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高考的作文发展等级的说法,文章的“深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作文是否具有深刻思维的重要指标,只要学生的习作能够做到其中的一两点,就可以成为深刻的文章了。
什么是文章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呢?它指的是能够从多方面对材料或命题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出其内在规律,把握其共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开掘出最有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写作者能够拥有一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慧眼,能够在纷繁芜杂的表象中去把握其背后蕴含的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由果推因,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材料或题目时应尽可能地全面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是次要原因,从而抓住根本性原因;最后,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过表面原因,探求原因背后的原因。
而“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往往需要能够揭示哲理和伦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人理性的思考和给人启迪;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不妨来看一个写作例子。
狐狸在跨越篱笆时脚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不致摔倒,可是脚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埋怨蔷薇说:“你太不应该7,我是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错了,我的本性就带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这个作文题目,有两篇文章分别作出了如下的分析:
其一:玫瑰有刺,有刺的又何止是玫瑰。森林内藏的血肉纷争,瀚海深处的弱肉强食,以至于人类社会的尔虞我诈,不都需要我们去认清其本质、把握其根本吗?耳听为虚,眼见抑或不为实,因而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精神去与事物会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曾发出疑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实则要求我们以质疑的态度面对现实的定论,揭开美丽的面纱。苏格拉底因诬称的“腐蚀青年”而喝下毒芹汁,耶稣亦曾背负十字架。他们是“除刺”的领路人,领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我们也需要托尔斯泰般犀利的眼,看破战争与和平,需要鲁迅般高挑的剑眉,冷对千夫指,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护自己不为他物所害。
——《玫瑰有刺》高三(3)班林慧
其二: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正像狐狸一样吗?他们选择了生活,却惧怕痛楚;选择了远方,却惧怕流浪;选择了方向,却拒绝风雨兼程。他们徘徊着,惶惑着,踯躅不前,却最终在一声声埋怨中耗失了自己的生命,一如黄沙散尽,生命的花季尚未来得及描摹便己匆匆凋落。
其实,生命本就是一次苦旅。每个人都是以流浪者的姿态去演绎与生命的对峙,在这旅途中,生命在给予你幸福的同时也往往一并附上无限的痛楚,但正因为这些痛楚,人生才被咀嚼得百味丛生,才在刻骨铭心的起起落落几经锤打后成就了新的厚度和高度。
——《痛,并快乐着》高三(4)班林静
《玫瑰有刺》一文能够从现象入手,从而找到了问题的本质。由寓言走向现实,由此及彼,一双洞察世态的慧眼,认识事物的本质,以鲁迅的犀利形象为例,直抵人类的灵魂深处。《痛,并快乐着》一文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兼有了两个“深刻”的表现内容。作者从“痛楚”这个结果入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生命苦旅”的源头,提出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苦楚,去追求新的人生厚度和高度,给人力透纸背的深邃之感。所以,这两篇文章都是属于思维比较深刻的文章。
不但议论文写作需要深刻的思维,记叙文、散文或小说同样也需要深刻的思维。例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有篇高分的记叙类文章就写得很深刻,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位年逾知命的“大师”感悟绘画真谛的故事,故事中这个画师为画作平庸而苦恼,后来在“星尘大师”的点拔下,顿悟绘画之道。
星尘大师:“是缺少心灵的投入。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画中,才能拒绝平庸。那种境界,画得逼真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画者想给看画人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图画本身。”
“在下受教了。其实,做人、做事,也当如此吧?”
