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孩子,认识我们自己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meng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的目的
  
  走近孩子。
  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近教育。
  要给孩子有效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然而,孩子心中有很多想法是不愿意面对面与成人分享的,这无疑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的出现与应用恰好能帮助我们破解这一难题。网络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诉说、交流的平台,在网络环境下,孩子们能够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基于上述思考,2006年寒假,海淀区利用“中小学数字德育平台”推出了题为“假如我是……”的网络征文活动,让孩子们假定自己是家长、教师或者校长,谈谈他们对家长、教师、校长职责的理解,从而了解他们对当前教育的看法以及对未来教育的希冀。
  
  学生的观点
  学生眼中的家长
  
  不做孩子头顶的天,
  而要做孩子脚下的地。
  孩子们认为,现在的家长是“‘勤劳’的家长”、“家长是头顶的天,给予孩子一切”、“家长是孩子生活的设计者”、“家长把孩子当作接班人和继承者”。他们承认家长对自己的付出,但是对这样的爱和方式并不完全认同。他们认为,家长对孩子方方面面都要包办和代替,孩子发展的方向以及路径早已在家长的设计与掌控中,这样的做法看似给孩子提供了很多的外力支持,但实际上是给了孩子太多的约束,让孩子失去了更多自我选择、自我判断和自我实践的机会。所以他们对家长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们,就应该把我们当朋友,我们不是叛逆的小混蛋,我们不是你们寄托自己理想的承载机,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空间。”
  孩子们说,如果自己是家长,希望会是一个“懒惰的、培养孩子自立的家长”、“成为孩子脚下的地,给孩子一片开阔的天地”、“是孩子生活的护航者”、“让孩子做自己”。“懒惰”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把生活和实践的权利还给孩子,家长站在旁边观察、引导孩子的成长方向;家长给孩子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任由孩子自由驰骋;家长是护航者,而不是作为舵手控制方向;家长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主体给予尊重,努力让孩子“作为自己、为自己”而活着,而不是“为家长、作为家长的接班人”而活着。他们将“效仿雄鹰的做法,让小鹰的翅膀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而后展翅蓝天,绝不做月老手中的线,决不去牵住它的衣角去控制它的行为与思维” 。
  
  不做孩子的榜样,
  而要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们认为:“做家长并不只是一个榜样那么简单的。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当个榜样的话,就会给孩子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一种不由自主与你疏远的感觉。因为他会觉得你离他太遥远了,并不是可以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学习的伙伴,就像自己身边一个陌生人,虽然各个方面都很优异,但却并不能真正交心。”
  孩子们觉得,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长并不能随意地打骂、侮辱孩子,不能随意干涉他们的自由与交往;家长应该像朋友一样征求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多与孩子交流。“家长”不应当是控制孩子的尚方宝剑,而应当是“融入”孩子生活的重要角色,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假如他们是家长,他们“会尽量多地与孩子沟通,无事时也多与孩子聊天,不管孩子说的话有多么的幼稚,也依然与孩子谈得带劲,在孩子说时多倾听,适当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在这时更像朋友。因为你愿意当孩子忠实的听众,孩子更愿意把一切都告诉你” 。
  孩子们说,家长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总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了你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牺牲”。殊不知,这恰恰给了孩子沉重的负担,他们觉得家长的希望、家长给自己设定的理想生活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时甚至遥不可及,他们总是不断地在为未来生活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却完全享受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他们希望家长能够熟悉他们的内部语言、话题,能够用他们熟悉的方式与他们交往与互动,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组成生活共同体。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
  要兼顾孩子的人格成长。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绝大多数家长把“学习”作为关注的焦点,课外补习班是孩子周末的主要去处。孩子能够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但却很不赞成家长的做法。他们认为,在家长眼里,“除了学校的课本和课外的补习,其它的都属于‘不务正业’”,很多家长“把孩子当作家长们攀比的筹码”,是“把孩子带进课外补习班的家长”、“眼中只有学习成绩的家长”。假如他们是家长,他们“不是把孩子带进补习班,而是把孩子带进大自然、带入社会,让孩子感悟大自然的品性,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学习相比,他们会更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光明的心灵;平等、尊重、守信、诚实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重点所在,他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在“成为Man之前,先成为Gentleman”。
  
  学生眼中的老师
  
  不要制造学习的机器,
  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
  学生们认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传授者”,还要做“思想启蒙者”;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和考试机器,而要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所以,教师不应仅仅满足课本知识的传递,而应钻研教法、钻研学生,用微笑、热情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而不是靠各种练习、作业、考试堆积成绩。教师不应把学生控制在小小的教室里,而应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社会,开阔学生视界,拓展学生思维。比如,“带他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景。春天,漫步在百花丛中,观赏百花的万紫千红、妩媚多姿……夏天,留恋在浩瀚的大海边,踏着海浪,拾捡着贝壳。秋天,去观赏那红也似火的枫树林,去山坡上采集标本。冬天,去看郁郁葱葱的青松,傲霜斗雪的腊梅……啊!这一切充满着诗情画意。神奇的大自然,到处撒下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到处投下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到处留下孩子们小小的足迹,我要让他们在游玩中得到启示,在欢笑中受到教育”。
  教师还要平等对待、善待每一个学生,包括学习差的学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人,应关注孩子之间的差异,每个孩子在学习各门学科之间的兴趣、方法、路径是不同的,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从这点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学生、引导学生。教师眼中不应仅仅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应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与个性。假如他们是教师,“他们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会争取成为同学们的朋友;不会随意批评任何一名同学;不会给同学们‘大排名’,超越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会随便向学生家长打‘小报告’。”
  他们“会对所有同学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人才,只不过你们施展才华的领域不一样罢了。人才人才,先有‘人’,后有‘才’,在学习的道路上,你们要学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学会做人,你们以后做的事情才有意义。做人就像100前面的‘1’,若去掉这个‘1’,再多的‘0’又有什么用?”
  学生们希望教师给他们提供开放的问题,一起讨论,共同分享;把视界从课堂拓宽到社会、世界;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和空间。他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个性是时代的追求,创造是个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教师作为未来人才的塑造者,眼光应该更长远。
  
