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改进的途径:与时俱进,用心感受当代大学生;正视问题,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度;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关键词:高校;管理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群体特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都显示出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注意研究新情况、新特征,还要注意不断学习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教育管理实效、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任务。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大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的溺爱、别人照顾比较多,生活阅历较浅,普遍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同时当今社会,网络等外界环境多元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现出来,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甚至步入歧途,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还有其他社会因素带来的问题,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高校自身资源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带来的问题。缺乏整套的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手段及规章制度,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只满足于不出事的现状。加之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积极性不高,辅导员工作量大难度大。而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显得十分琐碎,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管理指导思想和内容的简单化、经验化现象突出。
二、提高高校管理实效的策略
(一)用身心去感受学生
了解当代大学生,是做高校管理工作的前提。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为主体,面对代沟与差异,我们需要走近他们,感受他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处境,还要倡导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尤为首要的,是我们的工作态度,我们需要放下架子,了解他们的世界,做青年人的知心人。通过和他们的真诚互动,赢得他们的信赖,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才有机会与他们同行,才能引领他们。我们要陪伴他们渡过风雨,完成从指导者到陪伴者的角色转换,鼓励他们发现自我。俯下身子,才能看得真切。这种态度和姿态很重要,这应该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只要是管理工作就会不断地遇到“问题”,作为辅导员会经常碰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打架了、丢失财物了、迟到旷课了等等。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采取多元价值取向,从系统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在现实中,也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忽视“严格管理”,更不能借“以学生为本”之名,行“无管理,做老好人”之实。
因此,学生管理者,关键要把握好以学生为本与严格管理的平衡点。既要克服“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的错误认识,又应消除“严格管理就是简单粗暴的严厉管理”的错误理念;既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又要注重细节管理、让细节更多地体现关怀。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与严格管理兼顾、把“爱”和“严”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三、创新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创新高校管理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高校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创新高校管理工作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唯有不断及时地创新高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观念要创新。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现在的高校管理不再是以行政计划和封闭式的集中决策为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机构。高职院校更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市场所需,形成了“产学研”的管理模式。“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较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和需要的质量管理观已不适应,应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
第二,工作作风要创新。工作作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作作风建设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是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创新是我们对继承的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继承的作风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就应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制度要创新。高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更是各种制度的交汇。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的进步。
第四,激励制度的创新。激励是领导的重要职能,领导者的沟通与激励及其相应能力,将直接决定管理的效率。激励的方式有信仰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考评激励、业绩激励、奖惩激励、信任激励、关怀激励、反馈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使管理人员具有工作表现的欲望和工作的愉悦感、成就感,能够强化他们在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同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种良好的期望。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应当认真分析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积极有效的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欲望,使他们各尽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要面对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发展,就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人员数量很多,但在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些高校的实践来看,有些高校认为,教学科研需要高级人才,学生管理只要有人管就行。因此,各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就从事学生工作,不但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因此,建立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这支队伍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不登讲台的教授专家。
五、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高校工作的需要。
高校管理是涵盖多方主体的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全力协助和配合。其中首要管理的对象是“人”,是由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构成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工作者一定要走进学生群体,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度。此外,高校管理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达到高校管理运行的高效化,不断创新高校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以人本观念为指导,不断提高高校管理层次。
参考文献:
[1]崔桂军、王冲、陆娟.关于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陶俊杰.大连医科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李凤艳.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3
[5]张越炜.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7):75-77.
[6]严丽纯.高校管理育人略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65-66.
[7]刘洁.高校管理育人的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8):118-120.
