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不是被吓死害死,就是面临一场血腥恶斗。倘若类似故事发生在中国,结局可就难料得多。
1700年前的晋人干宝硬生生把这个故事讲成了一个喜剧:一个鬼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人,人问鬼是干吗的,鬼说,我是鬼。人说,我也是鬼。结果,老老实实的鬼就被这个叫宋定伯的人给骗了捉去,变成羊卖掉了。这个鬼真是个倒霉鬼。
中国何时有鬼,或是谈鬼?实物不可考,那么从概念的源头去找。甲骨文里的“鬼”字,是人型上面有个可怕的脑袋。为什么说这个脑袋的形状是可怕的呢?《说文解字》上说,“人所归为鬼”,与“鬼”字有相同部分的“畏”字,是引人厌恶、惧怕的意思,“禺”字是母猴样的怪兽,从字形上来说,三个字都是有怪异之象的物体。而其他与鬼有关的字,没有一个是可爱的,长得难看的话是“醜”(丑),山高而不平整的话是“嵬”,川泽山林中跑出的山精鬼怪是“魑魅魍魉”,这些怪物修炼出道行来就成了“魔”……
将逝者与这些丑陋或可怕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古人对人死后不知去向的畏惧。古人的见识有限,想象力却极丰富,人们习惯把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往怪物与鬼神方面猜想,《庄子》里就说“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山川河岳无不存在神兽。故去的人既然不在此世界,必然到了一个未可知的彼世界,成为使人敬畏的存在。因此,“鬼”与自然界的“神”往往连用,一起成为人们崇拜与祭祀的对象。
殷商时候,关于殷王鬼梦的记载有很多,那时人们认为做梦是得到祖先的预示。殷王多鬼梦,认为是祖先告诫变故或灾难,因此用占卜与祭祀来化解这些梦中异象。而春秋时候,这种梦被称为“厉梦”,厉就是恶鬼。最曲折的是《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的一段:
晋景公梦见一个长发披散的大鬼对自己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上帝,现在得到它的允许可以报仇了!”景公醒来后,召见桑田地方的巫人来占卜,巫人说:“君王吃不上今年的新麦了。”景公因此忧惧而得了重病,到秦国去请来一个名叫缓的医生。缓还没有到达,景公又梦见了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儿童,一个说:“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逃避他?”另—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能拿我们怎么办?”缓来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艾灸不可能,针刺达不到,药力也到不了。”六月丙午这天,景公派人煮了新麦,把先前占卜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然而,在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了。
类似的史载还有很多。究竟有没有鬼神?人们总围绕这个话题争论不休。难点在于,鬼神的存在,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只好作为文化史上“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幻梦,一直存在下去。这其实给了实用主义者很大的机会利用鬼神。
墨子也曾在《明鬼》中讲过周宣王杀了无辜之臣杜伯的故事,杜伯死前说:“如果我死了还能有魂,三年之内肯定会让你知道的。”三年后,周宣王与诸侯在田野狩猎,遇到杜伯驾马车追杀而来,一剑射死了宣王。墨子在诸多类似的故事中确认山鬼、天鬼、人鬼的存在,其用意是要使人慎独,基本上等于“顶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劝戒人勿做亏心事。
