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重要的诗学范畴,研究艾略特诗歌离不开反讽诗学。艾略特诗歌的反讽诗学不断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艾略特反讽诗学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自我反讽”;中期反讽“作为一种结构式”;晚期“反讽走向了哲学和宗教的抽象思辨”。《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为《情歌》)是艾略特早期反讽诗学的开篇之作及代表作,因此本文以《情歌》为研究对象,从主题、人物、意向、结构、语言五个方面对艾略特早期反讽诗学进行分析,研究艾略特早期反讽诗学的特点。
一、主题反讽
依据标题可知,《情歌》是一首爱情诗歌。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爱情与这首诗歌没有任何联系。对于诗歌中的男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从衣品和生活方式的描写来看,他生活在空虚的上层社会,整天谈论着所谓的艺术,品着高贵的茶。他的英文名叫Prufrock,让人联想到prude和frock两词,其中,prude指“故作遵守礼仪的人”,此诗中,诗人想借用这个词来暗讽普鲁弗洛克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frock指“僧袍”或“连衣裙”。这样的联想便解释了诗篇人物的爱无门和性无能的状态。“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能转回阳世间的人,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但既然,如我听到的果真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深渊,我回答你就不必害怕流言。”讲话者是一位伯爵,名叫归多,生前因为做假供而被惩罚到了十八层地狱。归多以为但丁和他一样,永远留在地狱,无法返回人间,就和盘托出自己生前的罪恶。但是,但丁还可以返回人间和自己心爱的人重逢。艾略特把但丁的这段诗句用作《情歌》的引言是饱含深意的。
二、人物反讽
世界上大部分诗人都以哲学为出发点,通过文学认识世界的本质,其中包括艾略特。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让人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活灵活现,并且准确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诗人需要将人物的冲突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发表对世界本质的看法。
艾略特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寻找参考物进行比较,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对比,从而表达自身对这个纷繁世界的看法。“房间里女人们来了又走,嘴里谈着米开朗基罗”,这些上层社会的女士们举止优雅,表面上看对高雅艺术了如指掌,但是真正感兴趣的是世俗八卦,这讽刺了世上那些虚伪、表里不一的文化人。这些人喜欢议论弱者,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感,比如,议论普鲁弗洛克快要掉完的头发和他弱不禁风的、没有男子气概的胳膊,“他的头发真是愈来愈稀薄了”“他的胳膊腿真的瘦了”。那群女人说着只言片语,目光刺人、凶狠,逼得主人公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一般。作者借女人讽刺了所谓那些“文化人”,表面上看起来颇有学问和风范,但其实内心丑陋无比。
三、意象反讽
意象就是“意念中的形象”。在文学诗歌产生过程中,作者往往利用语言文字来刻画指定的言外之意,以物为载体,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及特殊的心情。换句话说,诗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语言的力量,用感性的逻辑表达理想的形象。
艾略特的诗歌中,同一个物象往往被赋予两种相互矛盾的内涵。美人鱼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对整个诗歌的主题表达及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揭示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可知,美人鱼本就兼富再生和死亡两种力量。《情歌》中的“女人们”虽然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在文中,但在无形中又贯穿整首诗,给读者若有若无的虚幻境界。艾略特用这种对立反讽的意象来表明所处的社会充斥着空虚、寂寥的幻灭感。此外,“女人们”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也有美与丑的反讽。
四、结构反讽
受柏格森“绵延”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艾略特诗歌中的时空结构并非是单一的线性结构,而呈现出时空交错、古今对照的双线结构特点,即时间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今天交错对照,空间上此地与彼地错位转换,这两条线相互对照却又共同组成了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空间上包括此地、彼地的统一整体。在诗歌中,艾略特引用大量神话、典故、原型、圣经、世纪之前的文学作品等,使得过去与现在、昨天的经验与今天的经验、此地与彼地相互对照,相互转换,共同构成诗歌交错立体的时空结构。从地狱的空间一下扭转到尘世,让读者体会到尘世就是另一个地狱,脏乱的街道、密密麻麻的房子就像迷宫一样,永远走不出,永远也逃不掉。诗人还运用《工作与时日》,用劳动人民的勤劳淳朴和充实来对比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空虚寂寥。诗中表面毫无关联的意象被并置在一起,编织了一个与现实的无序世界相对应的文学世界,并通过典故将传统与现实的世界相对比,力求为现代社会寻求意义和秩序。
五、语言反讽
诗歌中悖论语言的魅力存在于诗人诗性的心灵和诗性智慧里,如在《情歌》中:“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总会有时间去暗杀和创新,总会有时间让举起问题又丢进你盘里的双手完成劳作与度过时日;有的是时间,无论你,无论我,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仔细想一想,时间是不等人的,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前,人们能做些什么呢?主人公能得到心上人的芳心吗?对于普鲁弗洛克来说,时间是无限的,他不需要争分夺秒地去完成他的目标和梦想。一方面,总会有时间是他拖延的借口,他一再安慰自己,总会有时间的,做什么事情都来得及;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无欲无求,表面上他是渴望爱情的,幻想着和心爱的人告白,实际上,他内心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他不想追求所谓的美好爱情,因为那些女人华丽的外表下过于丑陋;他也不想去幻想美人鱼的出现,因为那只是幻想。因此,他一直说总会有时间的,是对自己的一种麻痹。在这里,普鲁弗洛克懦弱、犹豫不决及矛盾的性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结语
艾略特是反讽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情歌》一诗是艾略特早期反讽诗歌的开篇之作和代表作,把艾略特的早期反讽诗学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的世界是矛盾复杂的,艾略特通过反讽的思维,从主题、人物、意象、结构、语言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例如表达了工业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人们精神涣散、虚伪的高雅及不安于现状但却无力改变的无奈。
