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千年来临之际,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当今,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要求未来的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所以,这种人才培养的任务对现行的教育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大的转变。
一、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一节课45分钟,教师往往是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这实际上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渐渐丧失。显然,这样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而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状况为主。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看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教师怎样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提倡“以学论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而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拥有知识、具备能力、养育品德,成为新型人才。要求教师要学生“学会”,把“教学”变成“学”。学是主动的,主动就意味着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五官并用,最终自主得出知识结论。所以,在进行学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关键。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的转变
传统教学重视有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的一样:“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就自己学;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能学懂的,就合作学习;确实搞不懂的老师就引导着学习。”学生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三、由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转变
模式化教学是指按照已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化教学的重点是教,以教定学。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为根本理念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的重点是学,即所教的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是以学定教。
模式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同”,而个性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异”;模式化教学倾向于“坚持和固定”,个性化教学倾向于“开放与变革”。模式化教学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陷入疲软状态,老师上课没有新鲜感,不能有个性化的发挥,最终导致学生厌恶、降低学习兴趣。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改革,完成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敢于破除陈规、敢于创新、积累、总结。时间长了,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点。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个性鲜明,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要真正实行个性化教学,教师要积极引导、不断鼓励,使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课堂始终应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想办法为每个学生展示个性特色搭建平台,鼓励其个性特色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的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真实想法“讲”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四、由“居高临下”到“平等融洽”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处于“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溉,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教师是控制者,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新课程形式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与学生形成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实现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下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教學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只要我们携起手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我相信!我们的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迎接新课程改革吧!
一、由重教师“教”到重学生“学”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一节课45分钟,教师往往是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这实际上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渐渐丧失。显然,这样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而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状况为主。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看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教师怎样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提倡“以学论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而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拥有知识、具备能力、养育品德,成为新型人才。要求教师要学生“学会”,把“教学”变成“学”。学是主动的,主动就意味着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情读,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思,五官并用,最终自主得出知识结论。所以,在进行学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很关键。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教学过程由教向学转化,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的转变
传统教学重视有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要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的一样:“学生能自己学懂的就自己学;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能学懂的,就合作学习;确实搞不懂的老师就引导着学习。”学生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学习、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三、由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转变
模式化教学是指按照已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式化教学的重点是教,以教定学。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为根本理念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的重点是学,即所教的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是以学定教。
模式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同”,而个性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异”;模式化教学倾向于“坚持和固定”,个性化教学倾向于“开放与变革”。模式化教学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陷入疲软状态,老师上课没有新鲜感,不能有个性化的发挥,最终导致学生厌恶、降低学习兴趣。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改革,完成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的转变。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敢于破除陈规、敢于创新、积累、总结。时间长了,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点。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个性鲜明,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要真正实行个性化教学,教师要积极引导、不断鼓励,使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课堂始终应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想办法为每个学生展示个性特色搭建平台,鼓励其个性特色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学语文的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真实想法“讲”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四、由“居高临下”到“平等融洽”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处于“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溉,这也是造成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教师是控制者,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新课程形式下,有人提出了“教学就是交往”的理念,营造多边互动,与学生形成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实现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让课堂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下创造出新的智慧来。
教學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只要我们携起手来,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我相信!我们的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迎接新课程改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