孔子则“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说,其实回避的是“有”或“无”这样的终极问题,但在“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上,他是有自己的选择的。《孔子家语》里曾说,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死者有知还是无知?孔子说:“我要是说死后还有知,那么就怕孝子贤孙们弃生送死,我要是说死后无知,又怕不孝之人弃亲不葬,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当务之急,以后会慢慢明白的。”可见,孔子关注的是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虽然孔子不语,但可以看出,鬼神之事的确是被孔子加以利用了。
而战国扰攘之世中的阴阳家,觉得人间的祸福得失、国家的盛衰兴亡、个人的生死荣辱,不可推测,就归之于不可知的鬼神。这大概不仅仅是中国的先例,因为大动乱的时代,祸福生死等一切不可以常情常理测度,只好归之于命运与鬼神。
不知何时,鬼中有一部分杰出人物升入神的行列,所谓“鬼之灵者曰神也”,神的队伍就成为天神与人神的混合体。剩下的一部分鬼,地位却急剧下降,被认为低贱邪恶,受到神的管束。
这次分家,使神们高高坐在了庙堂之上,造福于民;鬼们则四处游于乡野,为害于人。于是,人们学会祈神克鬼,鬼从此成为过街老鼠,打鬼驱鬼的仪式四处流传,打鬼英雄的形象也开始深入人心,其中既有威武的捉鬼钟馗,也有那个骗鬼的小子宋定伯。
鬼是否都很邪恶奸诈,这实在很难说,因为宋定伯捉的就是一枚十分老实的倒霉鬼。但自从神鬼分家之后,鬼的世界变得愈发五彩丰富与无孔不入了。在所有的口传与笔传文学里,鬼也和人一样,有好鬼,有恶鬼,有大鬼、小鬼、男鬼、女鬼、好看的鬼、丑鬼……
小孩生病,叫“鬼缠身”;夜行迷路,叫“鬼打墙”……鬼为何无处不在,并扮演了各种角色?台湾人王溢嘉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魂魄》中曾对地狱作了注解,他认为在地狱里也有儒释道,佛教是骨,道教是肉,儒家是血。
逝者在地狱里接受审判与惩罚,然后根据前世的道德积分去转世或沉沦,这个架构,属于佛教,即地狱的“骨”;这个框架之下,则是丰富而庞杂的道教编织的舞台——它将地狱落实在道教圣地四川丰都这个地点,用东狱大帝、冥王、城隍这样的道教职位来构建起地狱的“神僚机构”,而百姓爱戴的包公、钟馗这样的人成为阎王等领导者,这些可算做地狱的“肉”;而地狱里真正上演的故事,则是儒家喜闻乐见的内容了,比如犯了“不忠”之罪的佞臣、犯了“奸淫”之罪的男女、犯了“不孝”之罪的子孙,都会在地狱里受惩罚。这样的罪名,许多来自于儒家的道德谱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个小故事:一个湖南书生,喜欢下棋以致成癖,将家产荡尽,他的父亲忧虑不已,把他关在书斋里,他还是翻墙溜出,到僻静的地方找人下棋,最终将父亲气死。阎王认为书生气死父亲是不孝无德,缩减他的阳寿,罚他入恶鬼狱7年。后来东狱新厦落成,这书生被阎王派过去做碑记赎罪,哪知道他半途又开溜,到别处下棋,延误了期限。阎王大怒,派无常将之捉拿,判了个无期,永无出头之日了。这个故事虽小,却是儒释道的内容俱全,几乎成为中国式鬼故事的楷模了。可见,用鬼来说事,着实好用,正符合了孔子的心思。
鬼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将信将疑则若有若无。但经过年复一年的建构和口耳相传流播,鬼界的样貌与秩序俨然完整丰富起来。
鬼会思念家人,因此有望乡台可以去告别阳世;鬼投胎要忘记前世,因此喝孟婆汤辞别记忆;鬼要买东西,因此有鬼市;鬼要复阳间未尽的仇,因此会出来作乱杀人;鬼要报生前未了的恩,因此托梦叮嘱家人……最后甚至“逼得”人不得不推选了一个日子作为鬼节。或许是人对于生的意念太执著,对死后的描绘才会与人间那么相似,几乎是另一个世界里的模拟人生,这使得中国的鬼,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清代王械在《秋灯丛话》里讲了个故事,说宁海县一个戏班的班主,深夜被人敲开门,高价邀请去演戏,班主率团而去,发现那个地方屋宇宏伟,庭院宽敞,观众早就坐满了,只是灯光不太明亮。戏子们卖力演出,观众们也秩序俨然。中场休息时,主人请戏班吃面,大家却吃出面条有泥巴味,非常诧异,因此私下商量,一会儿改扮成天神演出。重新开场时,天神扮相的戏子一出场,台下观众竟然大骇,四下逃散,而各种物什也顷刻消失。戏子们昏迷至天亮,醒来见身处一个大墓前的广场,大墓旁罗列无数小墓,地上摆了盛着蚯蚓的瓦钵,原来这就是他们昨夜吃的面条,而主人送的谢礼则是许多冥纸。
