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我的证明是在每个≥9的奇数都可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的基础上.因为前苏联科学家依•维诺格拉朵夫在1937年用园法证明了上述命题.见《科学未解之谜》.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任何一个自然数最多可以用多少个奇素数表示呢?分三种情况:①自然数N3=A无余数,则可以用A个奇素数表示.如123=4,则12=(3+3+3+3);②N3=A余1,则可以表示为(A-1)个奇素数,如133=4余1,则13=(3+3+7)或13=(3+5+5);③N3=A余2,则可以用A个奇素数表示.如143=4余2,则14=(3+3+3+5),可以看出,大于或等于9的奇数最多可以用奇素数表示的个数是3,5,7,9,11,…,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最多可以用奇素数表示的个数是2,4,6,8,10,….
  根据依•维诺格拉朵夫的证明,5个奇素数的和可以用3个奇素数表示即(A+B+C+D+E)=(E+F+G),6个奇素数的和可以用4个奇素数表示……如果自然数N最多用A个奇素数表示,则可以用A-2,A-4,A-6, A-8, A-10……当N是奇数时,A也是奇数,减到3个奇素数的和;当N是偶数时,A也是偶数,减到4个奇素数的和.即偶数N=(A+B+C+D).
  1.按照陈氏定理N=(1+2),里面的2是两个奇素数的积,是一个奇数,则N=(A+B+C+D).
  2.以上两种方法都证明偶数N=(A+B+C+D),因此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用4个奇素数表示一定正确.
  3.公式(A+B+C+D+E)=(H+F+G)中,递减的2个奇素数是如何分配的?分三种情况:①把2个奇素数的和直接加到任意一个奇素数上.显然是错误的;②如果是在2个奇素数中分配,则偶数N=(A+B+C+D)=(S+T)即哥德巴赫猜想成立;③如果是在3个奇素数中分配,则偶数N=(A+B+C+D)不能再化简.
  4.假定2个奇素数的和在3个奇素数中分配,则说明分配到2个奇素数中的偶数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的,必须先确定分配到2个奇素数中的偶数,剩余的偶数分到第三个奇素数上,这样同第一种情况,显然是错误的.只有先确定分配到一个奇素数中的偶数,剩余的偶数在2个奇素数中分配,即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用数轴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1)以0点为对称点,右侧数轴向左移动,可以看出,当0点移动到6时3和3重合,移动到8时5和3重合,移动到10时7和3重合,5和5重合……重合的素数就是表示所对应的偶数的素数(即0点的对应点).这是因为0点两侧的奇素数的距离是6,8,10,12,…是连续的偶数(有重复).反之,只要0点两侧的奇素数的距离是6,8,10,12,…是连续的偶数,则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2)如何能证明0点两侧的奇素数的距离是6,8,10,12,…是连续的偶数呢?
  (3)如果任意2个奇素数S,N组成的偶数S+N的最大奇素数为S+N-1,到0点左侧奇素数3的距离为S+N-1+3=S+N+2.与S+N是连续的偶数.
  (4)奇素数的性质具有超越性,即偶数N>M,但是表示偶数N的大奇素数不一定大于表示偶数M的大奇素数.如20=(17+3),24=(11+13),24大于20,但是17大于13.
  (5)假定任意2个奇素数S,N组成的偶数S+N中包含的6以上的所有偶数都符合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偶数S+N中包含的所有奇素数在数轴两侧的距离一定是6,8,10,12,…因此包含的最大奇素数的2倍的偶数及其包含的6以上的所有偶数都符合哥德巴赫猜想.这样以此类推,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其他文献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单元的“整理与复习”时,学生梳理知识并进行巩固练习后,我把例行公事式的提问“今天你懂了吗”换成另一个话题:关于分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培养大数据+新技术应用人才是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措施,能够促进当今社会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大数据+新技术成为撬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支点”。围绕区域新
目的:研究孕期营养包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孕10~30周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在孕期至分娩一直服用孕期营养包,另选择52例孕10~30周的孕妇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孕
医疗卫生工作者长期接触具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危险性物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工作时间不稳定、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严重影响工作者自身状况.尤其对于检验科工作人
进行了芝麻与花生饼植物油料的压榨渗透率试验。考虑芝麻与花生饼的孔隙率、渗透率在压榨过程中的变化,根据流固耦合渗流理论,建立了可变形芝麻与花生饼的一维渗流微分方程,给出
上完“用字母表示数”,课中“神奇的数学魔盒”一环节后来被很多同题课堂借鉴,以至于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在全国,‘魔盒’比‘柳小梅’出名。”下面是这一教学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