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争做模范教师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x8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每位教师都在争做一名适合于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模范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其他的职业相比,教师这一职业更具有示范性、公众性和教育性,其核心就体现在一个“爱”字上,一个教师的成就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良好的师德修养应该是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教育、爱学生。教师只有爱教育事业才能取得事业成功的乐趣;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发挥。
  二、端正工作态度
  有句话说得很好: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师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要全心全意去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容不得三心二意。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信仰。 教师的教育行为至少要实现三项责任、任务。一是岗位责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這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学校的要求办事。二是社会责任。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三是国家责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训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要求我们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个转化工作需要教育来承担,这也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肩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2.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献身教育,甘为人梯。这是教师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在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兢兢业业为学生授课,不计地位、不计名誉、不计报酬,为培养教育人才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个性特点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三、勤于学习,充实自我
  我们现在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都不容忽视。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学习,走在时代和学生发展的前头,真正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
  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师当成是百科全书。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一问三不知,他们就会对教师感到失望,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学习上也就没了动力。所以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
  如今是现代教育时代,我们要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能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师。
  四、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尤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生活,一个不会生活的孩子不可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这就要求教师有“生活处处皆课堂”的理念,用睿智的头脑引导学生,用聪慧的双眼观察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引领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不只是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是教育规律的研究者。第三要树立正确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是可以塑造的人,他们是具有独立的思想、观点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五、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整合能力:一方面要具有高效获取、批判性吸收、存储、创造性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的新形势和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有其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以及教学信息反馈方式的变革,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要善于从网络资源中汲取各种课程资源,扩展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文盲的定义是:现代文盲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作为一名有现代教育意识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做到的还有很多。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用我们的爱心、敬业的激情全心全意地去做好我们的教育工作,把学生教育成有理想、有抱负、有创造力、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自我期盼,也是社会对我们的期盼。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中学】
其他文献
思维与语言往往不是同步的,语言常常滞后于思维,例如我们明明知道是那个意思,可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把它说清楚。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也是这样,很多时候理解了,但回答起来却是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清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运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引导:  一、运用关联词  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清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回答时运用一些关联词。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期刊
内容提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对下一步要进行的文章局部的品味和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反之,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也会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无法从整体上欣赏、领悟到文章的灵动与鲜活。本文结合一些教学案例,探究、总结了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以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朗读;复述;换题;猜想;活动;整体感知  《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个盲
期刊
三、篇章整合实践  如何在段落训练的基础上将其整合成篇章,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还是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笔者以文中的过渡句为突破口,在过渡句的引领下展开段落教学,让学生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一游览”,从中相机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即先找景点,再说景物特点,最后有详有略地组织语言。为深化学生对文本结构的认识,实现段落到篇章的有效整合,笔者决定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这篇课文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在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需要把握住它的人文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性,深刻认识到这些特性的内涵,充分发挥出它的功效,为小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特性;学生  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其功效愈加显著。处于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等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自我意识仍未完全觉醒,对外界事物的判断能力、辨析能
期刊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乡村,跟我打交道的始终是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孩子们。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有很多我再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在乡下教书,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接地气。我自己是草根,我接触到的也自然是草根。草根的生活与诗情画意有着太过于遥远的距离,在平实的土地上,我的梦也只是日常生活的那些琐碎之事。  在我做学生的时候,“音、体、美”这些“副课”一般是逢课必上,学校还进行过多场几个学校联手举行的体运会。
期刊
摘要:问题学生是班级里的特殊群体,其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但由于其学习成绩或某些行为习性难以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而受到同学的歧视,有时甚至影响班级教学秩序,损坏集体荣誉。对于问题学生,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运用教学手段转化他们。  关键词:心理学;问题学生;转化;期待效应  问题学生是班级里的特殊群体,教师应仔细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拉近与问题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问题学生阻碍
期刊
说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嘴巴一张,语言便如江水般奔涌不止,于是便有了“口若悬河”一说。然而一、二年级天真活泼的小朋友面对写话时却了无兴趣。新课标关于第一学段的写作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面对学生对写话兴趣不高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像父母呵护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大胆地尝试培养孩子的写话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写话的热情与愿望,
期刊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本习作设计把“咬饼干创图案”这一游戏引进作文课堂,让学生在玩中说,在玩中写,降低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使学生喜欢上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感受活动趣味,并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正确地进行口头语言表达,最后再将其变成文字,使三年级习作能有话可写,内容具体,生动有
期刊
每到招生季,各高校招生大军便纷纷南下北上,一直备受争议且多次引发纠纷的“预录取承诺”便是许多名校惯用的“圈生绝技”之一。  所谓的“预录取承诺”,就是在各省市教育考試院正式投档之前,某些大学先与部分高分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承诺只要考生填报志愿时只填报该校,学校保证录取。  事实上这样的承诺是完全靠不住的。因为高校招生人员根据往年招生情况推出的“预估录取线”未必就能与正式录取线吻合,尤其是招生中
期刊
暑假里参加业务培训,观摩了一节《记念刘和珍君》的公开课。该课运用正反对比的教学策略来统摄全课,这一教学角度新颖、独特,具有创新意味。它对我们如何旧文新教,熟文“生”教,很有启示意义,观后深受启发,使笔者想起郑板桥的一句名诗“画到生时是熟时”。经典是常读常新的,对经典的教学也应常教常新,经典课文是个大宝藏,我们应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该课在归纳鲁迅这篇名作的正反对比手法时,笔者对其中一处对比手法的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