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伊坎的灵敏嗅觉和凶狠出击让道格拉斯与莱昂纳多的演技都相形见绌。
虽然自诩为罗宾汉,但卡尔·伊坎却在资本江湖有着“恶意收购者”的诨名。不计其数的公司因为他的“攻击”而身陷囹圄,反而股东利益却总得到巨大提升。
卡尔·伊坎是名副其实的“华尔街之狼”,由于其个性太具争议和戏剧性,他也成为两部华尔街题材电影的原型。只不过,他的灵敏嗅觉和凶狠出击让道格拉斯与莱昂纳多的演技都相形见绌。
平凡发迹
从最终的人生轨迹推敲,毫无疑问,卡尔也是犹太后裔。但与众多投资人从小就展现经商天赋、进而在学校大放异彩、从而年少成名的戏路不同,卡尔虽然也毕业于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顿,但是其专业却是心理。
不过出生于纽约皇后区的卡尔,还是在这纸醉金迷的城市中有所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在一段失败的学医经历和兵役生涯后,卡尔来到了华尔街,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
25岁的卡尔初次迈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他将眼前看到的情景称为“魔法”,并深陷此道无法自拔。自此,一代华尔街神话就此书写。
对于有志向在华尔街开辟事业的年轻人而言,这里就像是一个赌场,入场时的首役总是能旗开得胜。然而若真想最终功成名就,惨痛的失败和努力地进取才是逐梦的垫脚石。
卡尔的第一笔财富来得很快,4000美元的收入令他尝到了甜头。然而1962年的股灾浇灭了卡尔正在燃烧升腾的“气焰”。
被打回原形的卡尔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为此他开启了半工半学的模式。在此期间,他疯狂补习会计、证券交易等专业知识。
辛勤的付出在卡尔未来的生意中迅速收到了成效,扎实的公司价值分析能力令卡尔将目光锁定在了传统行业。而当时不少高科技概念股才是“风口”。
卡尔认为,传统公司本身通常拥有充裕的现金,而且,行业通常比较稳定。
最终,卡尔在五年内以年均21.6%的收益率跑赢了道琼斯大盘。声名鹊起的他不断赢得更多的客户,1980年,卡尔将公司迁到了美国的金融中心——纽约曼哈顿。
二级市场中的成功令卡尔不再满足于现状。随后他用8000万美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Federal-Mogul汽车零件公司,并重金聘请麦肯锡顾问公司为企业提供咨询,最终将这家企业转型成一个管理规范和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公司,然后高价将其出售。
经此一役,卡尔获得了超过20倍的巨额利润。在经历了原始资金积累后,卡尔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将众多优质的企业纷纷购入。截至1984年底,其旗下的公司已经多达8家,横跨房地产、赌场、制造等多个领域,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初具雏形。
收购狂人
卡尔的事业度过了“青葱岁月”、“野蛮收购”的种子开始在他的交易中不断生根发芽,让他一举成名的无疑是菲力浦石油公司并购战。
以当时卡尔的财力,收购菲力浦石油公司多少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但是卡尔通过分析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以当时的市场环境,每桶石油的价格为30美元,而菲力浦石油公司拥有超过10亿桶的库存,因此菲力浦石油公司的资产不应低于300亿美元,而当时公司的市值仅为126亿美元,被严重低估。
另外,石油行业成长性很好、具有强大的延伸和辐射能力,只要运作得当,短期内就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而且,经济的发展使石油需求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
在谨慎的分析后,卡尔坚信这是一次天赐良机。卡尔当即决定马上与对方商谈收购细节。然而此时,另一大财团高调杀出,二者开始竞相提价,菲力浦石油公司的股价也开始扶摇直上。
随着收购价格的不断攀升,卡尔开始为资金来源担忧。然而此时,他事业中的贵人出现了。垃圾债之王迈克·米尔肯为卡尔带来了希望,他运用杠杆撬动了大量的资金,随后卡尔就从米尔肯的手中,接过了投资银行德崇证券出具的一封保函。两天之后,卡尔得到了一笔1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收购计划再次启动。
不甘心的另一方依旧执着迎战,仍然不断抬高收购价格。就在这时,卡尔做出了惊人之举——停止收购的同时将手头的股票尽数抛出。一进一出,数亿元美元进账。
而面对错愕的对手,卡尔只表示:“菲力浦石油公司只剩下了空壳,要来何用?我要的是股价上涨。”
争议“罗宾汉”
与菲力浦一战同年,卡尔还进行了对环球航空集团的收购。
这一仗,他更加“凶”芒毕露——他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先行购入了环球航空的部分股票,在取得相当比例的股权之后成功打入董事会,随后开始对管理层施加影响,而迫于压力,环球航空的董事会终于成为了卡尔的“傀儡”。
在实现了对公司的完全控制后,卡尔有条不紊地将环球航空公司的资产一一变卖,获利丰硕。
环球航空收购案后,卡尔收获了“企业掠夺者”的骂名。
面对指控,卡尔却认为《财富》杂志将其评为“股东权益的保护者”才是客观的评判。
客观情况亦是如此,卡尔十分善于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将原本没有话语权且分散的小量持股人团结起来,监督管理层的行为,促使企业管理层专注于为股东创造价值。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确实令指责卡尔的人难以辩驳——卡尔所“掠夺”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无视股东利益的“问题”企业。