这个群鬼看戏的故事,在鬼故事中实属可爱,既没有恶鬼索命,也没有人鬼斗智,鬼们只是想丰富一下群众文化生活,前后举措也都有礼有节,可惜只因人鬼殊途,所以没有完满结局。
除了群众生活,鬼的个人生活也能安排得有声有色,最有名的莫过于女鬼与书生的缠绵故事,诸如情深意长的杜丽娘、楚楚可怜的聂小倩、笑语盈盈的婴宁……只是全部是女鬼找男子,不见男鬼找女人。而且这类故事中,女鬼大多善良美丽,深情款款,而男子的形象则含糊与干涩得多。之所以会有这类故事,是因为鬼故事讲述者中出现了一支有力大军:文人。
文人谈起鬼来,其底蕴和内涵自然不同寻常,清代的纪昀、蒲松龄、袁枚就有不少志怪之作。宋代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里讲苏轼谪居黄州时每天找各种人说闲话,碰上不善言谈的人,苏轼就强迫人家讲鬼故事,人家要是推辞说不会,苏就说“姑妄言之”——随便说就行。
既然谈鬼可以算“姑妄言之”,那么鬼故事其实早已夹杂了种种人间事,人的嬉笑怒骂无不在其中,成为一个个寓言,譬如民国时期老向的《乡人谈鬼》里就说:“怕不怕鬼,也不能一概而论,有钱的人能使鬼推磨,能教鬼上树,但那是势利鬼听他的;他若遇见穷鬼,便也得抱头鼠窜。再有权有势、高官厚禄的人,一切国鬼都不怕单单惧怕洋鬼。你休看他瞪着一双眼睛比鬼还凶,一遇上洋鬼,立刻就像拔下来的小苗儿,蔫了。”
这哪里是谈鬼呢,分明是讲这直白而漫长的人生。不说人生而说鬼事,是因为环境使然:因为有些年代不可问苍生,却可以言鬼神;有些年代不可谈国事,却盛行讲鬼话,许多历史的流淌脉络总是大致相同。回头再看古人造的鬼字,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鬼就是人身鬼首。
链链
汉字释义
刘洋
欢
“欢”字从又,从欠。
“欠”为微微起身;“又”是手的象形,代表一种动作,会拱手作揖意,表示欢迎。故“欢”有欢迎之意。欢迎是主人待客的态度,少不了起身沏茶、倒水,而这些都需要用手来完成;同时,客人对端来的茶水也要起身用双手接过来,以示礼貌和感谢。“手”又为欢欣击掌。眼前的情景让人感到高兴,表现出兴奋的情绪,欠身子不停鼓掌。这个动作是被普遍用来传达高兴、赞赏、鼓励等内心活动的肢体语言。“欢”不仅形容温静平和的喜悦,也形容激昂热烈的雀跃。
“欢”是欢乐,如成语“欢天喜地”、“欢欣鼓舞”等。“欢”又特指情人,如刘禹锡《踏歌词》: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新欢”是新结交的情人;“欢场”指寻欢作乐的场所。
有一个人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鬼。这样的桥段若放在国外的恐怖片里,鬼多半是个索命鬼,人也一定很倒霉,不是被吓死害死,就是面临一场血腥恶斗。倘若类似故事发生在中国,结局可就难料得多。
1700年前的晋人干宝硬生生把这个故事讲成了一个喜剧:一个鬼赶夜路,不小心碰见一个人,人问鬼是干吗的,鬼说,我是鬼。人说,我也是鬼。结果,老老实实的鬼就被这个叫宋定伯的人给骗了捉去,变成羊卖掉了。这个鬼真是个倒霉鬼。
中国何时有鬼,或是谈鬼?实物不可考,那么从概念的源头去找。甲骨文里的“鬼”字,是人型上面有个可怕的脑袋。为什么说这个脑袋的形状是可怕的呢?《说文解字》上说,“人所归为鬼”,与“鬼”字有相同部分的“畏”字,是引人厌恶、惧怕的意思,“禺”字是母猴样的怪兽,从字形上来说,三个字都是有怪异之象的物体。而其他与鬼有关的字,没有一个是可爱的,长得难看的话是“醜”(丑),山高而不平整的话是“嵬”,川泽山林中跑出的山精鬼怪是“魑魅魍魉”,这些怪物修炼出道行来就成了“魔”……
将逝者与这些丑陋或可怕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古人对人死后不知去向的畏惧。古人的见识有限,想象力却极丰富,人们习惯把解释不了的自然现象往怪物与鬼神方面猜想,《庄子》里就说“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山川河岳无不存在神兽。故去的人既然不在此世界,必然到了一个未可知的彼世界,成为使人敬畏的存在。因此,“鬼”与自然界的“神”往往连用,一起成为人们崇拜与祭祀的对象。
殷商时候,关于殷王鬼梦的记载有很多,那时人们认为做梦是得到祖先的预示。殷王多鬼梦,认为是祖先告诫变故或灾难,因此用占卜与祭祀来化解这些梦中异象。而春秋时候,这种梦被称为“厉梦”,厉就是恶鬼。最曲折的是《左传·成公十年》记载的一段:
晋景公梦见一个长发披散的大鬼对自己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上帝,现在得到它的允许可以报仇了!”景公醒来后,召见桑田地方的巫人来占卜,巫人说:“君王吃不上今年的新麦了。”景公因此忧惧而得了重病,到秦国去请来一个名叫缓的医生。缓还没有到达,景公又梦见了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儿童,一个说:“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怎么逃避他?”另—个说:“我们躲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能拿我们怎么办?”缓来诊断后,说:“病不能治了,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艾灸不可能,针刺达不到,药力也到不了。”六月丙午这天,景公派人煮了新麦,把先前占卜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然而,在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了。
类似的史载还有很多。究竟有没有鬼神?人们总围绕这个话题争论不休。难点在于,鬼神的存在,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只好作为文化史上“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幻梦,一直存在下去。这其实给了实用主义者很大的机会利用鬼神。
墨子也曾在《明鬼》中讲过周宣王杀了无辜之臣杜伯的故事,杜伯死前说:“如果我死了还能有魂,三年之内肯定会让你知道的。”三年后,周宣王与诸侯在田野狩猎,遇到杜伯驾马车追杀而来,一剑射死了宣王。墨子在诸多类似的故事中确认山鬼、天鬼、人鬼的存在,其用意是要使人慎独,基本上等于“顶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劝戒人勿做亏心事。
孔子则“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说,其实回避的是“有”或“无”这样的终极问题,但在“有用”还是“无用”的问题上,他是有自己的选择的。《孔子家语》里曾说,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死者有知还是无知?孔子说:“我要是说死后还有知,那么就怕孝子贤孙们弃生送死,我要是说死后无知,又怕不孝之人弃亲不葬,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当务之急,以后会慢慢明白的。”可见,孔子关注的是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虽然孔子不语,但可以看出,鬼神之事的确是被孔子加以利用了。
而战国扰攘之世中的阴阳家,觉得人间的祸福得失、国家的盛衰兴亡、个人的生死荣辱,不可推测,就归之于不可知的鬼神。这大概不仅仅是中国的先例,因为大动乱的时代,祸福生死等一切不可以常情常理测度,只好归之于命运与鬼神。
不知何时,鬼中有一部分杰出人物升入神的行列,所谓“鬼之灵者曰神也”,神的队伍就成为天神与人神的混合体。剩下的一部分鬼,地位却急剧下降,被认为低贱邪恶,受到神的管束。
这次分家,使神们高高坐在了庙堂之上,造福于民;鬼们则四处游于乡野,为害于人。于是,人们学会祈神克鬼,鬼从此成为过街老鼠,打鬼驱鬼的仪式四处流传,打鬼英雄的形象也开始深入人心,其中既有威武的捉鬼钟馗,也有那个骗鬼的小子宋定伯。
鬼是否都很邪恶奸诈,这实在很难说,因为宋定伯捉的就是一枚十分老实的倒霉鬼。但自从神鬼分家之后,鬼的世界变得愈发五彩丰富与无孔不入了。在所有的口传与笔传文学里,鬼也和人一样,有好鬼,有恶鬼,有大鬼、小鬼、男鬼、女鬼、好看的鬼、丑鬼……
小孩生病,叫“鬼缠身”;夜行迷路,叫“鬼打墙”……鬼为何无处不在,并扮演了各种角色?台湾人王溢嘉在《中国人的心灵图谱:魂魄》中曾对地狱作了注解,他认为在地狱里也有儒释道,佛教是骨,道教是肉,儒家是血。