在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深刻”主要表现为: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思想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要力求反映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寻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动人的那一种思想意义。
当然,深刻思维往往和独创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流畅思维和精进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相联系,需要我们互相参照,才能使得我们作文中需要的主要思维方式触类旁通,从而真正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35年,纽约一名老妇人因偷面包被审。她流着泪水乞求法官原谅,说只是需要面包去喂养嗷嗷待哺的孙子。法官依然判她有罪,不过可选择10美元罚款或10天拘役。这时,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对其他人说:“请各位另交50美分罚款,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也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老祖母要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而受罚。”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示例】
为信仰的缺失付费 宋文文
随着一缕喷香的蒸汽飘出,孩子们从门中涌出来,拉扯着街坊邻居回来吃一道新式菜肴;你遮掩着尴尬笑了,在早餐店不熟识的老板娘一声“没关系”后匆匆离开,盼着下次将欠着的钱补上:撑着伞将忘带雨伞的学生送回家又重新踏上原来的路。这样的场景有多久不曾看到?这大同社会般的温馨与信任,美好与感动,多久不曾在心间萦绕了?取而代之的是警惕的目光,疑虑的神情和无奈的失落。
我们似乎与一直追求的“大同”和“乌托邦”式的美梦背道而驰,权钱利益伪装下的是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
正如南京彭宇案,不关乎冷漠,却关乎人们一直所崇尚的精神信仰,无情甚至于无理的索赔彻底摧垮了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正如“犀利哥”受热捧与被救助,不关乎麻木却关乎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漠视,网友们与媒体的帮助让“犀利哥”回到了家,可是街道上、城市繁华阴影中某些角落里流浪无助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在这样一个哗众取宠,唯有风趣噱头才能引起关注的社会,我们在汲汲于富贵之时却也让道德准则迷失于金钱的洪流。当我们充满激情与悲情力图做些改变时,父辈们一句“肤浅”往往就会让我们挫折心志。冷漠与麻木、漠视与傲物、关系与利益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们紧紧缠绕住,我们无力突围。
但是,我仍然相信那些曾经的美好品质会继续存在,而且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前进。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们不畏权势,对“地沟油事件”的深度揭露;地震旱灾时善良的人们积极进行爱心援助,一次次献血捐款,一次次无私奉献,这些都让我们看见了希望,触到了温暖。正如童话故事中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一样,我们会重新拾回那已渐渐丢失的信仰与准则。
尽管如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仍需要为信仰缺失付费。真希望一觉醒来,还能看见老人们慈爱祥和的目光,中年人淡定从容的神态,青年们朝气蓬勃的脚步,还有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容;真心祝愿,每个人都能够以信仰的名义充实地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直到地老天荒。
(点评:文章能够从身边的生活现实入手,列举了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冷漠”事实,不仅思考了“冷漠”的存在方式,而且深层次地揭示了“冷漠”产生的根源——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文章以诗意的表述方式描绘了两幅景象截然相反的生活图景,让读者在对比中进行反思。)
什么是文章中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呢?它指的是能够从多方面对材料或命题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找出其内在规律,把握其共性,从而抓住主要矛盾,开掘出最有价值、最有本质意义的东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需要写作者能够拥有一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的慧眼,能够在纷繁芜杂的表象中去把握其背后蕴含的本质。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由果推因,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材料或题目时应尽可能地全面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是次要原因,从而抓住根本性原因;最后,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的地位,透过表面原因,探求原因背后的原因。
而“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往往需要能够揭示哲理和伦理。揭示哲理,如寓含现象与本质、主观与客观、个别与一般、内因与外因、形式与内容、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哲学观点,能引起人理性的思考和给人启迪;揭示伦理,如反映高尚的亲情、友情、爱情,能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不妨来看一个写作例子。
狐狸在跨越篱笆时脚滑了一下,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不致摔倒,可是脚却被蔷薇的刺扎伤了,流了许多血。受伤的狐狸埋怨蔷薇说:“你太不应该7,我是向你求救,你怎么反而伤害我呢?”蔷薇回答道:“狐狸啊!你错了,我的本性就带刺,你自己不小心,才被我刺到的啊!”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这个作文题目,有两篇文章分别作出了如下的分析:
其一:玫瑰有刺,有刺的又何止是玫瑰。森林内藏的血肉纷争,瀚海深处的弱肉强食,以至于人类社会的尔虞我诈,不都需要我们去认清其本质、把握其根本吗?耳听为虚,眼见抑或不为实,因而庖丁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精神去与事物会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曾发出疑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实则要求我们以质疑的态度面对现实的定论,揭开美丽的面纱。苏格拉底因诬称的“腐蚀青年”而喝下毒芹汁,耶稣亦曾背负十字架。他们是“除刺”的领路人,领我们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我们也需要托尔斯泰般犀利的眼,看破战争与和平,需要鲁迅般高挑的剑眉,冷对千夫指,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护自己不为他物所害。
——《玫瑰有刺》高三(3)班林慧
其二: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正像狐狸一样吗?他们选择了生活,却惧怕痛楚;选择了远方,却惧怕流浪;选择了方向,却拒绝风雨兼程。他们徘徊着,惶惑着,踯躅不前,却最终在一声声埋怨中耗失了自己的生命,一如黄沙散尽,生命的花季尚未来得及描摹便己匆匆凋落。
其实,生命本就是一次苦旅。每个人都是以流浪者的姿态去演绎与生命的对峙,在这旅途中,生命在给予你幸福的同时也往往一并附上无限的痛楚,但正因为这些痛楚,人生才被咀嚼得百味丛生,才在刻骨铭心的起起落落几经锤打后成就了新的厚度和高度。
——《痛,并快乐着》高三(4)班林静
《玫瑰有刺》一文能够从现象入手,从而找到了问题的本质。由寓言走向现实,由此及彼,一双洞察世态的慧眼,认识事物的本质,以鲁迅的犀利形象为例,直抵人类的灵魂深处。《痛,并快乐着》一文能够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兼有了两个“深刻”的表现内容。作者从“痛楚”这个结果入手,剖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到“生命苦旅”的源头,提出以快乐的心态去面对苦楚,去追求新的人生厚度和高度,给人力透纸背的深邃之感。所以,这两篇文章都是属于思维比较深刻的文章。
不但议论文写作需要深刻的思维,记叙文、散文或小说同样也需要深刻的思维。例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是“拒绝平庸”,有篇高分的记叙类文章就写得很深刻,这篇文章虚构了一位年逾知命的“大师”感悟绘画真谛的故事,故事中这个画师为画作平庸而苦恼,后来在“星尘大师”的点拔下,顿悟绘画之道。
星尘大师:“是缺少心灵的投入。只有全身心地,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画中,才能拒绝平庸。那种境界,画得逼真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画者想给看画人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图画本身。”
“在下受教了。其实,做人、做事,也当如此吧?”
