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数学课堂的局限性,分析信息化数学微课程作为一种新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通过对信息化数学微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活动设计、课程的实施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出符合高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以期对促进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提升有所借鉴。
关键词:数学;微课程;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87-02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问题式教学、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简单的描述就是学生将新知识、新实践经验建构在原来的知识、经验结构之上,新旧批判,新旧磨合,最终新旧融合为新的知识经验结构的过程[1]。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等方法实现学习的目的。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假设讨论的集合中每个学习的个体智商都差不多,当让他们学习某些知识时,应该有80%~90%的学生都能掌握到良好的水平。
二、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教材一方面从整体上螺旋式组合各单元,层层深入;另一方面从单元内部,按照理解概念,掌握运算,灵活应用阶梯式组合单元内容,层层提高。各单元分成不同的小节,各小节内容结构为:案例引入或问题情境引入(问题分析),知识点展开学习(模型建立),知识工具的应用(模型求解)。
数学教材分单元分小节的结构组织形式,有利于将高职工科数学教学内容细化,有利于学生从一个点上去学习数学教材,去掌握数学教材,降低知识点学习的难度,正符合微课程集中于“微”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程渗透于数学教材的教学过程,加强与学生沟通互动,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2)高职工科类数学为后续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做准备,强化数学教材结构、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必须能力的连贯性,构建适合与建工、机电、水利、资环、信工等专业适用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体系。采用“教、学、做”相结合,以实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微课程将知识点简化,以短暂的时间阐释知识点的内涵、应用和运算。一方面,学生集中5分钟精力,就能学习一个微课程,如果没学明白知识点,只要重复学习即可。微课程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便利的资源。另一方面,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微课程内容、学习次数,决定学习时间。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三、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1.设计流程
(1)选择设计案例和问题情境。知识点案例、问题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源于高等数学发展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源于丰富的数学故事等。只要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能发现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本课题是高职工科数学的微课程研究,为了增强高职工程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设计微课程的教师要对案例、问题情境进行选择,选学生可以接受的难易程度,选学生好理解的问题情境。
(2)设计任务活动。任务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强化学生学习微课程的目的,要具有可行性、多样性的特点。要通过参与任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点。教师在设计任务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框架和学习帮助,以便学生更好地选择学习,更好地学习知识点。任务活动可以在移动平台上实现师生互动,其类型有讨论、头脑风暴、投票等形式。同时,在任务活动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到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以为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设计拓展学习内容,体现微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3)评价反思和修改。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微课程进行评价。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进行挖掘,从而反观已经设计好的微课程。教师要不断地修改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反思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程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学习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长处,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不断修改成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微课程,将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为微课程制作的最高目标。
2.设计模板
微课程设计模板首先明确知识点和微课程类型;其次,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明确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再次,从案例情境设计、任务活动设计展开知识点的阐释、学习,并且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适度拓展,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为微课程学习中潜在的问题,预先给出一般性的解答,设计学习帮助,明确此微课程知识点运算中涉及的基础知识点和解题思维方法,给学有疑问的学生提供帮助。
四、效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部分学生版问卷发放114份,回收114份,有效回收率100%。
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实施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前后,对学生学习情况变化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对比分析,学习氛围情况对比分析,参与讨论情况对比分析,主动练习情况对比分析。从分析数据上可以看出,信息化数学微课程因为其有趣、形式多样、信息化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信息化只是沟通形式上的改变,微课程教学模式的重点还在于知识点内容及其形式上的改变。从学生自主练习的情况上分析,不主动做信息化数学微课程平台上练习题的学生缩减了1%,每单元都主动做练习题的学生增加了3%,从总体上看,信息化微课程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大部分单元的练习都能主动做的学生减少了7%,可见信息化微课程平台上的教学监管还要进一步完善。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部分教师版问卷发放20份,回收20份,有效回收率100%。 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实施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满意度分析,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效果的满意情况分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具体情况选择课堂上实施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课前学生通过微课程预习、课后学生通过微课程复习巩固。40%的教师认为这样有利于缩小优秀生和学困生间的差距,有利于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80%的教师认为信息化微课程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移动终端上敢于提问题,敢与教师、其他同学交流沟通,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教师对教学目标实现的满意度提高了20%,不满意度降低了5%,说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
3.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1)教师团体要建设更加丰富的信息化微课程资源,形成系统、全面、丰富、灵活的资源库。建设校级资源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设起点。
(2)信息化微课程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健全。学生在平台上的提问,要有相应的教师实时回复,所以随着微课程平台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要成立专门的平台答疑教师团队或助理团队。这样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提高微课程学习的效果。
(3)从制作微课程上看,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很娴熟地制作微课程,学校要普及微课程制作的教程,为广大教師提供便利的微课程制作硬件设施。
(4)教室的电脑投影系统运行情况,经常因教室不同而不同。学校要健全教室的移动终端,设备经常改新换代,为教师实施信息化微课程教学解决后顾之忧。
五、研究总结
本研究设计的信息化数学微课程的模板,以及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分析,对高职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微课程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应用参考。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课题项目: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课题(2018S15)。
