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家的时候丢掉太多东西,这屋子如今连一根汤匙也没有。我不知为何会发狠丟掉那些锅碗瓢盆,像把整个生活都丢弃,却一直留着那几盒旧信。信封里的卡片雪花其实都是棉絮,有些写信的人还在,生活里像一同走一条钢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真是微妙,冷不防咚一声掉下去,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只剩下绳索微微颤抖的细小声响,回荡在日子里。
支撑着日子的又是什么呢?飞快地打一篇稿,手指滑过键盘的声音敲得整个房间嗡嗡作响,仿佛这个房间就是一座乐器的体腔。有一阵子我极为努力地想当一个日光般明亮的人,于是背起电脑到图书馆去,正襟危坐地打字。但那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不能穿着松垮的睡衣、戴着厚片眼镜盘腿坐在电脑前,因为四周的人都是那么衣冠楚楚。光是出门刷牙洗脸与穿衣就令人感觉十分辛苦。不出门的时候我可以整天不洗脸不刷牙坐在电脑前打字,与人用键盘交谈。仿佛一旦梳洗就意味着缴械加入白天生活的队伍。在图书馆里我尽量保持一种不打扰人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将眼睛放在荧幕上,用敲打键盘的声音掩盖那磨石子地板的纹路发出的声响,还有角落里盆栽的存在。磨石子地板上斜斜晒进的日光忽长忽短。忽然斜对桌一个男学生一个箭步走过来,用手指轻声叩了叩桌面:能不能请你打字不要那么大声?
有时候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可见与可听见的干扰永远大于听不见与看不见的东西。人们喜欢衡量别人的苦痛,仿佛苦痛是市场或路边能拿来叫卖的东西。人们问你关不关心街友?关不关心贫穷?你隔着一层横膈膜般的透明薄膜感觉自己的关心,并且压抑着喉头里一颗颗滚落的小石头。你四肢完好,衣履宛然,皮肤没有裂缝,不会有什么流出。这种状态让你很难跟别人解释你喉头里的小石头,还有那些图书馆里藏匿在饮水机后面的盆栽,它们是如何让你感到心慌,仿佛你眼睛一从电脑移开它们就瞬间偷偷移动了位置。有一阵子我不断弄丢我的钥匙与钱包,不断断讯,我不断去各个银行捷运站钥匙店的柜台重新拜访,然后有一天我忽然察觉,这些东西一定都不是自己走丢的,它们是被某一隐形看不见的人给偷走的。察觉到这件事后我的生活瞬间掉进一种恐怖的深渊中,无法对人说明,而且难以解释。我飞快收拾电脑离开了图书馆,感觉整个亮晃晃的白日炙烈地在背上烧了起来。
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反语的时代。发声首先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必须先告诉别人:我知道我的位置。这句话的隐语是什么位置其实一点也不重要,没有人真正在意你在说什么,而是你的位置有没有暴露出你的无知。清楚位置的人比起一个理念坚定的人来得更被尊敬。我进博士班的第一年有一老师就告诉我:你要明确告诉别人你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不在那里?这比起你宣称“你在哪里”来得更重要。她且告诉我这即是“攻防”的真义。曾几何时防备已经变成一件如此抽象的事?像是空气。声音的尾端永远追逐不上意义。又或者搞错的人其实是我。我每次离开研讨室,沿着一条几近垂直的山路走下山时,都感觉疲软而没有尽头。博士论文初试时考到一半我哭了,竟说其实没有毕业也没有关系,把在场的人都搞慌了。有一大半的原因是我忽然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在这里?因为一个讨论的场合?这场合是被什么所召唤出来的?它究竟抽象还是具体?而我又是什么?是拿着稿本念台词的演员?下了戏后回到生活,然后再被另一档戏的轨道粉碎辗过。生活的片面,空间的切换,不过是逢场罢了。
