌曲陶醉法。唱一曲自己喜爱的气势雄壮、铿锵有力的歌曲,必须做到全身心地唱,进入歌的境界。脑中要浮现歌词内容的画面,此时,情绪得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排除了不利于上课的情绪,使干扰上课的信息得到抑制。
5、成就回忆法。一个人会有很多令自己高兴的往事,如自己事业上的成功、工作中的成绩、研究上的成果,这些往事显示了自己的知识、才华和能力,渗透了自己的钻研精神和辛勤汗水。回忆这些事,便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从而稳定情绪、坚定信心、激发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