  孩子眼中的校长
  
  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梦想自由翱翔。
  学生们认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好校长可以塑造一所好学校。学生理想的校园是健康、公平、诚信、自主、活力、智慧、爱心、自由、信任的校园;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是可以走进社区、经常接触社会的校园;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校园;而不是到处是近视眼、驼背、压抑、死气沉沉的校园;不是只把学生禁锢在教学楼,只关注考试成绩的校园;不是只培养考试机器的校园。校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站,学校要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给他们自由翱翔的空间。
  学生们说,“假如我是校长,我力争让每一个从这里走出的学生,都是有知识,有志向,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假如我是校长,我会告诉所有的学生:从你踏进校门的第一步起,你将选择完全属于你的人生。在这儿没有‘伤自尊’的成绩,没有繁重的作业,没人会因你的弱点嘲笑你,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怀抱着的梦想而努力”;“假如我是校长,我会试着改变学校,让学校真正成为同学们梦开始的地方。”
  
  不要只想塑造学生,
  而要想着开发学生。
  学生们认为,作为校长应时刻铭记,“学生是校园里最美丽的风景线”,“学生是学校里重要的资源”。他们认为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不要只想着塑造学生,而忘记去开发他们。只有学生才能把一所学校点缀成具有个性化、张扬主体的学校。他们希望用他们的双手植树养花,装扮出鸟语花香的校园;他们希望穿着自己设计的个性化校服,张扬年轻人的活力、朝气与自信;他们希望学校有大型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希望学校的走廊不是严肃的白色,而是温馨的粉红色,走廊与教室里布满了学生的作品;他们希望一走进校园,就能通过他们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校园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乐园,是他们展示自己的世界。在校园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个性,并有机会充分地展示出来,在学生相互交流与分享中成长。
  
  反思与启示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家长、教师、校长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人,他们以“成人”的角色对儿童实施思想与行为的影响。然而,孩子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者,他们同样是有思想、有灵魂、有活力的生命主体,都有自己理想的成长环境。
  从征文中可以看出,当代孩子对他们目前的成长环境有着不满与无奈,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个性、宽松的发展空间,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构完善的自我,而不是某个人的“影像”,这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人性追求。作为成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他们期望的学习环境。
  ——从人格上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个体看待,给予他们人应该具有的尊严;
  ——从儿童发展的视角思考问题,而不要从成人需求的视角思考问题,不要企图让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
  ——尽可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维,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企图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塞满他们的心灵;
  ——允许他们张扬个性,显示年轻人应有的青春活力。
  只有这样,孩子的成长才是快乐的、可持续的、充满希望的。
其他文献
编写专、创、思三育融合的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是新时期“三教”改革成败的关键.基于活页工作手册式教材的职教定位,编写时应坚持能力本位导向、立德树人、创新思维的教育理念,发挥“做中学”、思政育人、创新育人的职业教育特色.同时,还要坚持个性化、动态更新、方便使用的原则,发挥装订“活”、内容“活”、手册“式”的新形态教材特色.
高校外语教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意在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高校外语教学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能够很好地契合当前思政教育实际,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拥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1+X”证书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一种制度设计,通过将学历证书与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能够提高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市场竞争力与社会适应力,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多样化的需要.“1+X”证书制度下的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要适应新职业技能培养的新形式,对以往课程教学标准失调、教学手段单一、实训内容不足、考核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不断进行解决,实现课程的改革、创新.
在中职教育优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需要尝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用科学现代的制度进行教学.这种模式不仅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数控专业教学工作中应用现代学徒制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简要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
现今中职课程开发方法种类较多,从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到科学理论结合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都有各自的特色.不同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开发策略,皆以能力培养为主,其核心思想的分歧,体现在职业能力和课程结合处理上.各种课程开发策略都有其适用性,而合理选择是中职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关键.
不同时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不同,道德教育的方式和路径就应当有所调整.当今大学生处于信息发达、自媒体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观点,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观念和对世界的看法会发生一些变化,社会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为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念,需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和实施为例,详细阐述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以供借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潜心创作大型木偶剧《鸡毛信》,由胡红一编剧及导演.该剧分为人戏和偶戏两个部分,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和木偶角色特性,此次在穿戴偶基础上,将杖头木偶与其巧妙结合,积极创新木偶表演形式.针对木偶剧《鸡毛信》中的穿戴偶设计理念的创新、表演形式的突破以及时代价值进行分析阐述.
基于美育课程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实践研究.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美育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自2015年开始,国家在相关教育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美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以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活动的观察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智力活动的广阔空间,营造审美的氛围.但当前还有许多与美育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改革,改革中寻方法.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级高职院校,一直跟随国家相关美育教育的政策、根据学生特点开设美育课程.针对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美育课堂中的表
问得唐突    火车在一个小站暂停8分钟,让旅客可以下车透透气,顺便选购当地著名的便当。  老汪也要下车买便当。踏上月台时他同头看了车厢一眼,担心待会儿拽不到自己的座位。  列车员见了,会心她笑着说:“1492,不难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一年。”  老汪随着人潮去挑选便当,在小贩间挑三拣四;忽然汽笛响了,催旅客赶快上车。  他一下子忘了自己的车厢号码,慌忙抓住一个捏着要上火车的旅客问:“你知道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