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白领一族中,对进口名牌服装顶礼膜拜者不占少数,然而现在,他们对进口名牌的信心正在遭受打击。以国际服装巨头ZARA为例,4月10日,北京市消协与国家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针对57种休闲裤做出质量检测,其结果让ZARA的中国粉丝大跌眼镜,ZARA产品在纤维含量、色牢度等指标上均不合格,而这已经是自2009年8月以来,ZARA第7次因质量问题登上“黑榜”了。5月5日,ZARA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终于有了明确表态称,消费者如果购买到ZARA的问题产品,可直接拿到全国任何一家ZARA门店进行无条件退货,无需出示小票。
事实上,从2011年起,进口服装等商品已被列入法定检验目录。而相关部门对于进口服装等高端奢侈品的产品检测显示,进口服装的不合格率总是居高不下,众多国际大牌服装均在中国呈现出水土不服的态势。相关进口商若再不重视这个问题,失守中国市场将成为必然。
进口服装难过检测关
在进口服装、仿真饰品等商品被正式列入法定检验目录后,我国的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对这类产品进行了全面检验监管,其结果却使消费者对进口服装难以抱有乐观态度。2011年1月,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服装的212批次的检测中,其中色牢度不合格18批,不合格率为8.5%;纤维成分含量与标签标识不符4批,不合格率为4.4%;PH值和甲醛不合格各1个批次,其中中文产品标识的不合格率更达88.6%。
无独有偶,在2011年“3·15”前夕,浙江省工商局对杭州、宁波、台州三地的多个商场销售的85批次进口品牌服装进行了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批次合格率仅为43.5%,来自意大利、韩国和法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国际知名品牌服装被判不合格。据悉,这次被监测到的不合格产品服装的产地主要来自意大利、摩洛哥、韩国、法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埃及、毛里求斯、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HERMES(爱马仕)、versace(范思哲)、DOLCE&GABBANA、TRUSSARDI、HUGOBOSS(雨果博斯)、VERSUS、PAUL&SHARK(鲨鱼)、TOMMYHILFIGER(汤美)、ZARA、H&M、BRAUNBUFFEL、CKJEANS等30个国际知名品牌,产品涉及牛仔裤、羊毛衫、T恤、针织休闲服、便裤、棉服、裙子、女式半身裙、衬衫、西裤、外套和单西服等多个类别。
众多的检测结果,除了动摇消费者对于国外进口大牌服装的信心之外,人们不禁要问:进口服装怎么了?什么才是国外服装进入中国的正确渠道?
检测结果显示水土不服
浙江省对于进口服装进行的检验,主要按照GB5296.4-1998《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和GB18401-2003《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这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执行的检测结果表明,受检进口服装在主要是色牢度、PH值、纤维含量等方面,均没有达到相关的中国检测标准。
色牢度不合格。色牢度是指染色服装颜色保持坚牢的程度评价标准,色牢度不达标的服装易导致服装染料容易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遇到水、汗渍或唾液时,颜料容易脱落褪色。当人体在穿着过程中一旦出汗后,面料中的染料由于汗液的作用而脱落转移到皮肤上,并且颜料中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可能会被皮肤吸收,也易玷污其他的服装。而且服装在染色或洗涤时,因色牢度差而脱落的染料和处理剂会随废水排放到江河中,将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PH值不合格。PH值的高低与面料的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有密切的关联。PH值不合格主要是面料生产企业在染色整理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酸碱性物质,又没有采取合理的中和处理工艺,从而造成产品的PH值超标。人体的皮肤呈中性偏弱酸性,PH值偏高或偏低,将直接破坏人体皮肤的平衡机理,减弱皮肤抵御病菌侵入的能力。PH值太高或太低,即碱性或酸性太强,都易引起皮肤过敏。
甲醛含量超标。服装面料生产时,为达到防皱、防缩、阻燃等作用,或为了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抑或为了改善手感,就会在助剂中添加甲醛。当残留的甲醛未被处理干净,制成服装后,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甲醛会在穿着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对呼吸道粘膜和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头晕,严重的会导致血液病甚至癌症。