作者简介:肖冬梅(1963—),女,山东汶上人,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
关键词:高校;管理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他们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群体特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都显示出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注意研究新情况、新特征,还要注意不断学习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教育管理实效、完成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任务。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大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的溺爱、别人照顾比较多,生活阅历较浅,普遍缺乏艰苦的生活磨练,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同时当今社会,网络等外界环境多元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现出来,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甚至步入歧途,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还有其他社会因素带来的问题,这就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
高校自身资源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求带来的问题。缺乏整套的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和手段及规章制度,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只满足于不出事的现状。加之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积极性不高,辅导员工作量大难度大。而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又显得十分琐碎,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学生管理目标不明确、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和规章制度不健全,学生管理指导思想和内容的简单化、经验化现象突出。
二、提高高校管理实效的策略
(一)用身心去感受学生
了解当代大学生,是做高校管理工作的前提。现在大学生都是“90”后为主体,面对代沟与差异,我们需要走近他们,感受他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处境,还要倡导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尤为首要的,是我们的工作态度,我们需要放下架子,了解他们的世界,做青年人的知心人。通过和他们的真诚互动,赢得他们的信赖,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从而才有机会与他们同行,才能引领他们。我们要陪伴他们渡过风雨,完成从指导者到陪伴者的角色转换,鼓励他们发现自我。俯下身子,才能看得真切。这种态度和姿态很重要,这应该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二)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只要是管理工作就会不断地遇到“问题”,作为辅导员会经常碰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打架了、丢失财物了、迟到旷课了等等。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采取多元价值取向,从系统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在现实中,也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忽视“严格管理”,更不能借“以学生为本”之名,行“无管理,做老好人”之实。
因此,学生管理者,关键要把握好以学生为本与严格管理的平衡点。既要克服“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团和气、不讲原则”的错误认识,又应消除“严格管理就是简单粗暴的严厉管理”的错误理念;既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又要注重细节管理、让细节更多地体现关怀。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与严格管理兼顾、把“爱”和“严”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三、创新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创新高校管理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高校管理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创新高校管理工作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唯有不断及时地创新高校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观念要创新。社会的日新月异和高校的快速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与时俱进。现在的高校管理不再是以行政计划和封闭式的集中决策为管理模式,而是向社会开放的服务机构。高职院校更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企业的市场所需,形成了“产学研”的管理模式。“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变为多元主体,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单一的、较少考虑到学生个性和需要的质量管理观已不适应,应向多元的质量观转变。”
第二,工作作风要创新。工作作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工作作风建设要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继承是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创新是我们对继承的事物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发展而来的,继承的作风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是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就应大胆实践和探索,不断提出新思路,拿出新举措,使管理工作生机勃勃。
第三,制度要创新。高校管理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更是各种制度的交汇。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在于:“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制度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高校教育的进步。
第四,激励制度的创新。激励是领导的重要职能,领导者的沟通与激励及其相应能力,将直接决定管理的效率。激励的方式有信仰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考评激励、业绩激励、奖惩激励、信任激励、关怀激励、反馈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使管理人员具有工作表现的欲望和工作的愉悦感、成就感,能够强化他们在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同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种良好的期望。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应当认真分析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积极有效的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欲望,使他们各尽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要面对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高校发展,就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人员数量很多,但在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些高校的实践来看,有些高校认为,教学科研需要高级人才,学生管理只要有人管就行。因此,各级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就从事学生工作,不但理论修养不够高,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低。因此,建立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这支队伍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不登讲台的教授专家。
五、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高校工作的需要。
高校管理是涵盖多方主体的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全力协助和配合。其中首要管理的对象是“人”,是由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构成的管理体系,高校管理工作者一定要走进学生群体,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做到“严”之有理,“爱”之有度。此外,高校管理因此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达到高校管理运行的高效化,不断创新高校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必须从新的视角出发,以人本观念为指导,不断提高高校管理层次。
参考文献:
[1]崔桂军、王冲、陆娟.关于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
[2]陶俊杰.大连医科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3]李凤艳.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0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3
[5]张越炜.新时期高校管理育人工作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7):75-77.
[6]严丽纯.高校管理育人略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65-66.
[7]刘洁.高校管理育人的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8):118-120.
作者简介:肖冬梅(1963—),女,山东汶上人,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