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习课在学科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提升,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并通过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能力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很多复习课先做大量习题,然后讲习题,再罗列知识点,再做大量习题,复习课变成习题课。这种单纯罗列知识点,没有整体知识框架、缺少创新课堂,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不高,学生的能力止步不前,思维停留在新课阶段,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达到两方面:一、将化学中杂而乱的知识点,围绕某个情景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二、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惑,通过某一专题设计问题链,帮助、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从原来片断式的思维转化为整体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问题链的课堂提倡“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针对学生学习的困惑,将核心知识设计成层次鲜明、系统的问题,以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问问相连、环环相扣的形式贯穿于课堂。问题链的实施,有效促使学生将知识准确地内化、巩固和掌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度。学生的参与度、思维度、掌握度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提高,提升复习课的效率。
我以《空气》为例,谈谈如何思考和设计课堂问题链。这节课主要的知识点是:空气的成分、知道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污染、氧气性质与用途、氧气制取等。设计的问题如下:
1.薯片包装袋中都充有气体的原因是什么?充的是什么气体?
2.如何证明所充气体中含有O2?你能说出你思考问题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导入式问题链)课堂导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此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有意愿进入课堂,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现象,还可以是一些疑难问题。从薯片包装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有关。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入课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探究包装袋的气体成分是否有氧气,学生会思考氧气的性质,想到用P、S、C、Fe丝等,但有学生质疑铁丝,因为铁丝必须要在纯氧中燃烧。再提问还有哪些物质能证明气体中有氧气,让学生说出思考问题的方法,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实验测定其中氧气的含量?可以选择哪些物质进行实验?对物质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深入学习问题链)教师将学生带入课堂后,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简单的、炒冷饭式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如何掌握测定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步骤?若是直接问实验原理和步骤是什么?枯燥乏味,没有新意,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让他设计实验测定就必须要思考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項。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锻炼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包装袋充的是氮气,它还具有其哪些用途?能不能充氧气?还可以充哪些气体?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常见气体的用途,物质用途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维。
5.包装袋中的氮气工业上如何制取的?原理是什么?同时还可以得到什么气体?
6.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写出相应的反应原理,选取不同的制取装置。
7.这三个反应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总结对比性问题链)这几个问题主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制法及催化剂,学生在装置选取、对比过程中知道氧气的实验室与工业制法的不同。为方便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记忆,教师可对相应内容设置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且方便学生准确地把控知识,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区分、联系、对比,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8.自然界是如何获取氧气的?
9.植物乱砍滥伐对空气产生怎样的影响?空气污染物有哪些?
设计意图:从氧气的工业制法到实验室制法,再到自然界中如何产生氧气,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整体性,同时正好过渡到空气污染。没有刻意、突兀的感觉,自然过渡。
10.若将一棵植物放入纯净的CO2中,一段时间后,如何测定氧气的含量?可以选择哪些物质进行实验?对物质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该问题是课堂变式训练,不仅要考虑如何消耗氧气,还要考虑CO2溶于水对实验的影响。学生考虑到气体的特殊性,换一种思维角度,直接用NaOH溶液将CO2吸收,剩余气体就是氧气。思维力度比较大,学生在思考、交流、辨析的过程中是对思维的多次挑战。学生在努力后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效率得到提升,思维和能力得到升华。
这节课以空气为研究对象,用“问题链”的形式将核心知识设计成系列的学生探究活动,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及知识网络的建构,突破了传统的对知识简单、单一、被动地学习,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链”应符合教学实际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中能诱发学生认知冲突。“问题链”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得到维持,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度、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巩固、掌握知识,更大程度上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很多复习课先做大量习题,然后讲习题,再罗列知识点,再做大量习题,复习课变成习题课。这种单纯罗列知识点,没有整体知识框架、缺少创新课堂,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都不高,学生的能力止步不前,思维停留在新课阶段,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达到两方面:一、将化学中杂而乱的知识点,围绕某个情景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二、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惑,通过某一专题设计问题链,帮助、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从原来片断式的思维转化为整体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问题链的课堂提倡“以问题为导向”,要求对学生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研究,针对学生学习的困惑,将核心知识设计成层次鲜明、系统的问题,以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问问相连、环环相扣的形式贯穿于课堂。问题链的实施,有效促使学生将知识准确地内化、巩固和掌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度。学生的参与度、思维度、掌握度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了提高,提升复习课的效率。
我以《空气》为例,谈谈如何思考和设计课堂问题链。这节课主要的知识点是:空气的成分、知道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污染、氧气性质与用途、氧气制取等。设计的问题如下:
1.薯片包装袋中都充有气体的原因是什么?充的是什么气体?
2.如何证明所充气体中含有O2?你能说出你思考问题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导入式问题链)课堂导入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此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有意愿进入课堂,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现象,还可以是一些疑难问题。从薯片包装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有关。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入课堂,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探究包装袋的气体成分是否有氧气,学生会思考氧气的性质,想到用P、S、C、Fe丝等,但有学生质疑铁丝,因为铁丝必须要在纯氧中燃烧。再提问还有哪些物质能证明气体中有氧气,让学生说出思考问题的方法,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交流:如何设计实验测定其中氧气的含量?可以选择哪些物质进行实验?对物质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深入学习问题链)教师将学生带入课堂后,不能单纯地停留在简单的、炒冷饭式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如何掌握测定氧气含量实验的原理、步骤?若是直接问实验原理和步骤是什么?枯燥乏味,没有新意,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让他设计实验测定就必须要思考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項。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锻炼了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包装袋充的是氮气,它还具有其哪些用途?能不能充氧气?还可以充哪些气体?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常见气体的用途,物质用途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维。
5.包装袋中的氮气工业上如何制取的?原理是什么?同时还可以得到什么气体?
6.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写出相应的反应原理,选取不同的制取装置。
7.这三个反应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总结对比性问题链)这几个问题主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制法及催化剂,学生在装置选取、对比过程中知道氧气的实验室与工业制法的不同。为方便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记忆,教师可对相应内容设置总结对比性的问题链,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能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且方便学生准确地把控知识,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区分、联系、对比,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更加牢固。
8.自然界是如何获取氧气的?
9.植物乱砍滥伐对空气产生怎样的影响?空气污染物有哪些?
设计意图:从氧气的工业制法到实验室制法,再到自然界中如何产生氧气,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整体性,同时正好过渡到空气污染。没有刻意、突兀的感觉,自然过渡。
10.若将一棵植物放入纯净的CO2中,一段时间后,如何测定氧气的含量?可以选择哪些物质进行实验?对物质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设计意图:该问题是课堂变式训练,不仅要考虑如何消耗氧气,还要考虑CO2溶于水对实验的影响。学生考虑到气体的特殊性,换一种思维角度,直接用NaOH溶液将CO2吸收,剩余气体就是氧气。思维力度比较大,学生在思考、交流、辨析的过程中是对思维的多次挑战。学生在努力后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效率得到提升,思维和能力得到升华。
这节课以空气为研究对象,用“问题链”的形式将核心知识设计成系列的学生探究活动,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及知识网络的建构,突破了传统的对知识简单、单一、被动地学习,提高了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链”应符合教学实际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发展和认知规律,在课堂中能诱发学生认知冲突。“问题链”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的兴趣得到维持,有效地发展了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力度、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巩固、掌握知识,更大程度上使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