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使之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创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性;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和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课堂教学应实现“四个转变”:把原来强行灌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问题为主轴的启发诱导,把教师单向的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课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知识能力和品德并重,把沉闷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战场、演场和赛场。下面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技能领域着手培养,实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及心理发展目标。
因此,从教师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養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应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能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帮助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针对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A组题,对应中等的学生;C类,补充练习,适用于优生。通过分层练习,能使不同层次学生均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性。
四、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之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之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性;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和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课堂教学应实现“四个转变”:把原来强行灌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问题为主轴的启发诱导,把教师单向的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课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知识能力和品德并重,把沉闷的课堂转变为学生的战场、演场和赛场。下面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及技能领域着手培养,实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及心理发展目标。
因此,从教师方面,要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養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应从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三、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能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理性、感性和灵性的“全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人;二是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教材”(书)而是教“学生”(人);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发挥学生个性,由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四是通过各种教学设计与措施,使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而由先前成功的经验帮助学生以后不断获得成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针对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A组题,对应中等的学生;C类,补充练习,适用于优生。通过分层练习,能使不同层次学生均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性。
四、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之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之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