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的目的
走近孩子。
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近教育。
要给孩子有效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然而,孩子心中有很多想法是不愿意面对面与成人分享的,这无疑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的出现与应用恰好能帮助我们破解这一难题。网络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诉说、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孩子们能够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基于上述思考,2006年寒假,海淀区利用“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推出了题为“假如我是……”的网络征文活动,让孩子们假定自己是家长、教师或者校长,谈谈他们对家长、教师、校长职责的理解,从而了解他们对当前教育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希冀。
学生的观点
学生眼中的家长
不做孩子头顶的天,
而要做孩子脚下的地。
孩子们认为,现在的家长是“‘勤劳’的家长”、“家长是头顶的天,给予孩子一切”、“家长是孩子生活的设计者”、“家长把孩子当作接班人和继承者”。他们承认家长对自己的付出,但是对这样的爱和方式并不完全认同。他们认为,家长对孩子方方面面都要包办和代替,孩子发展的方向以及路径早已在家长的设计与掌控中,这样的做法看似给孩子提供了很多的外力支持,但实际上是给了孩子太多的约束,让孩子失去了更多自我选择、自我判断和自我实践的机会。所以他们对家长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们,就应该把我们当朋友,我们不是叛逆的小混蛋,我们不是你们寄托自己理想的承载机,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空间。”
孩子们说,如果自己是家长,希望会是一个“懒惰的、培养孩子自立的家长”、“成为孩子脚下的地,给孩子一片开阔的天地”、“是孩子生活的护航者”、“让孩子做自己”。“懒惰”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把生活和实践的权利还给孩子,家长站在旁边观察、引导孩子的成长方向;家长给孩子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任由孩子自由驰骋;家长是护航者,而不是作为舵手控制方向;家长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给予尊重,努力让孩子“作为自己、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家长、作为家长的接班人”而活着。他们将“效仿雄鹰的做法,让小鹰的翅膀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而后展翅蓝天,绝不做月老手中的线,决不去牵住它的衣角去控制它的行为与思维” 。
不做孩子的榜样,
而要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们认为:“做家长并不只是一个榜样那么简单的。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当个榜样的话,就会给孩子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一种不由自主与你疏远的感觉。因为他会觉得你离他太遥远了,并不是可以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学习的伙伴,就像自己身边一个陌生人,虽然各个方面都很优异,但却并不能真正交心。”
孩子们觉得,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长并不能随意地打骂、侮辱孩子,不能随意干涉他们的自由与交往;家长应该像朋友一样征求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多与孩子交流。“家长”不应当是控制孩子的尚方宝剑,而应当是“融入”孩子生活的重要角色,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假如他们是家长,他们“会尽量多地与孩子沟通,无事时也多与孩子聊天,不管孩子说的话有多么的幼稚,也依然与孩子谈得带劲,在孩子说时多倾听,适当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在这时更像朋友。因为你愿意当孩子忠实的听众,孩子更愿意把一切都告诉你” 。
孩子们说,家长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了你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牺牲”。殊不知,这恰恰给了孩子沉重的负担,他们觉得家长的希望、家长给自己设定的理想生活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时甚至遥不可及,他们总是不断地在为未来生活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却完全享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他们希望家长能够熟悉他们的内部语言、话题,能够用他们熟悉的方式与他们交往与互动,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组成生活共同体。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要兼顾孩子的人格成长。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绝大多数家长把“学习”作为关注的焦点,课外补习班是孩子周末的主要去处。孩子能够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但却很不赞成家长的做法。他们认为,在家长眼里,“除了学校的课本和课外的补习,其它的都属于‘不务正业’”,很多家长“把孩子当作家长们攀比的筹码”,是“把孩子带进课外补习班的家长”、“眼中只有学习成绩的家长”。假如他们是家长,他们“不是把孩子带进补习班,而是把孩子带进大自然、带入社会,让孩子感悟大自然的品性,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学习相比,他们会更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光明的心灵;平等、尊重、守信、诚实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重点所在,他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在“成为Man之前,先成为Gentleman”。
学生眼中的老师
不要制造学习的机器,
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