(湘潭大学)
作者简介:张桦(1996-),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廳优秀青年项目“雷蒙·威廉‘威尔士三部曲’中的边界意识研究”(20B573)。
一、主题反讽
依据标题可知,《情歌》是一首爱情诗歌。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发现,爱情与这首诗歌没有任何联系。对于诗歌中的男主人公普鲁弗洛克,从衣品和生活方式的描写来看,他生活在空虚的上层社会,整天谈论着所谓的艺术,品着高贵的茶。他的英文名叫Prufrock,让人联想到prude和frock两词,其中,prude指“故作遵守礼仪的人”,此诗中,诗人想借用这个词来暗讽普鲁弗洛克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frock指“僧袍”或“连衣裙”。这样的联想便解释了诗篇人物的爱无门和性无能的状态。“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能转回阳世间的人,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但既然,如我听到的果真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深渊,我回答你就不必害怕流言。”讲话者是一位伯爵,名叫归多,生前因为做假供而被惩罚到了十八层地狱。归多以为但丁和他一样,永远留在地狱,无法返回人间,就和盘托出自己生前的罪恶。但是,但丁还可以返回人间和自己心爱的人重逢。艾略特把但丁的这段诗句用作《情歌》的引言是饱含深意的。
二、人物反讽
世界上大部分诗人都以哲学为出发点,通过文学认识世界的本质,其中包括艾略特。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让人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活灵活现,并且准确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诗人需要将人物的冲突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发表对世界本质的看法。
艾略特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寻找参考物进行比较,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对比,从而表达自身对这个纷繁世界的看法。“房间里女人们来了又走,嘴里谈着米开朗基罗”,这些上层社会的女士们举止优雅,表面上看对高雅艺术了如指掌,但是真正感兴趣的是世俗八卦,这讽刺了世上那些虚伪、表里不一的文化人。这些人喜欢议论弱者,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感,比如,议论普鲁弗洛克快要掉完的头发和他弱不禁风的、没有男子气概的胳膊,“他的头发真是愈来愈稀薄了”“他的胳膊腿真的瘦了”。那群女人说着只言片语,目光刺人、凶狠,逼得主人公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一般。作者借女人讽刺了所谓那些“文化人”,表面上看起来颇有学问和风范,但其实内心丑陋无比。
三、意象反讽
意象就是“意念中的形象”。在文学诗歌产生过程中,作者往往利用语言文字来刻画指定的言外之意,以物为载体,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及特殊的心情。换句话说,诗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语言的力量,用感性的逻辑表达理想的形象。
艾略特的诗歌中,同一个物象往往被赋予两种相互矛盾的内涵。美人鱼是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它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对整个诗歌的主题表达及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揭示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分析可知,美人鱼本就兼富再生和死亡两种力量。《情歌》中的“女人们”虽然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在文中,但在无形中又贯穿整首诗,给读者若有若无的虚幻境界。艾略特用这种对立反讽的意象来表明所处的社会充斥着空虚、寂寥的幻灭感。此外,“女人们”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也有美与丑的反讽。
四、结构反讽
受柏格森“绵延”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艾略特诗歌中的时空结构并非是单一的线性结构,而呈现出时空交错、古今对照的双线结构特点,即时间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今天交错对照,空间上此地与彼地错位转换,这两条线相互对照却又共同组成了时间上包括过去、现在,空间上包括此地、彼地的统一整体。在诗歌中,艾略特引用大量神话、典故、原型、圣经、世纪之前的文学作品等,使得过去与现在、昨天的经验与今天的经验、此地与彼地相互对照,相互转换,共同构成诗歌交错立体的时空结构。从地狱的空间一下扭转到尘世,让读者体会到尘世就是另一个地狱,脏乱的街道、密密麻麻的房子就像迷宫一样,永远走不出,永远也逃不掉。诗人还运用《工作与时日》,用劳动人民的勤劳淳朴和充实来对比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空虚寂寥。诗中表面毫无关联的意象被并置在一起,编织了一个与现实的无序世界相对应的文学世界,并通过典故将传统与现实的世界相对比,力求为现代社会寻求意义和秩序。
五、语言反讽
诗歌中悖论语言的魅力存在于诗人诗性的心灵和诗性智慧里,如在《情歌》中:“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总会有时间去暗杀和创新,总会有时间让举起问题又丢进你盘里的双手完成劳作与度过时日;有的是时间,无论你,无论我,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仔细想一想,时间是不等人的,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前,人们能做些什么呢?主人公能得到心上人的芳心吗?对于普鲁弗洛克来说,时间是无限的,他不需要争分夺秒地去完成他的目标和梦想。一方面,总会有时间是他拖延的借口,他一再安慰自己,总会有时间的,做什么事情都来得及;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他无欲无求,表面上他是渴望爱情的,幻想着和心爱的人告白,实际上,他内心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他不想追求所谓的美好爱情,因为那些女人华丽的外表下过于丑陋;他也不想去幻想美人鱼的出现,因为那只是幻想。因此,他一直说总会有时间的,是对自己的一种麻痹。在这里,普鲁弗洛克懦弱、犹豫不决及矛盾的性格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六、结语
艾略特是反讽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情歌》一诗是艾略特早期反讽诗歌的开篇之作和代表作,把艾略特的早期反讽诗学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的世界是矛盾复杂的,艾略特通过反讽的思维,从主题、人物、意象、结构、语言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例如表达了工业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人们精神涣散、虚伪的高雅及不安于现状但却无力改变的无奈。
(湘潭大学)
作者简介:张桦(1996-),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廳优秀青年项目“雷蒙·威廉‘威尔士三部曲’中的边界意识研究”(20B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