此外,从检测结果还发现,进口服装使用说明标注混乱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标识标志作为产品质量的一部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起到介绍商品和引导消费的作用。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依据除产品质量本身外,还应包括是否有正确的标识标志。
众多迹象表明,进口服装在中国市场存在有诸多问题。对于进口商而言,如果不能突破这些瓶颈,进口服装将很难再中国市场长期立足。
进口服装亟待找到进入渠道
据了解,浙江省对进口服装检查所依据的标准——GB18401-2003《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基于欧盟的标准,而且与欧盟相关标准相比,我国的这项国标要宽松很多。令消费者和进口商不解的是,这些进口名牌服装在欧盟市场上均未有检测出问题,然而到了中国,却问题频发。
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 我国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是让不合格进口服装有恃无恐的根源所在。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王宝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服装甲醛问题频出,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服装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这是一个严重的‘后门’。虽然服装上市前必须送检,但不是每批次都要送检。上柜前,商场虽然要求企业出具检验单据,但不要求每批次产品都提供检验单据。这些都是监管缺位的直接表现,也最终导致国外知名品牌质量问题频发。”目前,行业内正呼吁我国应尽早建立完善的进口产品监管制度,填补检测手段方面的空白。
除了监管制度缺失之外,进口商对于进口服装打开国内市场时,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也使得进口服装显现出水土不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都为世界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国内市场对产品安全质量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相应的法规政策力度也逐步加大,这促使国内进口商及制造商在关注产品创意的同时,也要加强产品的安全性能;而渴望打开或扩张中国 市场的国外品牌商及零售商们,也急需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动向、政策以及相应的准入法规要求等。
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全球性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也看中了这个契机,准备在中国进口服装检测认证这一领域上大做文章。诸如第三方检测机构天祥集团,其曾经的业务主要是为国外采购商从中国购买产品提供服务,而现在随着国外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天祥集团的服务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天祥集团表示,其过去99%的工作都是为出口产品服务,现在也开始为客户的进口产品提供服务。因此,为了国外品牌顺利进入中国,进口商首先必须要加强对中国法律法规的了解,其次要熟悉中国的标准体系和对质量的一些要求。
(作者单位:烟台毛纺厂)
事实上,从2011年起,进口服装等商品已被列入法定检验目录。而相关部门对于进口服装等高端奢侈品的产品检测显示,进口服装的不合格率总是居高不下,众多国际大牌服装均在中国呈现出水土不服的态势。相关进口商若再不重视这个问题,失守中国市场将成为必然。
进口服装难过检测关
在进口服装、仿真饰品等商品被正式列入法定检验目录后,我国的检验检疫部门已经对这类产品进行了全面检验监管,其结果却使消费者对进口服装难以抱有乐观态度。2011年1月,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进口服装的212批次的检测中,其中色牢度不合格18批,不合格率为8.5%;纤维成分含量与标签标识不符4批,不合格率为4.4%;PH值和甲醛不合格各1个批次,其中中文产品标识的不合格率更达88.6%。
无独有偶,在2011年“3·15”前夕,浙江省工商局对杭州、宁波、台州三地的多个商场销售的85批次进口品牌服装进行了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批次合格率仅为43.5%,来自意大利、韩国和法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国际知名品牌服装被判不合格。据悉,这次被监测到的不合格产品服装的产地主要来自意大利、摩洛哥、韩国、法国、土耳其、罗马尼亚、埃及、毛里求斯、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包括HERMES(爱马仕)、versace(范思哲)、DOLCE&GABBANA、TRUSSARDI、HUGOBOSS(雨果博斯)、VERSUS、PAUL&SHARK(鲨鱼)、TOMMYHILFIGER(汤美)、ZARA、H&M、BRAUNBUFFEL、CKJEANS等30个国际知名品牌,产品涉及牛仔裤、羊毛衫、T恤、针织休闲服、便裤、棉服、裙子、女式半身裙、衬衫、西裤、外套和单西服等多个类别。
众多的检测结果,除了动摇消费者对于国外进口大牌服装的信心之外,人们不禁要问:进口服装怎么了?什么才是国外服装进入中国的正确渠道?