学生们认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传授者”,还要做“思想启蒙者”;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和考试机器,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所以,教师不应仅仅满足课本知识的传递,而应钻研教法、钻研学生,用微笑、热情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而不是靠各种练习、作业、考试堆积成绩。教师不应把学生控制在小小的教室里,而应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社会,开阔学生视界,拓展学生思维。比如,“带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春天,漫步在百花丛中,观赏百花的万紫千红、妩媚多姿……夏天,留恋在浩瀚的大海边,踏着海浪,拾捡着贝壳。秋天,去观赏那红也似火的枫树林,去山坡上采集标本。冬天,去看郁郁葱葱的青松,傲霜斗雪的腊梅……啊!这一切充满着诗情画意。神奇的大自然,到处撒下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到处投下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到处留下孩子们小小的足迹,我要让他们在游玩中得到启示,在欢笑中受到教育”。
教师还要平等对待、善待每一个学生,包括学习差的学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应关注孩子之间的差异,每个孩子在学习各门学科之间的兴趣、方法、路径是不同的,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从这点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眼中不应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与个性。假如他们是教师,“他们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会争取成为同学们的朋友;不会随意批评任何一名同学;不会给同学们‘大排名’,超越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会随便向学生家长打‘小报告’。”
他们“会对所有同学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只不过你们施展才华的领域不一样罢了。人才人才,先有‘人’,后有‘才’,在学习的道路上,你们要学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做人,你们以后做的事情才有意义。做人就像100前面的‘1’,若去掉这个‘1’,再多的‘0’又有什么用?”
学生们希望教师给他们提供开放的问题,一起讨论,共同分享;把视界从课堂拓宽到社会、世界;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和空间。他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性是时代的追求,创造是个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塑造者,眼光应该更长远。
孩子眼中的校长
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梦想自由翱翔。
学生们认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好校长可以塑造一所好学校。学生理想的校园是健康、公平、诚信、自主、活力、智慧、爱心、自由、信任的校园;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是可以走进社区、经常接触社会的校园;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校园;而不是到处是近视眼、驼背、压抑、死气沉沉的校园;不是只把学生禁锢在教学楼,只关注考试成绩的校园;不是只培养考试机器的校园。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站,学校要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给他们自由翱翔的空间。
学生们说,“假如我是校长,我力争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有志向,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假如我是校长,我会告诉所有的学生:从你踏进校门的第一步起,你将选择完全属于你的人生。在这儿没有‘伤自尊’的成绩,没有繁重的作业,没人会因你的弱点嘲笑你,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怀抱着的梦想而努力”;“假如我是校长,我会试着改变学校,让学校真正成为同学们梦开始的地方。”
不要只想塑造学生,
而要想着开发学生。
学生们认为,作为校长应时刻铭记,“学生是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线”,“学生是学校里重要的资源”。他们认为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不要只想着塑造学生,而忘记去开发他们。只有学生才能把一所学校点缀成具有个性化、张扬主体的学校。他们希望用他们的双手植树养花,装扮出鸟语花香的校园;他们希望穿着自己设计的个性化校服,张扬年轻人的活力、朝气与自信;他们希望学校有大型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希望学校的走廊不是严肃的白色,而是温馨的粉红色,走廊与教室里布满了学生的作品;他们希望一走进校园,就能通过他们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校园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乐园,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世界。在校园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个性,并有机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在学生相互交流与分享中成长。
反思与启示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家长、教师、校长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人,他们以“成人”的角色对儿童实施思想与行为的影响。然而,孩子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者,他们同样是有思想、有灵魂、有活力的生命主体,都有自己理想的成长环境。
从征文中可以看出,当代孩子对他们目前的成长环境有着不满与无奈,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个性、宽松的发展空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构完善的自我,而不是某个人的“影像”,这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人性追求。作为成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他们期望的学习环境。
——从人格上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看待,给予他们人应该具有的尊严;
——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思考问题,而不要从成人需求的视角思考问题,不要企图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
——尽可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企图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塞满他们的心灵;
——允许他们张扬个性,显示年轻人应有的青春活力。
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是快乐的、可持续的、充满希望的。
