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班主任一定要把讲课、管理学生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三者统一起来。班主任在教学和管理学生工作中,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途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出解决学生一系列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的措施,使学生发展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38-01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但凡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人才,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班主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地对他们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心理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现教育公平和校园和谐的途径。
(二)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1.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2.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
(三)主体性原则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心理辅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成为心理辅导的主角,班主任只起到配角或导演的作用;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开,争取获得最佳效益。
(四)区别对待原则
要重视学生年龄特征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心理辅导方法,重视个案和经验总结。
(五)整体性发展原则
要注重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不论是谁,从事哪一个领域的辅导,都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心理辅导课程应成为集知识传授、方法介绍和能力培养的追求综合效益的课程。
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环境氛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如张贴名人名言、个人学习目标展示栏、悬挂好人好事簿等。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要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在教学中展示学科的美,吸引学生主动钻研该学科,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加老师和学生理解、尊重和互信。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学、好学、善学。
2.狠抓学习常规,养成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帮助后进生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3.抓住三维目标,争取全面发展。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智力训练和培养。力求基础教学与模块实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4.挖掘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理科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奋勇向前。
(三)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高中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从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出发,有目的、有步骤、有分别的开展各种活动,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寻求成功与快乐。
(四)班主任的榜样示范
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名有广博的学识,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的班主任,容易培养出自尊、自立、自强的学生。
(五)发动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配合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召开专题家长会或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促进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准,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当困难的一项工作。但我们坚信:在各方关注这项工作人们的努力下,在广大高中班主任不懈追求下,高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取得令家长、社会和政府满意的成绩,学生一定会获得全面、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中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夏周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1(2):45-47.
[3]付士红.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8(35):51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38-01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但凡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人才,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代中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班主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计划地对他们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
心理辅导应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现教育公平和校园和谐的途径。
(二)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1.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2.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学生的理解。
(三)主体性原则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心理辅导;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成为心理辅导的主角,班主任只起到配角或导演的作用;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展开,争取获得最佳效益。
(四)区别对待原则
要重视学生年龄特征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入、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心理辅导方法,重视个案和经验总结。
(五)整体性发展原则
要注重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不论是谁,从事哪一个领域的辅导,都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心理辅导课程应成为集知识传授、方法介绍和能力培养的追求综合效益的课程。
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创设环境氛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如张贴名人名言、个人学习目标展示栏、悬挂好人好事簿等。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要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在教学中展示学科的美,吸引学生主动钻研该学科,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增加老师和学生理解、尊重和互信。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学、好学、善学。
2.狠抓学习常规,养成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帮助后进生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3.抓住三维目标,争取全面发展。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智力训练和培养。力求基础教学与模块实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
4.挖掘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语文、历史、政治等文科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理科教师也可以讲一些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险、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奋勇向前。
(三)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高中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从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出发,有目的、有步骤、有分别的开展各种活动,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中寻求成功与快乐。
(四)班主任的榜样示范
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精神风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名有广博的学识,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的班主任,容易培养出自尊、自立、自强的学生。
(五)发动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配合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召开专题家长会或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促进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准,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当困难的一项工作。但我们坚信:在各方关注这项工作人们的努力下,在广大高中班主任不懈追求下,高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取得令家长、社会和政府满意的成绩,学生一定会获得全面、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中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2]夏周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1(2):45-47.
[3]付士红.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8(35):51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