作者简介:王嫣(1982—),女,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从事数学教育教学以及应用数学研究。
关键词:数学;微课程;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087-02
一、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理论、自主学习理论、问题式教学、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简单的描述就是学生将新知识、新实践经验建构在原来的知识、经验结构之上,新旧批判,新旧磨合,最终新旧融合为新的知识经验结构的过程[1]。自主学习理论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等方法实现学习的目的。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理论和方法,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马丘什金、马赫穆托夫等提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假设讨论的集合中每个学习的个体智商都差不多,当让他们学习某些知识时,应该有80%~90%的学生都能掌握到良好的水平。
二、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教材一方面从整体上螺旋式组合各单元,层层深入;另一方面从单元内部,按照理解概念,掌握运算,灵活应用阶梯式组合单元内容,层层提高。各单元分成不同的小节,各小节内容结构为:案例引入或问题情境引入(问题分析),知识点展开学习(模型建立),知识工具的应用(模型求解)。
数学教材分单元分小节的结构组织形式,有利于将高职工科数学教学内容细化,有利于学生从一个点上去学习数学教材,去掌握数学教材,降低知识点学习的难度,正符合微课程集中于“微”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程渗透于数学教材的教学过程,加强与学生沟通互动,深化学生所学知识。
(2)高职工科类数学为后续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做准备,强化数学教材结构、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必须能力的连贯性,构建适合与建工、机电、水利、资环、信工等专业适用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体系。采用“教、学、做”相结合,以实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微课程将知识点简化,以短暂的时间阐释知识点的内涵、应用和运算。一方面,学生集中5分钟精力,就能学习一个微课程,如果没学明白知识点,只要重复学习即可。微课程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便利的资源。另一方面,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微课程内容、学习次数,决定学习时间。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三、高职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1.设计流程
(1)选择设计案例和问题情境。知识点案例、问题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源于高等数学发展史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源于丰富的数学故事等。只要用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能发现形形色色的数学问题。本课题是高职工科数学的微课程研究,为了增强高职工程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设计微课程的教师要对案例、问题情境进行选择,选学生可以接受的难易程度,选学生好理解的问题情境。
(2)设计任务活动。任务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强化学生学习微课程的目的,要具有可行性、多样性的特点。要通过参与任务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点。教师在设计任务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框架和学习帮助,以便学生更好地选择学习,更好地学习知识点。任务活动可以在移动平台上实现师生互动,其类型有讨论、头脑风暴、投票等形式。同时,在任务活动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到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以为有更高需求的学生设计拓展学习内容,体现微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3)评价反思和修改。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微课程进行评价。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问题进行挖掘,从而反观已经设计好的微课程。教师要不断地修改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反思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微课程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学习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长处,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不断修改成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微课程,将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为微课程制作的最高目标。
2.设计模板
微课程设计模板首先明确知识点和微课程类型;其次,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明确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再次,从案例情境设计、任务活动设计展开知识点的阐释、学习,并且针对不同知识点进行适度拓展,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为微课程学习中潜在的问题,预先给出一般性的解答,设计学习帮助,明确此微课程知识点运算中涉及的基础知识点和解题思维方法,给学有疑问的学生提供帮助。
四、效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部分学生版问卷发放114份,回收114份,有效回收率100%。
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实施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前后,对学生学习情况变化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对比分析,学习氛围情况对比分析,参与讨论情况对比分析,主动练习情况对比分析。从分析数据上可以看出,信息化数学微课程因为其有趣、形式多样、信息化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信息化只是沟通形式上的改变,微课程教学模式的重点还在于知识点内容及其形式上的改变。从学生自主练习的情况上分析,不主动做信息化数学微课程平台上练习题的学生缩减了1%,每单元都主动做练习题的学生增加了3%,从总体上看,信息化微课程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大部分单元的练习都能主动做的学生减少了7%,可见信息化微课程平台上的教学监管还要进一步完善。
2.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部分教师版问卷发放20份,回收20份,有效回收率100%。 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实施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满意度分析,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分层教学效果的满意情况分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的具体情况选择课堂上实施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课前学生通过微课程预习、课后学生通过微课程复习巩固。40%的教师认为这样有利于缩小优秀生和学困生间的差距,有利于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80%的教师认为信息化微课程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移动终端上敢于提问题,敢与教师、其他同学交流沟通,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教师对教学目标实现的满意度提高了20%,不满意度降低了5%,说明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中。
3.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
(1)教师团体要建设更加丰富的信息化微课程资源,形成系统、全面、丰富、灵活的资源库。建设校级资源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设起点。
(2)信息化微课程平台的建设还有待健全。学生在平台上的提问,要有相应的教师实时回复,所以随着微课程平台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要成立专门的平台答疑教师团队或助理团队。这样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提高微课程学习的效果。
(3)从制作微课程上看,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很娴熟地制作微课程,学校要普及微课程制作的教程,为广大教師提供便利的微课程制作硬件设施。
(4)教室的电脑投影系统运行情况,经常因教室不同而不同。学校要健全教室的移动终端,设备经常改新换代,为教师实施信息化微课程教学解决后顾之忧。
五、研究总结
本研究设计的信息化数学微课程的模板,以及信息化数学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分析,对高职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微课程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应用参考。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课题项目: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课题(2018S15)。
作者简介:王嫣(1982—),女,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从事数学教育教学以及应用数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