走近孩子。
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近教育。
要给孩子有效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然而,孩子心中有很多想法是不愿意面对面与成人分享的,这无疑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的出现与应用恰好能帮助我们破解这一难题。网络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诉说、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孩子们能够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基于上述思考,2006年寒假,海淀区利用“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推出了题为“假如我是……”的网络征文活动,让孩子们假定自己是家长、教师或者校长,谈谈他们对家长、教师、校长职责的理解,从而了解他们对当前教育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希冀。
学生的观点
学生眼中的家长
不做孩子头顶的天,
而要做孩子脚下的地。
孩子们认为,现在的家长是“‘勤劳’的家长”、“家长是头顶的天,给予孩子一切”、“家长是孩子生活的设计者”、“家长把孩子当作接班人和继承者”。他们承认家长对自己的付出,但是对这样的爱和方式并不完全认同。他们认为,家长对孩子方方面面都要包办和代替,孩子发展的方向以及路径早已在家长的设计与掌控中,这样的做法看似给孩子提供了很多的外力支持,但实际上是给了孩子太多的约束,让孩子失去了更多自我选择、自我判断和自我实践的机会。所以他们对家长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们,就应该把我们当朋友,我们不是叛逆的小混蛋,我们不是你们寄托自己理想的承载机,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空间。”
孩子们说,如果自己是家长,希望会是一个“懒惰的、培养孩子自立的家长”、“成为孩子脚下的地,给孩子一片开阔的天地”、“是孩子生活的护航者”、“让孩子做自己”。“懒惰”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把生活和实践的权利还给孩子,家长站在旁边观察、引导孩子的成长方向;家长给孩子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任由孩子自由驰骋;家长是护航者,而不是作为舵手控制方向;家长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给予尊重,努力让孩子“作为自己、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家长、作为家长的接班人”而活着。他们将“效仿雄鹰的做法,让小鹰的翅膀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而后展翅蓝天,绝不做月老手中的线,决不去牵住它的衣角去控制它的行为与思维” 。
不做孩子的榜样,
而要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们认为:“做家长并不只是一个榜样那么简单的。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当个榜样的话,就会给孩子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一种不由自主与你疏远的感觉。因为他会觉得你离他太遥远了,并不是可以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学习的伙伴,就像自己身边一个陌生人,虽然各个方面都很优异,但却并不能真正交心。”
孩子们觉得,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长并不能随意地打骂、侮辱孩子,不能随意干涉他们的自由与交往;家长应该像朋友一样征求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多与孩子交流。“家长”不应当是控制孩子的尚方宝剑,而应当是“融入”孩子生活的重要角色,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假如他们是家长,他们“会尽量多地与孩子沟通,无事时也多与孩子聊天,不管孩子说的话有多么的幼稚,也依然与孩子谈得带劲,在孩子说时多倾听,适当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在这时更像朋友。因为你愿意当孩子忠实的听众,孩子更愿意把一切都告诉你” 。
孩子们说,家长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了你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牺牲”。殊不知,这恰恰给了孩子沉重的负担,他们觉得家长的希望、家长给自己设定的理想生活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时甚至遥不可及,他们总是不断地在为未来生活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却完全享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他们希望家长能够熟悉他们的内部语言、话题,能够用他们熟悉的方式与他们交往与互动,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组成生活共同体。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要兼顾孩子的人格成长。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绝大多数家长把“学习”作为关注的焦点,课外补习班是孩子周末的主要去处。孩子能够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但却很不赞成家长的做法。他们认为,在家长眼里,“除了学校的课本和课外的补习,其它的都属于‘不务正业’”,很多家长“把孩子当作家长们攀比的筹码”,是“把孩子带进课外补习班的家长”、“眼中只有学习成绩的家长”。假如他们是家长,他们“不是把孩子带进补习班,而是把孩子带进大自然、带入社会,让孩子感悟大自然的品性,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学习相比,他们会更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光明的心灵;平等、尊重、守信、诚实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重点所在,他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在“成为Man之前,先成为Gentleman”。
学生眼中的老师
不要制造学习的机器,
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
