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桐柏县位于桐柏山腹地,是千里淮河发源地、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也是省市确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生态良好、资源富集、文化厚重三个特点,特殊的县情决定必须着力破解开发资源、富民强县与保护生态这一课题。近年来,桐柏县坚持以生态县创建为载体,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持续转变发展方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桐柏山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先后荣获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生态文明;统筹发展;转型升级
一、科学准确定位,坚持规划先行,生态文明有序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规划、政策和机制作保障。
1.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定位。根据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结合桐柏实际,及早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定位。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桐柏县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意见》以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四大体系实施方案等20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制定了《桐柏县生态县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乡镇(园区)、部门科学发展绩效综合考评。
2.强化规划引领。早在2006年就编制了《河南省桐柏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经河南省环保厅评审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生态县建设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桐柏形成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系统和高效、稳定、合理的生态文明系统,使桐柏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在全县规划纲要指导下,乡镇(园区)及县直有关部门都结合自身实际完成了各自的规划编制工作。
3.建立激励机制。坚持以“四创一争”、“清洁家园”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并对全县16个乡镇每半月组织一次检查观摩评比活动,对名次靠前的乡镇、县直单位授流动红旗,对名次落后的发流动黑旗。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或为生态县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县直单位,同时拨付专项资金,为全县各村都配备了环境卫生保洁员,确保农村环境的整洁美观。
二、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生态家园展露雏形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护和建设相结合,切实保护好桐柏优越的自然环境,努力构建县、乡、村、院“四位一体”的生态城镇体系,致力打造中原地区最佳人居胜地。
1.积极推动生态乡镇创建。以创建生态乡镇为载体,以“绿、洁、畅、亮、美”为标准,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几年,累计投资近4亿元,完成县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建成8个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和15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县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科学有效处理。至目前,全县16个乡镇有13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其中城关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
2.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大力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理乡村污染源,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农村沼气池2.8万个,有效实现农村节能减排。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8万户群众的饮水问题。稳妥推进2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经济孕育成长
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为先”理念,始终把转型升级作为内在动力,着力实施四大生态工程,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坚持以集约、节约、环保为目标,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路线,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按照“四集一转”要求,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以碱硝化工、金银矿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2.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要求,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区,建成茶叶、林果、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等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4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0多万亩。“桐柏山野茶”通过国家有机茶认证,“桐桔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精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培育了河南三源粮油、河南省桐柏茶种场等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石步河水库、小农水重点县、塘堰清淤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3.实施生态旅游工程。坚持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淮源、盘古、佛道、红色“四大文化”为内涵,以生态观光、康体养生及休闲度假为支撑,提升旅游综合效应,着力打造淮河之源、盘古之乡、英雄桐柏、佛道圣地旅游品牌,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整治环境污染,强化执法监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依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1.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近3年来否决该类项目80余个。
2.抓好污染减排。坚持把结构减排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烟气脱硫脱硝等重点污染工程,深入开展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减少面源污染。大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河道治理整治、矿山生态修复建设工作,先后完成5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清理主干河道100余公里。多年来,桐柏主要污染物排放始终控制在总量指标以内,淮河出境水持续达到Ⅲ类标准。
3.严格监察执法。采取例行检查、专门抽查等形式,加强县域排污、企业污染设施运转、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至2013年底,全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7.6%。国控省控等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同时,对“乱挖山、乱采矿、乱砍树”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保护了淮源的原生态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宣传教育,生态理念渐入人心
坚持多措并举,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1.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着力把生态理念贯彻到制定决策、部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进行巡视和监督检查。
2.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居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六、结语
进一步加大生态经济发展力度。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桐柏县的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走生态高效经济发展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群众幸福感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生态文化促进海南生态省建设[J]. 中国林业,2007(19).
[2] 发展与保护同步 经济与生态双赢——福建生态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求是,2007(17).
关键词:生态文明;统筹发展;转型升级
一、科学准确定位,坚持规划先行,生态文明有序开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规划、政策和机制作保障。
1.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定位。根据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结合桐柏实际,及早确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定位。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桐柏县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的意见》以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四大体系实施方案等20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制定了《桐柏县生态县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将生态创建工作纳入乡镇(园区)、部门科学发展绩效综合考评。
2.强化规划引领。早在2006年就编制了《河南省桐柏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经河南省环保厅评审和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生态县建设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桐柏形成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系统和高效、稳定、合理的生态文明系统,使桐柏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在全县规划纲要指导下,乡镇(园区)及县直有关部门都结合自身实际完成了各自的规划编制工作。
3.建立激励机制。坚持以“四创一争”、“清洁家园”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并对全县16个乡镇每半月组织一次检查观摩评比活动,对名次靠前的乡镇、县直单位授流动红旗,对名次落后的发流动黑旗。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或为生态县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县直单位,同时拨付专项资金,为全县各村都配备了环境卫生保洁员,确保农村环境的整洁美观。
二、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生态家园展露雏形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护和建设相结合,切实保护好桐柏优越的自然环境,努力构建县、乡、村、院“四位一体”的生态城镇体系,致力打造中原地区最佳人居胜地。
1.积极推动生态乡镇创建。以创建生态乡镇为载体,以“绿、洁、畅、亮、美”为标准,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近几年,累计投资近4亿元,完成县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建成8个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和15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县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科学有效处理。至目前,全县16个乡镇有13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镇,其中城关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
2.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大力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清理乡村污染源,有效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农村沼气池2.8万个,有效实现农村节能减排。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8万户群众的饮水问题。稳妥推进2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快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经济孕育成长
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为先”理念,始终把转型升级作为内在动力,着力实施四大生态工程,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实施生态工业工程。坚持以集约、节约、环保为目标,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路线,把推动绿色、循环、低碳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的重要抓手。按照“四集一转”要求,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以碱硝化工、金银矿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2.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要求,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区,建成茶叶、林果、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等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4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0多万亩。“桐柏山野茶”通过国家有机茶认证,“桐桔梗”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精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培育了河南三源粮油、河南省桐柏茶种场等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石步河水库、小农水重点县、塘堰清淤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3.实施生态旅游工程。坚持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淮源、盘古、佛道、红色“四大文化”为内涵,以生态观光、康体养生及休闲度假为支撑,提升旅游综合效应,着力打造淮河之源、盘古之乡、英雄桐柏、佛道圣地旅游品牌,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四、整治环境污染,强化执法监督,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依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1.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近3年来否决该类项目80余个。
2.抓好污染减排。坚持把结构减排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烟气脱硫脱硝等重点污染工程,深入开展农业和农村污染减排,减少面源污染。大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河道治理整治、矿山生态修复建设工作,先后完成58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清理主干河道100余公里。多年来,桐柏主要污染物排放始终控制在总量指标以内,淮河出境水持续达到Ⅲ类标准。
3.严格监察执法。采取例行检查、专门抽查等形式,加强县域排污、企业污染设施运转、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至2013年底,全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7.6%。国控省控等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监控。同时,对“乱挖山、乱采矿、乱砍树”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有效保护了淮源的原生态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宣传教育,生态理念渐入人心
坚持多措并举,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1.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积极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着力把生态理念贯彻到制定决策、部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不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进行巡视和监督检查。
2.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居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六、结语
进一步加大生态经济发展力度。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桐柏县的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走生态高效经济发展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群众幸福感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生态文化促进海南生态省建设[J]. 中国林业,2007(19).
[2] 发展与保护同步 经济与生态双赢——福建生态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求是,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