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幼儿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缺陷是导致人们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健康心理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为此,本文提出从日常生活、心理环境、交往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等途径着手,全面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途径
长期以来幼儿普遍注重智力开发,强调卫生保健,很少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而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一生理健康。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尽管导致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时所存在的心理缺陷是导致人们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人们健康心理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但我们很多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健康心理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了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幼儿真正能够健康成长,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教师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爱他人。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教育,老师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自己的行为要为孩子做出榜样。俗话说:“以心换心”,老师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孩子也会模仿着你,去关心别人,爱别人。教师的爱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给予耐心的点拨和讲解,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与支持,在孩子过生日时,几句祝福的话语,在孩子取得成功时几分由衷的祝贺,几分亲切的鼓励,天长日久,这些特殊的爱的教育,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点点滴滴爱的付出,终会有金烂烂爱的回报。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所说:“其实,不管对什么样的孩子,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十分必要,通过教育,使幼儿懂得爱亲人,爱老师,爱同伴,爱他人的一种美得,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长大后懂得爱社会,爱生活,而且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从而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极大提高教育的功能,长久以来,人们却忽视了影响幼儿的另一个环境――心理环境。在更新儿童观、教育观,一切从孩子出发的今天,让幼儿带着热情、积极地心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倾听孩子们诉说中的不快乐,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遵从他的意愿,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在这样这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幼儿没有顾虑,没有压抑,就会有话敢说敢讲,遇事敢想敢做。如可在班内创设“我每天都进步”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评判同伴与自己的表现,对他人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知道什么地方对与不对,也可为自己的进步添画小红花,促进了幼儿之间生活学习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互相关心,勤奋好学的良好的心境。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极高的热情、极高的兴趣参与各项活动,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
三、在活动区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丰富的交往环境,“活动区”的设置正是从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空间和丰富的合作机会。要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一方面要考虑一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实际需求,考虑到活动区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还要开阔思路,为幼儿创设多层面全方位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环节。如:在组织幼儿进入活动区活动时,教师既要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项目,给幼儿分配角色的自主权,又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交往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特殊条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区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里,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售货员等进行广泛的交往。在交往中,幼儿学习执行角色的规则,站在他人的立场去判断行事,体验各种角色对人对事的态度,从而学习了医生对病人、售货员对顾客、孩子对长辈不同交往的方式,学习各种人际关系,在活动区,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增加不同人物,不同交往方式的了解,不断丰富交往经验。
四、在家庭中延伸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埸大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为孩子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孩子。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为促进健全心理与完美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黄凤玲,(1966--),女,江苏姜堰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理论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途径
长期以来幼儿普遍注重智力开发,强调卫生保健,很少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而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缺陷一生理健康。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尽管导致人们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但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时所存在的心理缺陷是导致人们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人们健康心理的培养一定要从小抓起。但我们很多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说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幼儿健康心理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了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幼儿真正能够健康成长,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爱”的情感
教师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爱他人。对幼儿进行关心他人教育,老师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自己的行为要为孩子做出榜样。俗话说:“以心换心”,老师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孩子也会模仿着你,去关心别人,爱别人。教师的爱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给予耐心的点拨和讲解,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与支持,在孩子过生日时,几句祝福的话语,在孩子取得成功时几分由衷的祝贺,几分亲切的鼓励,天长日久,这些特殊的爱的教育,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点点滴滴爱的付出,终会有金烂烂爱的回报。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所说:“其实,不管对什么样的孩子,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十分必要,通过教育,使幼儿懂得爱亲人,爱老师,爱同伴,爱他人的一种美得,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长大后懂得爱社会,爱生活,而且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从而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极大提高教育的功能,长久以来,人们却忽视了影响幼儿的另一个环境――心理环境。在更新儿童观、教育观,一切从孩子出发的今天,让幼儿带着热情、积极地心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首先,教师应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倾听孩子们诉说中的不快乐,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遵从他的意愿,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在这样这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幼儿没有顾虑,没有压抑,就会有话敢说敢讲,遇事敢想敢做。如可在班内创设“我每天都进步”的主题活动,让幼儿评判同伴与自己的表现,对他人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知道什么地方对与不对,也可为自己的进步添画小红花,促进了幼儿之间生活学习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互相关心,勤奋好学的良好的心境。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极高的热情、极高的兴趣参与各项活动,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
三、在活动区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交往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积极地为幼儿创设丰富的交往环境,“活动区”的设置正是从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平等和谐的交往空间和丰富的合作机会。要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一方面要考虑一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实际需求,考虑到活动区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还要开阔思路,为幼儿创设多层面全方位的交往机会和交往环节。如:在组织幼儿进入活动区活动时,教师既要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项目,给幼儿分配角色的自主权,又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交往能力发展所需要的特殊条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区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这里,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售货员等进行广泛的交往。在交往中,幼儿学习执行角色的规则,站在他人的立场去判断行事,体验各种角色对人对事的态度,从而学习了医生对病人、售货员对顾客、孩子对长辈不同交往的方式,学习各种人际关系,在活动区,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增加不同人物,不同交往方式的了解,不断丰富交往经验。
四、在家庭中延伸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埸大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为孩子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孩子。
总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为促进健全心理与完美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黄凤玲,(1966--),女,江苏姜堰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