日后我发觉是我一开始就把假戏给真做了。可是做得那么快乐,连真假也不那么重要。我真喜欢那些莫名晨起的日子,在天空尚是清澈的深蓝色时,没有一点日光光线的干扰,沿着公寓外的河岸散步。这条河我曾在几次下山的途中,从山路顶端远远地眺望。好像它本该就是那样肠道般的细小。河岸上的人从山上远远看去,只是一个又一个缓慢移动或静止的小点。距离能使时间延长,使消逝之物冻结。沿着河岸旁散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山上的某个人的眼睛里,可能活过了长长的一生。他一阖眼,我便在远方死了。
而远方有些什么?一封寄出而没有回音的信件:一行早巳抹消的地址;一个朋友再也没有音讯。搬家以后寄来的最后一张明信片:终于要拔根离开花莲了,胡萝卜走路般地。我曾以为他会生根植物般地永远在那遥远的东部住下,成为年少遗迹的一个永恒的看守员。那张明信片投递到我在台北学校的邮筒以后,我便再也没有见过他。他变成了一个拖带着根须的树洞。洞口被这每日蔓长芜生的荒草掩埋。那洞里的隧道随着MSN或BBS年代的消逝而愈拉愈长,直至火车驶出,那树洞将永远地关闭起来。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曾在暗黑的文学院角落里练习交谈,并且以此躲过一次又一次梁柱上停栖的鸽群的攻击。那攻击像羽毛般地轻,如同小城里几无任何时间的实质之感,足以使一切都墙上漆屑般不断地掉落。啊你东西两岸的亲友故朋能指的一环,一千零一夜,环的外面还扣着环,父亲为何是父亲?母亲如何能是母亲?永无抵达的所指。我们在那小城里的另一座虚拟之城上打字,写没有人看得懂的日记,在BBS的暗黑荧幕上,隔着像是光年般的距离。光年以外的是谁?谁都有那样一个固定而不可替代的英文字母。比如我的C。二十岁时视力检查表上的C,带着永恒的缺口。
用这缺口来指称我。把我写成C。把我的肢体弯折。把我环抱的自己装进箱里。时光之匣。魍魉之影。带着箱子坐火车的男人在无人的南回车厢里睡着了。他的箱里装着的是什么?那是一条非常非常寂寞的铁路。没有人上来,没有人下去。在东部那样长而缓慢的摇晃车厢里,只有一个列车长会摇着铃过来。那些沿途的山村小站一个个都像雨洗过般地安静站立。车窗外的山地女人睁着眼睛从月台上看我。那黑而亮的眼瞳像是鹿一般,是一只充满着谜面的钟。火车把我送回西部以后,那座网路上的虚拟小城真的就倾塌了。渐渐被脸书上一张又一张的脸淹没。画上了人皮我们与新朋友对坐:你好。安安。安安过时了。我是美图秀秀。
这些都会淬砺在时间的河里,变成石子。一整个时代的海市蜃楼都在这里。我们还有什么可交谈的?理解这些以后我每日出门买水,上市场,在昏暗无光的屋里做晚饭,感觉自己其实是生根植物般地被自己浇灌。那些街巷的傍晚倾塌下来像一种几何的歪斜,日子忽然就是一条几经踩踏而扁平的线了,我忽然惊觉交谈在这时代老早已被置换成为了交换。交换什么?交换以那视力检查表上的C。那C拓在旧信盒里的一张老旧明信片,像一枚脱落了指纹的印记。年少时我总惊怪于传真机印出来的字,终有一天竟是会像沙滩上的名字那样被海潮吞噬,而多年以后,在一旧皮夹的破烂夹缝里拉出一张无字的火车票根,地名与时间尽皆消弭。也许它原本就无有任何字迹,无有名字,无有故事,是我自以为搭上了一班车去一个地名叙说了一个关于它的事。
那样的一日。也许我终于像甲板上的人鱼一样,长出了一双踩踏在泥岸上的脚,而永远地失去了声音。
(选自台澶《INK印刻文学生活志》2015年6月号)
支撑着日子的又是什么呢?飞快地打一篇稿,手指滑过键盘的声音敲得整个房间嗡嗡作响,仿佛这个房间就是一座乐器的体腔。有一阵子我极为努力地想当一个日光般明亮的人,于是背起电脑到图书馆去,正襟危坐地打字。但那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不能穿着松垮的睡衣、戴着厚片眼镜盘腿坐在电脑前,因为四周的人都是那么衣冠楚楚。光是出门刷牙洗脸与穿衣就令人感觉十分辛苦。不出门的时候我可以整天不洗脸不刷牙坐在电脑前打字,与人用键盘交谈。仿佛一旦梳洗就意味着缴械加入白天生活的队伍。在图书馆里我尽量保持一种不打扰人的状态,集中注意力将眼睛放在荧幕上,用敲打键盘的声音掩盖那磨石子地板的纹路发出的声响,还有角落里盆栽的存在。磨石子地板上斜斜晒进的日光忽长忽短。忽然斜对桌一个男学生一个箭步走过来,用手指轻声叩了叩桌面:能不能请你打字不要那么大声?
