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腹腔分子残留病灶的诊断方法

来源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形式,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在手术时往往存在腹腔微小转移灶,这会导致胃癌患者术后的复发转移,因此要积极开展胃癌腹膜转移的防治。分子残留病灶是指经过治疗后,传统影像学或其他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可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肿瘤来源分子异常,代表肿瘤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的可能。近年来,基于循环肿瘤DNA检测分子残留病灶逐渐成为了腹膜转移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建立了胃癌分子残留病灶分子诊断的新方法,并对该领域研究成果进行了评析。

其他文献
继发性淋巴水肿是由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组织间液分布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继发性病变的一种进行性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探讨淋巴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需要有能够模拟人类慢性淋巴水肿病理、生理过程的动物模型作为基础。目前已知的淋巴水肿动物模型种类虽多,比如鼠类、犬等动物的肢体淋巴水肿模型以及兔耳淋巴水肿模型,但大多暂无法诱导出持续、稳定存在的淋巴水肿,从而使相关研究陷入僵局。因此,改善甚至建立新的淋巴水肿动物模型尤为必要。本文总结相关文献进展,为进一步改善淋巴水肿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并总结目前已有的可评价
口腔颌面-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不仅对患者的外貌造成极大的影响,还会导致发音、吞咽等功能的丧失。自1991年螺旋桨皮瓣问世以来,其出现扩大了口腔颌面-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可能性。螺旋桨皮瓣相对于传统局部皮瓣,由于其具有更好的移动性、颜色和质地更匹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操作难度相对较低、满足个性化需求等优势,可作为传统皮瓣的一个补充,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案。本文综述了螺旋桨皮瓣的分类、手术方法、应用范围及适应证。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小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存在较高的漏诊、误诊、致死和致残率。大多数小肠梗阻的患者,早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放置肠梗阻导管,可以缓解病情。然而,决定非手术治疗的观察窗口期、急诊手术时机及方式仍然存在很多争议。近年来,有关小肠梗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有了进一步的进展,但在临床实践方面,尚缺乏权威的参考标准,国内尚无相关的共识和指南来规范其诊断与治疗。据此,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国际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的倡议下,我国本领域的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结合当前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参考国内外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近现代临床肿瘤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三大常见转移途径之一,直到20世纪末,胃肠道癌腹膜种植转移,才开始被重新认识,至今日才逐渐开始形成规范性诊断治疗体系。本文回顾腹膜转移癌诊治研究的发展历史,反思临床实践中的教训与经验,阐述腹膜转移癌在疾病再认识、机制深入理解和临床诊治策略上的难点,以及在理论建设、技术培训和学科建设中的痛点,并提出了认清客观现实、夯实技术培训和推进协同研究的解决方案,为腹膜肿瘤学稳步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