学生们认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传授者”,还要做“思想启蒙者”;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和考试机器,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所以,教师不应仅仅满足课本知识的传递,而应钻研教法、钻研学生,用微笑、热情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而不是靠各种练习、作业、考试堆积成绩。教师不应把学生控制在小小的教室里,而应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社会,开阔学生视界,拓展学生思维。比如,“带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春天,漫步在百花丛中,观赏百花的万紫千红、妩媚多姿……夏天,留恋在浩瀚的大海边,踏着海浪,拾捡着贝壳。秋天,去观赏那红也似火的枫树林,去山坡上采集标本。冬天,去看郁郁葱葱的青松,傲霜斗雪的腊梅……啊!这一切充满着诗情画意。神奇的大自然,到处撒下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到处投下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到处留下孩子们小小的足迹,我要让他们在游玩中得到启示,在欢笑中受到教育”。
教师还要平等对待、善待每一个学生,包括学习差的学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应关注孩子之间的差异,每个孩子在学习各门学科之间的兴趣、方法、路径是不同的,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从这点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眼中不应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与个性。假如他们是教师,“他们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会争取成为同学们的朋友;不会随意批评任何一名同学;不会给同学们‘大排名’,超越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会随便向学生家长打‘小报告’。”
他们“会对所有同学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只不过你们施展才华的领域不一样罢了。人才人才,先有‘人’,后有‘才’,在学习的道路上,你们要学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做人,你们以后做的事情才有意义。做人就像100前面的‘1’,若去掉这个‘1’,再多的‘0’又有什么用?”
学生们希望教师给他们提供开放的问题,一起讨论,共同分享;把视界从课堂拓宽到社会、世界;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和空间。他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性是时代的追求,创造是个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塑造者,眼光应该更长远。
孩子眼中的校长
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梦想自由翱翔。
学生们认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好校长可以塑造一所好学校。学生理想的校园是健康、公平、诚信、自主、活力、智慧、爱心、自由、信任的校园;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是可以走进社区、经常接触社会的校园;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校园;而不是到处是近视眼、驼背、压抑、死气沉沉的校园;不是只把学生禁锢在教学楼,只关注考试成绩的校园;不是只培养考试机器的校园。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站,学校要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给他们自由翱翔的空间。
学生们说,“假如我是校长,我力争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有志向,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假如我是校长,我会告诉所有的学生:从你踏进校门的第一步起,你将选择完全属于你的人生。在这儿没有‘伤自尊’的成绩,没有繁重的作业,没人会因你的弱点嘲笑你,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怀抱着的梦想而努力”;“假如我是校长,我会试着改变学校,让学校真正成为同学们梦开始的地方。”
不要只想塑造学生,
而要想着开发学生。
学生们认为,作为校长应时刻铭记,“学生是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线”,“学生是学校里重要的资源”。他们认为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不要只想着塑造学生,而忘记去开发他们。只有学生才能把一所学校点缀成具有个性化、张扬主体的学校。他们希望用他们的双手植树养花,装扮出鸟语花香的校园;他们希望穿着自己设计的个性化校服,张扬年轻人的活力、朝气与自信;他们希望学校有大型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希望学校的走廊不是严肃的白色,而是温馨的粉红色,走廊与教室里布满了学生的作品;他们希望一走进校园,就能通过他们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校园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乐园,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世界。在校园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个性,并有机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在学生相互交流与分享中成长。
反思与启示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家长、教师、校长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人,他们以“成人”的角色对儿童实施思想与行为的影响。然而,孩子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者,他们同样是有思想、有灵魂、有活力的生命主体,都有自己理想的成长环境。
从征文中可以看出,当代孩子对他们目前的成长环境有着不满与无奈,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个性、宽松的发展空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构完善的自我,而不是某个人的“影像”,这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人性追求。作为成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他们期望的学习环境。
——从人格上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看待,给予他们人应该具有的尊严;
——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思考问题,而不要从成人需求的视角思考问题,不要企图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
——尽可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企图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塞满他们的心灵;
——允许他们张扬个性,显示年轻人应有的青春活力。
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是快乐的、可持续的、充满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