有时候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可见与可听见的干扰永远大于听不见与看不见的东西。人们喜欢衡量别人的苦痛,仿佛苦痛是市场或路边能拿来叫卖的东西。人们问你关不关心街友?关不关心贫穷?你隔着一层横膈膜般的透明薄膜感觉自己的关心,并且压抑着喉头里一颗颗滚落的小石头。你四肢完好,衣履宛然,皮肤没有裂缝,不会有什么流出。这种状态让你很难跟别人解释你喉头里的小石头,还有那些图书馆里藏匿在饮水机后面的盆栽,它们是如何让你感到心慌,仿佛你眼睛一从电脑移开它们就瞬间偷偷移动了位置。有一阵子我不断弄丢我的钥匙与钱包,不断断讯,我不断去各个银行捷运站钥匙店的柜台重新拜访,然后有一天我忽然察觉,这些东西一定都不是自己走丢的,它们是被某一隐形看不见的人给偷走的。察觉到这件事后我的生活瞬间掉进一种恐怖的深渊中,无法对人说明,而且难以解释。我飞快收拾电脑离开了图书馆,感觉整个亮晃晃的白日炙烈地在背上烧了起来。
当今这个时代是一个反语的时代。发声首先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必须先告诉别人:我知道我的位置。这句话的隐语是什么位置其实一点也不重要,没有人真正在意你在说什么,而是你的位置有没有暴露出你的无知。清楚位置的人比起一个理念坚定的人来得更被尊敬。我进博士班的第一年有一老师就告诉我:你要明确告诉别人你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不在那里?这比起你宣称“你在哪里”来得更重要。她且告诉我这即是“攻防”的真义。曾几何时防备已经变成一件如此抽象的事?像是空气。声音的尾端永远追逐不上意义。又或者搞错的人其实是我。我每次离开研讨室,沿着一条几近垂直的山路走下山时,都感觉疲软而没有尽头。博士论文初试时考到一半我哭了,竟说其实没有毕业也没有关系,把在场的人都搞慌了。有一大半的原因是我忽然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在这里?因为一个讨论的场合?这场合是被什么所召唤出来的?它究竟抽象还是具体?而我又是什么?是拿着稿本念台词的演员?下了戏后回到生活,然后再被另一档戏的轨道粉碎辗过。生活的片面,空间的切换,不过是逢场罢了。
日后我发觉是我一开始就把假戏给真做了。可是做得那么快乐,连真假也不那么重要。我真喜欢那些莫名晨起的日子,在天空尚是清澈的深蓝色时,没有一点日光光线的干扰,沿着公寓外的河岸散步。这条河我曾在几次下山的途中,从山路顶端远远地眺望。好像它本该就是那样肠道般的细小。河岸上的人从山上远远看去,只是一个又一个缓慢移动或静止的小点。距离能使时间延长,使消逝之物冻结。沿着河岸旁散步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山上的某个人的眼睛里,可能活过了长长的一生。他一阖眼,我便在远方死了。
而远方有些什么?一封寄出而没有回音的信件:一行早巳抹消的地址;一个朋友再也没有音讯。搬家以后寄来的最后一张明信片:终于要拔根离开花莲了,胡萝卜走路般地。我曾以为他会生根植物般地永远在那遥远的东部住下,成为年少遗迹的一个永恒的看守员。那张明信片投递到我在台北学校的邮筒以后,我便再也没有见过他。他变成了一个拖带着根须的树洞。洞口被这每日蔓长芜生的荒草掩埋。那洞里的隧道随着MSN或BBS年代的消逝而愈拉愈长,直至火车驶出,那树洞将永远地关闭起来。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们曾在暗黑的文学院角落里练习交谈,并且以此躲过一次又一次梁柱上停栖的鸽群的攻击。那攻击像羽毛般地轻,如同小城里几无任何时间的实质之感,足以使一切都墙上漆屑般不断地掉落。啊你东西两岸的亲友故朋能指的一环,一千零一夜,环的外面还扣着环,父亲为何是父亲?母亲如何能是母亲?永无抵达的所指。我们在那小城里的另一座虚拟之城上打字,写没有人看得懂的日记,在BBS的暗黑荧幕上,隔着像是光年般的距离。光年以外的是谁?谁都有那样一个固定而不可替代的英文字母。比如我的C。二十岁时视力检查表上的C,带着永恒的缺口。
用这缺口来指称我。把我写成C。把我的肢体弯折。把我环抱的自己装进箱里。时光之匣。魍魉之影。带着箱子坐火车的男人在无人的南回车厢里睡着了。他的箱里装着的是什么?那是一条非常非常寂寞的铁路。没有人上来,没有人下去。在东部那样长而缓慢的摇晃车厢里,只有一个列车长会摇着铃过来。那些沿途的山村小站一个个都像雨洗过般地安静站立。车窗外的山地女人睁着眼睛从月台上看我。那黑而亮的眼瞳像是鹿一般,是一只充满着谜面的钟。火车把我送回西部以后,那座网路上的虚拟小城真的就倾塌了。渐渐被脸书上一张又一张的脸淹没。画上了人皮我们与新朋友对坐:你好。安安。安安过时了。我是美图秀秀。
这些都会淬砺在时间的河里,变成石子。一整个时代的海市蜃楼都在这里。我们还有什么可交谈的?理解这些以后我每日出门买水,上市场,在昏暗无光的屋里做晚饭,感觉自己其实是生根植物般地被自己浇灌。那些街巷的傍晚倾塌下来像一种几何的歪斜,日子忽然就是一条几经踩踏而扁平的线了,我忽然惊觉交谈在这时代老早已被置换成为了交换。交换什么?交换以那视力检查表上的C。那C拓在旧信盒里的一张老旧明信片,像一枚脱落了指纹的印记。年少时我总惊怪于传真机印出来的字,终有一天竟是会像沙滩上的名字那样被海潮吞噬,而多年以后,在一旧皮夹的破烂夹缝里拉出一张无字的火车票根,地名与时间尽皆消弭。也许它原本就无有任何字迹,无有名字,无有故事,是我自以为搭上了一班车去一个地名叙说了一个关于它的事。
那样的一日。也许我终于像甲板上的人鱼一样,长出了一双踩踏在泥岸上的脚,而永远地失去了声音。
(选自台澶《INK印刻文学生活志》2015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