在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深刻”主要表现为: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要着力于人物思想的发掘,力求寻找到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亮点;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要力求反映事件蕴含的思想意义,寻找出最主要、最典型、最深刻、最动人的那一种思想意义。
当然,深刻思维往往和独创思维、批判思维、辩证思维、流畅思维和精进思维等几种思维方式相联系,需要我们互相参照,才能使得我们作文中需要的主要思维方式触类旁通,从而真正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35年,纽约一名老妇人因偷面包被审。她流着泪水乞求法官原谅,说只是需要面包去喂养嗷嗷待哺的孙子。法官依然判她有罪,不过可选择10美元罚款或10天拘役。这时,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迪亚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对其他人说:“请各位另交50美分罚款,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也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老祖母要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而受罚。”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示例】
为信仰的缺失付费 宋文文
随着一缕喷香的蒸汽飘出,孩子们从门中涌出来,拉扯着街坊邻居回来吃一道新式菜肴;你遮掩着尴尬笑了,在早餐店不熟识的老板娘一声“没关系”后匆匆离开,盼着下次将欠着的钱补上:撑着伞将忘带雨伞的学生送回家又重新踏上原来的路。这样的场景有多久不曾看到?这大同社会般的温馨与信任,美好与感动,多久不曾在心间萦绕了?取而代之的是警惕的目光,疑虑的神情和无奈的失落。
我们似乎与一直追求的“大同”和“乌托邦”式的美梦背道而驰,权钱利益伪装下的是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
正如南京彭宇案,不关乎冷漠,却关乎人们一直所崇尚的精神信仰,无情甚至于无理的索赔彻底摧垮了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正如“犀利哥”受热捧与被救助,不关乎麻木却关乎人们对弱势群体的漠视,网友们与媒体的帮助让“犀利哥”回到了家,可是街道上、城市繁华阴影中某些角落里流浪无助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在这样一个哗众取宠,唯有风趣噱头才能引起关注的社会,我们在汲汲于富贵之时却也让道德准则迷失于金钱的洪流。当我们充满激情与悲情力图做些改变时,父辈们一句“肤浅”往往就会让我们挫折心志。冷漠与麻木、漠视与傲物、关系与利益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们紧紧缠绕住,我们无力突围。
但是,我仍然相信那些曾经的美好品质会继续存在,而且仍然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人们前进。有正义感的媒体记者们不畏权势,对“地沟油事件”的深度揭露;地震旱灾时善良的人们积极进行爱心援助,一次次献血捐款,一次次无私奉献,这些都让我们看见了希望,触到了温暖。正如童话故事中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一样,我们会重新拾回那已渐渐丢失的信仰与准则。
尽管如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仍需要为信仰缺失付费。真希望一觉醒来,还能看见老人们慈爱祥和的目光,中年人淡定从容的神态,青年们朝气蓬勃的脚步,还有孩子们灿烂如花的笑容;真心祝愿,每个人都能够以信仰的名义充实地行走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中,直到地老天荒。
(点评:文章能够从身边的生活现实入手,列举了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些“冷漠”事实,不仅思考了“冷漠”的存在方式,而且深层次地揭示了“冷漠”产生的根源——社会道德信仰的缺失。文章以诗意的表述方式描绘了两幅景象截然相反的生活图景,让读者在对比中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