检测结果显示水土不服
浙江省对于进口服装进行的检验,主要按照GB5296.4-1998《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和GB18401-2003《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这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和相关行业标准执行的检测结果表明,受检进口服装在主要是色牢度、PH值、纤维含量等方面,均没有达到相关的中国检测标准。
色牢度不合格。色牢度是指染色服装颜色保持坚牢的程度评价标准,色牢度不达标的服装易导致服装染料容易从纺织品转移到人的皮肤上,遇到水、汗渍或唾液时,颜料容易脱落褪色。当人体在穿着过程中一旦出汗后,面料中的染料由于汗液的作用而脱落转移到皮肤上,并且颜料中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可能会被皮肤吸收,也易玷污其他的服装。而且服装在染色或洗涤时,因色牢度差而脱落的染料和处理剂会随废水排放到江河中,将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PH值不合格。PH值的高低与面料的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有密切的关联。PH值不合格主要是面料生产企业在染色整理加工过程中使用了大量酸碱性物质,又没有采取合理的中和处理工艺,从而造成产品的PH值超标。人体的皮肤呈中性偏弱酸性,PH值偏高或偏低,将直接破坏人体皮肤的平衡机理,减弱皮肤抵御病菌侵入的能力。PH值太高或太低,即碱性或酸性太强,都易引起皮肤过敏。
甲醛含量超标。服装面料生产时,为达到防皱、防缩、阻燃等作用,或为了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抑或为了改善手感,就会在助剂中添加甲醛。当残留的甲醛未被处理干净,制成服装后,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甲醛会在穿着过程中逐渐释放出来,对呼吸道粘膜和皮肤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头晕,严重的会导致血液病甚至癌症。
此外,从检测结果还发现,进口服装使用说明标注混乱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标识标志作为产品质量的一部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起到介绍商品和引导消费的作用。衡量产品质量好坏的依据除产品质量本身外,还应包括是否有正确的标识标志。
众多迹象表明,进口服装在中国市场存在有诸多问题。对于进口商而言,如果不能突破这些瓶颈,进口服装将很难再中国市场长期立足。
进口服装亟待找到进入渠道
据了解,浙江省对进口服装检查所依据的标准——GB18401-2003《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是基于欧盟的标准,而且与欧盟相关标准相比,我国的这项国标要宽松很多。令消费者和进口商不解的是,这些进口名牌服装在欧盟市场上均未有检测出问题,然而到了中国,却问题频发。
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指出, 我国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是让不合格进口服装有恃无恐的根源所在。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王宝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服装甲醛问题频出,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没有建立服装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这是一个严重的‘后门’。虽然服装上市前必须送检,但不是每批次都要送检。上柜前,商场虽然要求企业出具检验单据,但不要求每批次产品都提供检验单据。这些都是监管缺位的直接表现,也最终导致国外知名品牌质量问题频发。”目前,行业内正呼吁我国应尽早建立完善的进口产品监管制度,填补检测手段方面的空白。
除了监管制度缺失之外,进口商对于进口服装打开国内市场时,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也使得进口服装显现出水土不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地区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都为世界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国内市场对产品安全质量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相应的法规政策力度也逐步加大,这促使国内进口商及制造商在关注产品创意的同时,也要加强产品的安全性能;而渴望打开或扩张中国 市场的国外品牌商及零售商们,也急需了解中国市场的发展动向、政策以及相应的准入法规要求等。
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全球性第三方认证检测机构也看中了这个契机,准备在中国进口服装检测认证这一领域上大做文章。诸如第三方检测机构天祥集团,其曾经的业务主要是为国外采购商从中国购买产品提供服务,而现在随着国外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天祥集团的服务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天祥集团表示,其过去99%的工作都是为出口产品服务,现在也开始为客户的进口产品提供服务。因此,为了国外品牌顺利进入中国,进口商首先必须要加强对中国法律法规的了解,其次要熟悉中国的标准体系和对质量的一些要求。
(作者单位:烟台毛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