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的逆境大约分为四种:一是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是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是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是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于逆境中的心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苏轼空负奇才,遭遇坎坷,却能泰然处之,直面人生,在经过历练后人生日趋完美,因而被历史铭记。
北宋以文治国,天下的儒生纷纷抛却建立美轮美奂的精神殿堂,开始以才能和学识作为仕途的叩门砖。苏轼也不例外。这位来自眉山这个“千载诗书城”的少年才俊顺江而下,力排庸碌之辈,大放异彩。一朝成名天下知,才情奔放的他文章独步天下,但也因锋芒毕露而成为新旧党争的箭靶。1080年以讥讽朝政、攻击新法之罪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谪居五年,“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
一、“拣尽寒枝不肯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苏轼经历牢狱之灾,而后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在万籁无声、纤尘不到的幽静环境里,如一幽人独来独往。谪居之寂寞、幽囚之隐恨,在临夜徘徊之际,借一“缥缈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委婉流露。以鸿见人,语带双关,曲折道尽忧愤寂苦之情。命运多舛,心灵忧苦,诗词成了他灵魂的伴侣,安顿和抚慰着他的灵魂,慰藉与滋润着他的人生。
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苏轼于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纵饮,醉后返归,此刻“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夜静人寂之际,这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策杖江边,谛听江声,在不舍昼夜、滚滚东逝的浪涛声中豁然有悟,宇宙如此广博,又何必为名利营营终日?霎时,他的内心一片澄明,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怀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粒微尘。面对眼前“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江上景致,他情不自禁地遐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渴望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此心安处是吾乡”,徜徉于精神家园中,他“忘我兼忘世”。
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自然界忽而烟雨凄迷忽而艳阳朗照,仕途上亦如此。在宦海生涯中,苏轼经受了政治上的风雨,尝尽了人世的艰辛。造化弄人,祸福难凭,不如听其自然。“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凄风苦雨中历练过的人,已经无惧打击,不畏挫折,任其自然,淡然处之。手执竹杖,脚踏芒鞋,以一颗坦然的心来面对生活,以一双空灵的慧眼来看待生活,眼中全是美景,意中全是乐事。
当苏轼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才了悟父亲对自己的担忧。谁曾料想,他的绝世才华,虽成就了他显赫声名,却也导致了他的坎坷挫折。他有着兼济天下的雄心,然而命运蹭蹬,他只能退守,在凄苦中挣扎超越,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在苦涩中保持怡然和快乐。“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面对怎样的磨难,他仍能坚持对生活的肯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他的内心一片和悦洒脱,他的灵魂自由飘逸。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幽愤孤寂,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遗世独立,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潇洒,苏轼用他的稳健端庄的正气、虚怀若谷的大气和刚毅坚卓的丈夫气书写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坡居士形象。
艺术成就总是阴差阳错,一粒艺术种子在那样的条件下若想生根发芽,必得吸天地之精华,探枝追日,伸须找水,然后才能成就自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使人敬仰。
历史早已过去,我们追溯往事,遥望苏轼,犹如仰望一座巍峨高山。他的高度耸立在那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责编 雷 艳)
北宋以文治国,天下的儒生纷纷抛却建立美轮美奂的精神殿堂,开始以才能和学识作为仕途的叩门砖。苏轼也不例外。这位来自眉山这个“千载诗书城”的少年才俊顺江而下,力排庸碌之辈,大放异彩。一朝成名天下知,才情奔放的他文章独步天下,但也因锋芒毕露而成为新旧党争的箭靶。1080年以讥讽朝政、攻击新法之罪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谪居五年,“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
一、“拣尽寒枝不肯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苏轼经历牢狱之灾,而后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在万籁无声、纤尘不到的幽静环境里,如一幽人独来独往。谪居之寂寞、幽囚之隐恨,在临夜徘徊之际,借一“缥缈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委婉流露。以鸿见人,语带双关,曲折道尽忧愤寂苦之情。命运多舛,心灵忧苦,诗词成了他灵魂的伴侣,安顿和抚慰着他的灵魂,慰藉与滋润着他的人生。
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苏轼于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纵饮,醉后返归,此刻“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夜静人寂之际,这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策杖江边,谛听江声,在不舍昼夜、滚滚东逝的浪涛声中豁然有悟,宇宙如此广博,又何必为名利营营终日?霎时,他的内心一片澄明,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怀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粒微尘。面对眼前“夜阑风静縠纹平”的江上景致,他情不自禁地遐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渴望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此心安处是吾乡”,徜徉于精神家园中,他“忘我兼忘世”。
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自然界忽而烟雨凄迷忽而艳阳朗照,仕途上亦如此。在宦海生涯中,苏轼经受了政治上的风雨,尝尽了人世的艰辛。造化弄人,祸福难凭,不如听其自然。“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凄风苦雨中历练过的人,已经无惧打击,不畏挫折,任其自然,淡然处之。手执竹杖,脚踏芒鞋,以一颗坦然的心来面对生活,以一双空灵的慧眼来看待生活,眼中全是美景,意中全是乐事。
当苏轼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才了悟父亲对自己的担忧。谁曾料想,他的绝世才华,虽成就了他显赫声名,却也导致了他的坎坷挫折。他有着兼济天下的雄心,然而命运蹭蹬,他只能退守,在凄苦中挣扎超越,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在苦涩中保持怡然和快乐。“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面对怎样的磨难,他仍能坚持对生活的肯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他的内心一片和悦洒脱,他的灵魂自由飘逸。
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幽愤孤寂,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遗世独立,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潇洒,苏轼用他的稳健端庄的正气、虚怀若谷的大气和刚毅坚卓的丈夫气书写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坡居士形象。
艺术成就总是阴差阳错,一粒艺术种子在那样的条件下若想生根发芽,必得吸天地之精华,探枝追日,伸须找水,然后才能成就自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使人敬仰。
历史早已过去,我们追溯往事,遥望苏轼,犹如仰望一座巍峨高山。他的高度耸立在那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