逝者在地狱里接受审判与惩罚,然后根据前世的道德积分去转世或沉沦,这个架构,属于佛教,即地狱的“骨”;这个框架之下,则是丰富而庞杂的道教编织的舞台——它将地狱落实在道教圣地四川丰都这个地点,用东狱大帝、冥王、城隍这样的道教职位来构建起地狱的“神僚机构”,而百姓爱戴的包公、钟馗这样的人成为阎王等领导者,这些可算做地狱的“肉”;而地狱里真正上演的故事,则是儒家喜闻乐见的内容了,比如犯了“不忠”之罪的佞臣、犯了“奸淫”之罪的男女、犯了“不孝”之罪的子孙,都会在地狱里受惩罚。这样的罪名,许多来自于儒家的道德谱系。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个小故事:一个湖南书生,喜欢下棋以致成癖,将家产荡尽,他的父亲忧虑不已,把他关在书斋里,他还是翻墙溜出,到僻静的地方找人下棋,最终将父亲气死。阎王认为书生气死父亲是不孝无德,缩减他的阳寿,罚他入恶鬼狱7年。后来东狱新厦落成,这书生被阎王派过去做碑记赎罪,哪知道他半途又开溜,到别处下棋,延误了期限。阎王大怒,派无常将之捉拿,判了个无期,永无出头之日了。这个故事虽小,却是儒释道的内容俱全,几乎成为中国式鬼故事的楷模了。可见,用鬼来说事,着实好用,正符合了孔子的心思。
鬼这种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将信将疑则若有若无。但经过年复一年的建构和口耳相传流播,鬼界的样貌与秩序俨然完整丰富起来。
鬼会思念家人,因此有望乡台可以去告别阳世;鬼投胎要忘记前世,因此喝孟婆汤辞别记忆;鬼要买东西,因此有鬼市;鬼要复阳间未尽的仇,因此会出来作乱杀人;鬼要报生前未了的恩,因此托梦叮嘱家人……最后甚至“逼得”人不得不推选了一个日子作为鬼节。或许是人对于生的意念太执著,对死后的描绘才会与人间那么相似,几乎是另一个世界里的模拟人生,这使得中国的鬼,有声有色,有情有义。
清代王械在《秋灯丛话》里讲了个故事,说宁海县一个戏班的班主,深夜被人敲开门,高价邀请去演戏,班主率团而去,发现那个地方屋宇宏伟,庭院宽敞,观众早就坐满了,只是灯光不太明亮。戏子们卖力演出,观众们也秩序俨然。中场休息时,主人请戏班吃面,大家却吃出面条有泥巴味,非常诧异,因此私下商量,一会儿改扮成天神演出。重新开场时,天神扮相的戏子一出场,台下观众竟然大骇,四下逃散,而各种物什也顷刻消失。戏子们昏迷至天亮,醒来见身处一个大墓前的广场,大墓旁罗列无数小墓,地上摆了盛着蚯蚓的瓦钵,原来这就是他们昨夜吃的面条,而主人送的谢礼则是许多冥纸。
这个群鬼看戏的故事,在鬼故事中实属可爱,既没有恶鬼索命,也没有人鬼斗智,鬼们只是想丰富一下群众文化生活,前后举措也都有礼有节,可惜只因人鬼殊途,所以没有完满结局。
除了群众生活,鬼的个人生活也能安排得有声有色,最有名的莫过于女鬼与书生的缠绵故事,诸如情深意长的杜丽娘、楚楚可怜的聂小倩、笑语盈盈的婴宁……只是全部是女鬼找男子,不见男鬼找女人。而且这类故事中,女鬼大多善良美丽,深情款款,而男子的形象则含糊与干涩得多。之所以会有这类故事,是因为鬼故事讲述者中出现了一支有力大军:文人。
文人谈起鬼来,其底蕴和内涵自然不同寻常,清代的纪昀、蒲松龄、袁枚就有不少志怪之作。宋代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里讲苏轼谪居黄州时每天找各种人说闲话,碰上不善言谈的人,苏轼就强迫人家讲鬼故事,人家要是推辞说不会,苏就说“姑妄言之”——随便说就行。
既然谈鬼可以算“姑妄言之”,那么鬼故事其实早已夹杂了种种人间事,人的嬉笑怒骂无不在其中,成为一个个寓言,譬如民国时期老向的《乡人谈鬼》里就说:“怕不怕鬼,也不能一概而论,有钱的人能使鬼推磨,能教鬼上树,但那是势利鬼听他的;他若遇见穷鬼,便也得抱头鼠窜。再有权有势、高官厚禄的人,一切国鬼都不怕单单惧怕洋鬼。你休看他瞪着一双眼睛比鬼还凶,一遇上洋鬼,立刻就像拔下来的小苗儿,蔫了。”
这哪里是谈鬼呢,分明是讲这直白而漫长的人生。不说人生而说鬼事,是因为环境使然:因为有些年代不可问苍生,却可以言鬼神;有些年代不可谈国事,却盛行讲鬼话,许多历史的流淌脉络总是大致相同。回头再看古人造的鬼字,或许还可以这样理解:鬼就是人身鬼首。
链链
汉字释义
刘洋
欢
“欢”字从又,从欠。
“欠”为微微起身;“又”是手的象形,代表一种动作,会拱手作揖意,表示欢迎。故“欢”有欢迎之意。欢迎是主人待客的态度,少不了起身沏茶、倒水,而这些都需要用手来完成;同时,客人对端来的茶水也要起身用双手接过来,以示礼貌和感谢。“手”又为欢欣击掌。眼前的情景让人感到高兴,表现出兴奋的情绪,欠身子不停鼓掌。这个动作是被普遍用来传达高兴、赞赏、鼓励等内心活动的肢体语言。“欢”不仅形容温静平和的喜悦,也形容激昂热烈的雀跃。
“欢”是欢乐,如成语“欢天喜地”、“欢欣鼓舞”等。“欢”又特指情人,如刘禹锡《踏歌词》: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新欢”是新结交的情人;“欢场”指寻欢作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