也正是因为如此,卡尔才能够将其运作,通过重组等形式提升公司价值。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伊坎将自己比喻成一个现代版的“罗宾汉”,并言明自己的目标就是“缉捕”那些无能的企业高管。
虽然自诩为罗宾汉,但卡尔·伊坎却在资本江湖有着“恶意收购者”的诨名。不计其数的公司因为他的“攻击”而身陷囹圄,反而股东利益却总得到巨大提升。
卡尔·伊坎是名副其实的“华尔街之狼”,由于其个性太具争议和戏剧性,他也成为两部华尔街题材电影的原型。只不过,他的灵敏嗅觉和凶狠出击让道格拉斯与莱昂纳多的演技都相形见绌。
平凡发迹
从最终的人生轨迹推敲,毫无疑问,卡尔也是犹太后裔。但与众多投资人从小就展现经商天赋、进而在学校大放异彩、从而年少成名的戏路不同,卡尔虽然也毕业于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顿,但是其专业却是心理。
不过出生于纽约皇后区的卡尔,还是在这纸醉金迷的城市中有所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在一段失败的学医经历和兵役生涯后,卡尔来到了华尔街,成为了一名股票经纪人。
25岁的卡尔初次迈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他将眼前看到的情景称为“魔法”,并深陷此道无法自拔。自此,一代华尔街神话就此书写。
对于有志向在华尔街开辟事业的年轻人而言,这里就像是一个赌场,入场时的首役总是能旗开得胜。然而若真想最终功成名就,惨痛的失败和努力地进取才是逐梦的垫脚石。
卡尔的第一笔财富来得很快,4000美元的收入令他尝到了甜头。然而1962年的股灾浇灭了卡尔正在燃烧升腾的“气焰”。
被打回原形的卡尔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为此他开启了半工半学的模式。在此期间,他疯狂补习会计、证券交易等专业知识。
辛勤的付出在卡尔未来的生意中迅速收到了成效,扎实的公司价值分析能力令卡尔将目光锁定在了传统行业。而当时不少高科技概念股才是“风口”。
卡尔认为,传统公司本身通常拥有充裕的现金,而且,行业通常比较稳定。
最终,卡尔在五年内以年均21.6%的收益率跑赢了道琼斯大盘。声名鹊起的他不断赢得更多的客户,1980年,卡尔将公司迁到了美国的金融中心——纽约曼哈顿。
二级市场中的成功令卡尔不再满足于现状。随后他用8000万美元收购了濒临破产的Federal-Mogul汽车零件公司,并重金聘请麦肯锡顾问公司为企业提供咨询,最终将这家企业转型成一个管理规范和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公司,然后高价将其出售。
经此一役,卡尔获得了超过20倍的巨额利润。在经历了原始资金积累后,卡尔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将众多优质的企业纷纷购入。截至1984年底,其旗下的公司已经多达8家,横跨房地产、赌场、制造等多个领域,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初具雏形。
收购狂人
卡尔的事业度过了“青葱岁月”、“野蛮收购”的种子开始在他的交易中不断生根发芽,让他一举成名的无疑是菲力浦石油公司并购战。
以当时卡尔的财力,收购菲力浦石油公司多少还是显得捉襟见肘。
但是卡尔通过分析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以当时的市场环境,每桶石油的价格为30美元,而菲力浦石油公司拥有超过10亿桶的库存,因此菲力浦石油公司的资产不应低于300亿美元,而当时公司的市值仅为126亿美元,被严重低估。
另外,石油行业成长性很好、具有强大的延伸和辐射能力,只要运作得当,短期内就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而且,经济的发展使石油需求量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加。
在谨慎的分析后,卡尔坚信这是一次天赐良机。卡尔当即决定马上与对方商谈收购细节。然而此时,另一大财团高调杀出,二者开始竞相提价,菲力浦石油公司的股价也开始扶摇直上。
随着收购价格的不断攀升,卡尔开始为资金来源担忧。然而此时,他事业中的贵人出现了。垃圾债之王迈克·米尔肯为卡尔带来了希望,他运用杠杆撬动了大量的资金,随后卡尔就从米尔肯的手中,接过了投资银行德崇证券出具的一封保函。两天之后,卡尔得到了一笔15亿美元的信贷额度,收购计划再次启动。
不甘心的另一方依旧执着迎战,仍然不断抬高收购价格。就在这时,卡尔做出了惊人之举——停止收购的同时将手头的股票尽数抛出。一进一出,数亿元美元进账。
而面对错愕的对手,卡尔只表示:“菲力浦石油公司只剩下了空壳,要来何用?我要的是股价上涨。”
争议“罗宾汉”
与菲力浦一战同年,卡尔还进行了对环球航空集团的收购。
这一仗,他更加“凶”芒毕露——他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先行购入了环球航空的部分股票,在取得相当比例的股权之后成功打入董事会,随后开始对管理层施加影响,而迫于压力,环球航空的董事会终于成为了卡尔的“傀儡”。
在实现了对公司的完全控制后,卡尔有条不紊地将环球航空公司的资产一一变卖,获利丰硕。
环球航空收购案后,卡尔收获了“企业掠夺者”的骂名。
面对指控,卡尔却认为《财富》杂志将其评为“股东权益的保护者”才是客观的评判。
客观情况亦是如此,卡尔十分善于通过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将原本没有话语权且分散的小量持股人团结起来,监督管理层的行为,促使企业管理层专注于为股东创造价值。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确实令指责卡尔的人难以辩驳——卡尔所“掠夺”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无视股东利益的“问题”企业。
也正是因为如此,卡尔才能够将其运作,通过重组等形式提升公司价值。在接受《财富》杂志采访时,伊坎将自己比喻成一个现代版的“罗宾汉”,并言明自己的目标就是“缉捕”那些无能的企业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