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初中生物学习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对生物教学重视不够,加之教学资源分配不足,以及教学方式不新,導致学校生物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为生物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活化课堂,让生物学习个性化、生活化
当前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创新,在传授基础生物知识时,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仅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并未从初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缺乏活化教材的能力,依照课本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接受,或将学生的思维捆绑在书本知识中,使其思维模式固定化。同时,我们忽略了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具体内容根据实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效率。首先,生物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获取,提高自身创造独特生活化课堂的能力,不断渗透生物科学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基本认知培养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一步深化对生物科学以及生命现象的认识。生物教师要借助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应该研究的是什么,周围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物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生物圈中,客观冷静、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命体的基本事实以及概念、原理和规律,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形成环境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生物教师应具备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相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正确的诠释。而在进行具体问题研究时,科学探究是最有效直观的研究方法,是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将问题引出,锻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观察、分析及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发挥好其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受地域限制,农村学生接触到的生物种类有限,教师授课平铺直叙,对学生来说像是天马行空。生物教师在上课前应发动学生采集标本、上网查询生物视频、文字资料,深入观察、实地调查,全面讨论分析所获取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生物教师要积极拓宽课堂学习的外延和内涵,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特征、运动和行为,生殖发育遗传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引导和铺垫。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采用播放影音、图片的方式,呈现出直观的稀有生物种类,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课本学习生物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站立在生物课堂的最中央
在农村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只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生物教师应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依照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列出教学目标、针对性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尊重每位学生的答案见解,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间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种类、现象,进而进行归类,教师适时引导、解释、总结并予以罗列,形成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树状图。或者通过设置情境,或者教师实验演示,揭示生物现象隐藏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此过程可以请学生代表亲自操作,实验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观看直观的演示实验录像,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降低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难度,也更充分证明了实验的可检验性。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结果的亲历者、见证者。让学生亲历问题如何提出、信息如何获取、证据如何查询、假设如何验证、规律如何发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成了教学目标。而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点拨者,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创造的欲望得到满足。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间互问互答的方式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死到活、由活到灵”,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活化课堂,让生物学习个性化、生活化
当前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创新,在传授基础生物知识时,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仅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并未从初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缺乏活化教材的能力,依照课本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接受,或将学生的思维捆绑在书本知识中,使其思维模式固定化。同时,我们忽略了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具体内容根据实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效率。首先,生物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获取,提高自身创造独特生活化课堂的能力,不断渗透生物科学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基本认知培养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一步深化对生物科学以及生命现象的认识。生物教师要借助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应该研究的是什么,周围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物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生物圈中,客观冷静、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命体的基本事实以及概念、原理和规律,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形成环境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生物教师应具备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相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正确的诠释。而在进行具体问题研究时,科学探究是最有效直观的研究方法,是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将问题引出,锻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观察、分析及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发挥好其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受地域限制,农村学生接触到的生物种类有限,教师授课平铺直叙,对学生来说像是天马行空。生物教师在上课前应发动学生采集标本、上网查询生物视频、文字资料,深入观察、实地调查,全面讨论分析所获取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生物教师要积极拓宽课堂学习的外延和内涵,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特征、运动和行为,生殖发育遗传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引导和铺垫。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采用播放影音、图片的方式,呈现出直观的稀有生物种类,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课本学习生物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站立在生物课堂的最中央
在农村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只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生物教师应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依照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列出教学目标、针对性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尊重每位学生的答案见解,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间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种类、现象,进而进行归类,教师适时引导、解释、总结并予以罗列,形成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树状图。或者通过设置情境,或者教师实验演示,揭示生物现象隐藏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此过程可以请学生代表亲自操作,实验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观看直观的演示实验录像,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降低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难度,也更充分证明了实验的可检验性。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结果的亲历者、见证者。让学生亲历问题如何提出、信息如何获取、证据如何查询、假设如何验证、规律如何发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成了教学目标。而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点拨者,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创造的欲望得到满足。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间互问互答的方式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死到活、由活到灵”,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