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潜在因素及减少护理纠纷发生的防范措施。方法 总结分析护理纠纷的潜在因素及防范措施。结果 潜在因素包括: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质量管理力度不够等因素。防范措施包括:增强法律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加强护患沟通,减少护患纠纷;
规范书写护理记录,提高护理质量等措施。结论 针对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潜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急诊科 护理纠纷 潜在因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11-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提高,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急诊科又因接治的患者为突发性的急、危、重症患者,成为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好发地。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做好防范,杜绝护理纠纷发生是当前急诊科护理工作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1.护理纠纷发生的潜在因素
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护理人员缺乏法律知识,危机意识淡薄,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严谨,缺乏慎独精神。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操作常规,甚至违反操作规程,不遵守制度、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不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擅自让家属做护理工作,造成渎职现象引发纠纷,成为患者投诉的理由。
1.2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对就医环境、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护士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态度欠佳,这就难免陷入纠纷之中。患者和家属怀着焦急和期盼的心情来到医院,希望医护人员技术高超,尽快解除痛苦。但医学发展有局限性,医务人员水平也有差异性,医务人员对患者服务不够周到,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困难不能热心、耐心进行解答和帮助,易造成患者及家属不理解,从而引发护理纠纷。
1.3 护理质量管理力度不够,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急诊病人流量不稳定,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在病人集中时很容易造成工作忙乱,质量管理常被繁忙的业务所取代,导致部分护理工作不到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有的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当工作繁忙,尤其是在抢救患者时,往往着重于积极采取抢救措施,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全面性却不注意或不够重视,应付了事,涂改较多,甚至出现医嘱时间与护理执行时间存在差异等情况,患者及家属不满,甚至造成护理差错事故。
2.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2.1 增强法律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护士不但有高度的责任心,高水平的技术与高质量的护理,更应有法律方面的知识,以起到自我保护作用,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语言要慎重、冷静。按照急诊科护理特点细化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护理知识学习和护士操作技能培训,熟悉重点疾病抢救程序,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同时,利用护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和处理护患关系的技巧,使所有护士认清服务态度在急诊科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一旦发生工作失误,要懂得用法律手段,从容不迫、有理有节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把不良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1]。
2.2 加强护患沟通,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在急诊接待中,热情接待病人,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仪表端庄,使用礼貌用语,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每一位护士都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用通俗、清晰、符合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健康卫生宣教,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向患者解释一定要详细具体。因此,通过有效的沟通,给患者更多的关爱,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心理活动,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康复。
2.3 加强护理管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自觉的慎独工作精神和技术操作能力,从而避免一些因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差错事故发生。护理记录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有病情变化时要记录全面,保证护理记录内容真实、可靠;同时护理记录必须规范、清晰、详细;科室护士长必须做到每天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护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有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急救知识,经常组织急救技术培训,尤其是最常见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新的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急救业务,提高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晓红,李淑迦.强化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现代护理,2004,10(2):183.
规范书写护理记录,提高护理质量等措施。结论 针对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潜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急诊科 护理纠纷 潜在因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11-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步提高,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急诊科又因接治的患者为突发性的急、危、重症患者,成为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好发地。因此,在工作中如何做好防范,杜绝护理纠纷发生是当前急诊科护理工作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1.护理纠纷发生的潜在因素
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不强,缺乏责任心,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护理人员缺乏法律知识,危机意识淡薄,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严谨,缺乏慎独精神。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操作常规,甚至违反操作规程,不遵守制度、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不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擅自让家属做护理工作,造成渎职现象引发纠纷,成为患者投诉的理由。
1.2 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对就医环境、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护士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服务态度欠佳,这就难免陷入纠纷之中。患者和家属怀着焦急和期盼的心情来到医院,希望医护人员技术高超,尽快解除痛苦。但医学发展有局限性,医务人员水平也有差异性,医务人员对患者服务不够周到,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困难不能热心、耐心进行解答和帮助,易造成患者及家属不理解,从而引发护理纠纷。
1.3 护理质量管理力度不够,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 急诊病人流量不稳定,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在病人集中时很容易造成工作忙乱,质量管理常被繁忙的业务所取代,导致部分护理工作不到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不到位。有的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当工作繁忙,尤其是在抢救患者时,往往着重于积极采取抢救措施,而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严肃性、全面性却不注意或不够重视,应付了事,涂改较多,甚至出现医嘱时间与护理执行时间存在差异等情况,患者及家属不满,甚至造成护理差错事故。
2.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
2.1 增强法律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护士不但有高度的责任心,高水平的技术与高质量的护理,更应有法律方面的知识,以起到自我保护作用,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语言要慎重、冷静。按照急诊科护理特点细化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搞好护理知识学习和护士操作技能培训,熟悉重点疾病抢救程序,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方法,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同时,利用护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和处理护患关系的技巧,使所有护士认清服务态度在急诊科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一旦发生工作失误,要懂得用法律手段,从容不迫、有理有节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把不良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1]。
2.2 加强护患沟通,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在急诊接待中,热情接待病人,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仪表端庄,使用礼貌用语,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每一位护士都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语言艺术,用通俗、清晰、符合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健康卫生宣教,认真倾听患者的意见,向患者解释一定要详细具体。因此,通过有效的沟通,给患者更多的关爱,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心理活动,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治疗护理,早日康复。
2.3 加强护理管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提高护理质量 加强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自觉的慎独工作精神和技术操作能力,从而避免一些因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差错事故发生。护理记录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有病情变化时要记录全面,保证护理记录内容真实、可靠;同时护理记录必须规范、清晰、详细;科室护士长必须做到每天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护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有计划的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急救知识,经常组织急救技术培训,尤其是最常见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电击除颤等,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新的急救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急救业务,提高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晓红,李淑迦.强化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J].现代护理,2004,10(2):183.