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30798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中的正确选择,它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广大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导,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指引。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排除征途中的各种干扰。
  [关键词]道路;开拓;坚定不移;排除干扰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8-0003-03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科学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一篇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讲话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不渝、满怀信心地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奋力开拓的康庄大道
  
  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摆在首位,努力寻求一条高效的发展道路。所谓发展道路,是以理论为指导,以制度(和体制)为依托,以路径为平台,以经济为重点,以发展为主线,以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为目的,包括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构成一个比较完整、协调、配套的发展道路体系。中国自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在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在探索最佳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提出“以苏为戒”,就开始探索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萌芽。毛泽东在探索初期所写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光辉著作,是这个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他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划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文化领域实行“双百”方针、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这些都是针对苏联模式和发展道路的,但由于始终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改来改去,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和发展道路。尽管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后来在探索中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失误,但并不能抹杀这一段探索的成就。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孕育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的探索,在探索中坚持了毛泽东正确的东西,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并且有许多新的创造,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邓小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里,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庄严地宣告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后来邓小平提出和概括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最准确的表述。将其略加展开就是:(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只有一个中心,不能搞两个中心,更不能多中心。(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二者相互依存,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内容,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我们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不能只讲一个不讲另一个,偏离正确轨道。(三)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的现代化目标是全面的,有三个,现在还应增加一个“和谐”。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突破了苏联模式和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向现代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13年实践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推进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趋利避害,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改变了发展观念,跃升了发展理念,提高了发展质量,把发展引上科学发展轨道,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推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理论、制度、道路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是同时起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孕育阶段到形成、推进阶段,既有连续性又有变革性,是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长期探索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它始于毛泽东,创于邓小平,推进于江泽民、胡锦涛及以后。中国人民将在这条道路上一代一代走下去。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长期探索中党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它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广大群众中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人民热爱它,向往它,把它作为一面旗帜。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又有了一面新的伟大旗帜。这面旗帜将指引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也就是找到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这已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如前所述,我国是在经过长期艰辛探索,付出巨大代价,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中国自从走上这条道路以后,29年来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国际社会很多有识之士,称赞和看好“中国模式”和发展道路。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决不动摇。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所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邓小平所以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是因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而人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践,处于僵化半僵化状态,跟不上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重新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我们党的词汇中有两个最能启发人们解放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初级阶段”。但是,无论是“中国特色”还是“初级阶段”,又都是以社会主义为基础和出发点。胡锦涛在讲话中所以特别强调解放思想,是因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我国经过29年跨越式的大发展,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是最多的,西方国家几百年中分阶段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几乎同时一次性的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具体制度的改革即体制改革,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的改革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但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来说,它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革命,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其实质和目标,就是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改革同时进行的是对外开放,它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拿来为我所用,发展自己,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极富活力和弹性的社会,它在几百年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远远超过了以往世纪的总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果不借鉴它,就难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是世界改革史上最成功的范例。当前,无论从面对深度上更为融入经济全球化而不断经受世界经济浪潮的冲击,还是应对国内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而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走回头路。胡锦涛同志说,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中国现在和将来很长一个时期的主旋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及时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和最新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质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转向科学发展轨道,开拓科学发展的新局面。科学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才能促进科学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领导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主观臆想,而是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与平民百姓生活有关的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需要加强社会建设;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要求改变这种局面,实现和谐发展;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以及后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相互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化解矛盾,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紧缺,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要求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党为实现社会和谐所做的努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立足现实,面向长远,为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战略。胡锦涛同志说,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坚定不移地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小康”一词极富中国色彩,它来源于中国民间和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在群众中具有广泛影响。邓小平将其古为今用,并赋予它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含义。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到2000年已实现了总体小康,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再奋斗3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胡锦涛同志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综上所述,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先导,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指引。这“四个坚定不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成新世纪新阶段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标志和行动指南。只要沿着这“四个坚定不移”所指明的方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坚实和越宽广。
  
  在坚实宽广的道路上迎击挑战和排除干扰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很长的路程。在已经走过的路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格不入,一有机会就想改变航向,把中国引向别的道路。干扰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从西方各种学术流派中学习和借鉴了许多先进的东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与此同时,受西方学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羡慕西方文化甚至模仿和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也在一些人中弥漫开来。特别是其中一部分人打着新自由主义旗号,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政治模式,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裁判我国的现实生活,梦想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这就是邓小平多次批评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指出:“中国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了一种思潮,叫资产阶级自由化,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否定社会主义。这不行。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1]这些人几经受挫,但至今在社会上仍有一定影响。
  二是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改良主义派别和思潮,它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的总称。现在人们所说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因为苏东剧变后它们自己又将其改为社会民主主义。当今的社会民主党,已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弃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把“社会主义”视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无止境的基本价值目标(自由、公正、互助)追求。二战后,它们在西方国家内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民主化措施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有很大局限性,始终限制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在我国历史上,没有社会民主主义传统,但苏东剧变后它也悄然来到中国,近来又骤然升温。民主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同,新自由主义是舶来品,而民主社会主义虽然也有舶来的一面,但主要是体制内自生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某些政策层面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将其同科学社会主义相混淆,更不能用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把共产党改名和改造为社会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是在西方国家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移植到中国会水土不服。如果中国搞民主社会主义,绝不是“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相加,更不会是某些人所梦想的出现东方的“瑞典”,而只能是把社会民主党在西方国家所搞的那一套照搬到中国来,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多党制等。这样主体很快就会断裂,整个社会大乱,别说出不了“瑞典”,甚至80多年奋斗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前苏共和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就是由于改旗易帜,通过推行民主社会主义,导致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不能救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振兴中国。这条道路的正确性,已被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所证实。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面对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绝不要轻信某些人的说教离开这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责任编辑 魏子扬
其他文献
高校学报作为反映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的窗口,积极地引领着学术潮流,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成功地培育了科研创新团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科学研究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政党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同时也是民主政治发展不够充分的产物,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政策优化、社会稳定、社会整合等特殊的功能。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政党伦理问题日益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的文风观。中国共产党的文风观主要表现在五个维度:在功能定位维度上坚持文风就是党风,在
陕西经济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对于东部发达省份多元化的经济结构,陕西经济类型结构比较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个体、私营、外商等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低.
对灵感与直觉的看法是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敏感话题,也是直接关系到科学发现逻辑是否可能的关键问题之一。有关的探讨延绵不断,研究的著述不胜枚举。一种似乎是主流的观点认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